摘要
世界可能正在见证一条关键气候曲线的弯曲。各种预测表明,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碳排放量可能很快就会达到峰值(如果还没有的话),远远早于北京承诺的2030年前达到峰值。“中国明年和未来十年的排放情况对于全球气候努力的成功绝对具有决定性作用,”十多年来一直跟踪中国排放趋势的分析师、亚洲协会研究员劳里·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表示。协会政策研究所是一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库。伦敦智库Ember的电力分析师Dave Jones表示:“一旦中国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全球排放量很可能也会达到峰值。”但一些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各种因素,例如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轨迹,目前的峰值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达到峰值将是一个重要的气候里程碑,但中国的排放量必须继续降至净零,这可能具有挑战性。
01早期高峰
中国每四年通过国家气候变化通报向联合国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每两年单独报告一次。但这些统计数据有很大的滞后性,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是2018年的。Myllyvirta的评估表明,自3月份以来,中国的排放量一直在下降。他表示,这表明2023年可能达到峰值,但前提是中国的清洁能源产量能够在2024年保持去年创纪录的增长率,并且能源消耗降至大流行前的水平。仅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17吉瓦。美国在其整个历史上已经安装了137吉瓦。Myllyvirta通过分析中国政府、行业机构和商业公司的能源、工业和海关数据来计算中国每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他说,分析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中国每年发布的数据来估计中国的排放量每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认为目前的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洁能源的增长。
02 高峰还在后头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专门研究煤炭转型的研究员Ryna Cui和她的团队预测排放量将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Cui的团队发现,绿色技术的快速部署以及对钢铁和水泥等排放密集型产品需求的萎缩正在推动排放量下降。但她警告说:“排放峰值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会有很小的波动,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点。”短期波动以前也发生过。在政府解决空气污染的运动下,煤炭使用量下降后,中国的排放量在2013年至2016年间有所下降。但在化石燃料消费再次上升后,出现了反弹。其他分析师则认为,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有把握地评估中国最近的排放量下降是暂时的,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存在非常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气候科学家兼总部位于柏林的气候分析公司首席执行官比尔·黑尔(Bill Hare)表示。他解释说,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需要五年的排放数据才能确定趋势。
03 巅峰后的生活
排放峰值只是一个开始。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能源研究员Gunnar Luderer表示,中国还必须加倍努力将排放量减少到净零,以防止全球变暖恶化。中国承诺在2060年之前达到这一目标。黑尔和他的同事正在评估中国的技术和政策趋势,以预测其排放轨迹。他们预测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排放量在几年内保持不变,而另一种是排放量开始下降。未知因素包括中国是否会将目前正在建设的许多燃煤电厂投入运营,以及未来几年将以多快的速度部署可再生能源电厂。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的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8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巨大进步,中国2024年上半年批准的煤电装机容量比上年减少了83%。和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科维纳的非政府组织全球能源监测。Cui说,一旦在建和待建项目完成,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煤电产能扩张可能会结束。尽管为了削减排放,中国将不得不完全摆脱对煤炭的依赖,Myllyvirta预计煤炭行业将会有“很多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比如国有企业和地方。
04 时间压力
与欧盟和美国的排放量分别在1979年和2005年左右达到峰值相比,中国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要短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气候经济学家孙永平对中国达峰后减排的能力充满信心。“脱碳需要两件事:技术和将这些技术变为现实的制造能力,中国两者都有。”孙说。对另一些人来说,中国的达峰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伦敦大学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员米智富表示:“当前全球排放量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推动的。”“中国在脱碳方面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努力将经济增长与排放脱钩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论文信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2877-6
往期精选
《自然·气候变化》:提高IPCC委员会影响的策略 ——关于气候变化和城市的专题报告
《自然·可持续》:全球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自然》: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乱流:气候变化为何让航班更加颠簸?
内容:张云芳
编辑:付显顺
审核:王瑜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欢
迎
加
入
我们建立了微信群:
气候变化经济学。
感兴趣的伙伴请加微信号:
climate_economics
备注“姓名-单位-职称/职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