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我校科学组开展本学期第四次教研活动。
01.上课环节
由陈赛白老师执教四年级《种子的传播》一课。陈老师先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导入课题,以高山上的植物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捕捉有效信息,了解到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然后,陈老师给予更多信息,让学生尝试从形态结构角度分析更多种子可能的传播方式。接着,学生用找到的形态结构特点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更加深入理解了形态结构等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尝试制作种子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方式。整节课中,陈老师始终重视学生观点的表达,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兴趣的指引下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第二节,由邵连鹏老师执教六年级《人类的起源》一课。这节课作为《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复习课,邵老师以课前的调查问卷情况导入,出示了学生学完本单元后提出的问题。学生分析展示的问题,生成了本节课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即决定围绕古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邵老师先提供了现代人类和黑猩猩相关信息,学生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对现代人类的祖先有了一些猜测,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接着,邵老师又提供了现代人类与古代猿类化石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对比、体验直立行走和四肢行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搜寻人类起源的证据。然后,学生展示任务单,交流发现,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邵老师对学生结论中的“环境”一词进一步追问,让学生思考更真实的环境情况,最终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拓展作业虚拟博物馆也吸引了孩子们课后继续探究。
02.评课环节
两位上课老师先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两节课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科学信息,让学生从信息中寻找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发展。其他老师对课堂中种子模型、提供的科学信息等方面细节又展开了进一步探讨。
03.深度思考
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科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将以每次的教研活动为契机,交流反思,不断成长,让成长成为一种常态!
供稿:徐玲琴
编辑:陈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