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气候变化》:全球卫生系统的气候应对能力分析

文摘   2024-10-04 07:16   英国  

Analysing health system capacity and preparedness for climate change


NEWS TODAY


本文系统梳理了关注卫生系统当今和未来气候适应能力的研究文献。经分析,被纳入文献库的129篇出版物主要聚焦于7类主题:劳动力、工具和框架、卫生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通讯、应急能力和增加的系统负担、服务中断、财务成本。现有研究重点关注了突发灾害事件的即时影响,缺乏对长期风险的度量。当下,许多国家卫生系统的应对能力不足,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劳动力的充分培训与基础设施的重新设计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负担。



背景


2019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大流行表明,许多国家的卫生系统无法应对超额压力。然而,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相较于疫情更为难以应对,其风险逐渐增强,且不时出现间歇性的巨大威胁(如2019-2020年澳洲山火、2022年巴基斯坦洪水)。因此,分析现有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至关重要,研究需了解当前卫生系统设计是否足以应对额外的医疗压力和疾病类型且是否具有充足的韧性



方法与结果


本文对CINAHL、MEDLINE、WOS等8个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检索,经全文筛选最终从29,681份出版物中纳入129篇符合标准的出版物,其中55篇为实证研究、33篇为评论文章、40篇为非实证出版物(如案例研究及报告)及1项涉及多种方法的研究。 


一、文献总体特征 


图1 相关文献讨论的气候风险类型

注:热带气旋包括飓风、旋风、台风和热带风暴


1990年以来相关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多数文献聚焦于美国,其次为澳大利亚、越南、英国和印度。41.1%研究从宏观-国家至全球尺度讨论卫生系统,36.4%、30.2%研究分别关注了中观-州级、微观-医院或诊所级维度。共有90篇文献报告了具体的气候灾害,关注度最高的3类灾害分别为:热带气旋、洪水、热浪,报告最多的事件为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


二、关键主题


图2 本文提炼的七大研究主题及其在复杂系统中的关联关系。注:主题分别为劳动力、工具和框架、卫生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通讯、应急能力和增加的系统负担、服务中断、财务成本


气候灾害将导致患者数量和疾病种类的增加带来更大的救治压力从而挑战医疗系统的应急能力。同时,自然灾害及流行病会影响医疗工作者自身安全(如洪水阻碍通勤和医护人员感染),并引发级联的人力资源中断风险。撤离、设备和基础设施损坏、资源损失和分配问题、和通信故障等其他因素也都可能导致医疗服务中断,增加地区财政负担


为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气候应对能力,需对劳动力进行气候变化和防灾准备等主题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技术熟练、灵活、综合有韧性的劳动力,并制定劳动力部署计划,以应对气候事件期间和之后的患者激增。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和灾害期间能够持续运作的通信系统对于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如设备或基础设施失效的服务中断情景需预先规划。卫生系统新建设施时需关注建筑材料布局和位置,提高基础设施应对气候灾害的韧性和结构完整性。目前,包括疾病、野火等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最为常见的备灾工具,还需要更多微观中观宏观角度的行动框架指导区域卫生网络如何应对挑战、政府和国际组织如何在资源分配、卫生基础设施等问题上推动公平有效的政策实施。



讨论


本文发现大多研究关注突发性危机的即时影响长期影响的考虑相对较少,未来研究需要转向规划气候变化长期后果。部分文献强调了更周密的规划、更准备充分的劳动力、更强健的基础设施以及具有弹性的设备和建筑物的必要性,然而其中气候事件的财政成本被低估(如治疗患者和重建基础设施)。然而,融资通常受到政治意愿和公众支持不足的阻碍,以及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后代这一观点的影响。


本文分析表明,许多卫生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冲击准备不足。应对政策和程序正在制定,但是否能转化为可实施的准备或有效的计划尚不明确。即使在重大干扰事件之后,也存在应急响应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投资不足的问题,还有许多关于人力资源短缺规划不足员工培训不充分的报告。虽然许多管理风险的有用工具和框架已经开发,但它们可能未被广泛部署或使用,且其中关于中观或微观维度的工具和框架较少。此外,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应对工具和框架的有效性评估


作者为全球卫生系统气候应对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1) 未来1-3年:推动公开透明的应对计划、主动更新并付诸行动,加强对灾后影响的准备培训;

(2) 未来3-10年:为几乎所有区域的新增应急救治需求提供资源支持,并为不同类型的气候疾病提供针对性救治方案;

(3) 未来10+年:建成保障供应、服务综合且可持续的卫生系统,确保医疗服务能承受气候变化驱动的额外负担。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4-01994-4


往期精选

《自然通讯》考虑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电池循环经济

《自然·可持续性》:新综合评估框架量化中国碳中和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效益

SSCI专刊征稿:能源市场的金融创新


内容:杨    博

编辑:史晓楠

审核:考青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们建立了微信群:

气候变化经济学

感兴趣的伙伴请加微信号:

climate_economics

备注“姓名-单位-职称/职位/学生”


气候变化经济学
公众号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与低碳转型”科研团队创建的公益性学术平台,旨在促进气候变化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和全球实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曾入选“年度学术公众号Top10”。每周三晚上8:00组织线上论坛,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