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如何成为林彪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职场   2024-08-13 00:00   广西  



  文  || 春秋5000
编辑 || 杨伦清

 



林彪过去虽然战绩显赫,但在党内地位并不很高。党的七大时,他没能进入政治局;11年后,在1956年9月举行的党的八大上,他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位居第七?如何一跃成为接班人的呢?分享《红墙大事》等反应当时情景相关书籍,对此详细的描述!








其初,对林彪复杂的思想活动,毛泽东并不真正了解。毛泽东对抗美援朝回国以后主持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不满逐步加深。

后来,由于个性不同和某些意见分歧,甚至对彭德怀个人也有所疑虑。

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曾说:去年八大二次党代会讲过,准备对付分裂,是有所指的,就是指你(指彭德怀)。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决定起用林彪。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毛泽东提议林彪增补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给他的任务是,好好养病,准备应付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9年的庐山会议如何成为林彪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江西庐山举行。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纠正“左”的错误。

会议开始时,毛泽东提出读书、任务等19个问题要大家讨论,指出当时的形势是:

“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



 




《回首文革》是一部深入剖析和反思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客观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本书通过收录众多研究“文革”的分析及反思文章,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

书中的内容涵盖了“文革”的起源、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从当时的政治运动、社会矛盾,到经济状况、文化领域的变迁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文化大革命”是如何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从而造成了全面而严重的危害。

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主要亲历者的回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经历。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者对问题认识不一,彭德怀在小组7次发言,对1958年以来的错误谈了许多批评性的看法,同时感到会议中对讲错误有压力。

会议原定7月15日结束。彭德怀感到会议对“左”的错误认识尚有不足,便于7月13日晚起草,14日送毛泽东一封信,陈述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

彭德怀在信首开宗明义地道出写信的目的:

“主席:这次庐山会议是重要的。我在西北小组有几次插言,在小组会上还没有讲完的一些意见,特写给你作参考。但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因此,是否有参考价值请斟酌。不妥之处,烦请指示。”

信下文分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彭德怀肯定了1958年以来的工作成绩,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各国从未有过的,同时也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点错误。

如1958年的基本建设,有些项目过急过多了一些;如在全民炼钢铁中,多办了一些小土高炉,浪费了一些资源和人力,当然是一笔较大的损失。







在二部分中,彭德怀对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各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来看,这种情况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具有政治性的。

他认为在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浮夸风较普遍地滋长起来,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

他也作了自我批评:

“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样,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抢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风;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置之脑后了。”

彭德怀的信整个内容基本上是正确的,对问题的分析也是实事求是的、诚恳的。这种向党的主席写信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也是符合组织原则的。

彭德怀向毛泽东递交这封信的本意是给毛泽东作个参考,希望由毛泽东出面讲一讲,影响大些,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纠正,《彭德怀自述》中对为何写这封信有详细的记述。







7月16日,毛泽东将信加了《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的标题,批示印发到与会同志参考,向政治局几位常委提出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并通知林彪、彭真、黄克诚、宋任穷、安子文等人上山。林彪是7月17日上庐山的。

在讨论彭德怀的信的过程中,许多与会者对信提出质疑或表示反对,但黄克诚、周小舟、张闻天等不少与会者对信中的观点表示赞同。

毛泽东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意见。7月23日召开全体会议,毛泽东讲话严厉地批判了彭德怀的信中的一些观点,说:

“有些人在关键时刻就是动摇的,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就是不坚定的。”

“他们把自己抛到右派边缘,只差三十公里了”。

对缺点错误,毛泽东认为不能全都公开,他说:

“假如办10件事,9件是坏的,都登在报上,一定灭亡,应当灭亡。那我就走,到农村去,率领农民推翻政府。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我就另外组织解放军。我看解放军会跟我走的。”







7月31日和8月1日,在毛泽东的住处连续召开两次政治局常委会议。这两次会议在毛泽东的左右下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为彭德怀的“错误”定了调,算了彭德怀的历史总账。

认为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一个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是向党进攻。指出彭德怀犯了军阀主义、大国主义和几次路线上的错误。

毛泽东批评了彭德怀在党内历次路线斗争中都犯有错误,提出彭德怀同他的关系是“三七开”,三分融洽,七分合不来。

林彪充当了批判彭总的急先锋!


在对彭德怀的批判中,林彪作为“援兵”大力支持毛泽东,表现得尤为积极。

8月1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清算了彭德怀的历史账,林彪无中生有地指责彭德怀

“招兵买马,是阴谋家、野心家、伪君子”。

他还说,中国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林彪的讲话,可谓“击中要害”,为批斗彭德怀定下了最高调子。

为了“彻底解决”彭德怀的“问题”,中央决定于8月2日至16日,举行八届八中全会,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进行批判处理。参加全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最后一批是8月1日才上庐山的。







8月4日晚上,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常委的意见,由刘少奇主持,几位常委参加,向晚上山的人传达两次常委会批彭的内容。

这个晚上的传达会上,首先是林彪讲话。林彪说:

我是先到的援兵,你们是最后到的一批援兵。大家都看到彭的信,骤然一看,还不大容易看出其精神和用意。过细一读,有很严重的错误。

除信以外,他还在小组会里讲了很多暴露观点的荒谬言论,还有会外的活动。总的方面是右倾的,是反对总路线、反对大跃进、反对人民公社的。

他虽没有提毛主席的名字,但是在前前后后,会内会外的讲话,字里行间,攻击目标非常明显,就是反对毛主席,反对党的领袖。对于总路线,他只讲“基本正确”。

党内习惯用法,说基本对,那么就还有不对。这样的话绝不是冲口而出的,而是很有分寸的。在这些话里,埋伏要修改总路线、动摇总路线、推翻总路线的观点。







林彪还说,我的直接印象,这个人非常英雄主义,非常骄傲,非常傲慢,瞧不起人,非常目空一切,对人没有平等态度。

从7点半到11点,林彪讲话占一多半时间,通篇没有称呼一个“彭德怀同志”,只以“他”代替,其他三个常委朱德、周恩来和刘少奇在发言中都称“彭德怀同志”,从这个细节,可见林彪把同彭德怀的界限划得何等清楚。

而就在一年前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还面对40多位高级将领(包括各位元帅在内)发出惊人的呼吁说:

我们要团结在彭老总周围……

前后反差是何等的泾渭分明啊!

从表面上看,毛泽东对林彪在庐山会议上表现并未作任何表示,事实上,毛泽东对林彪的言行显然是满意的,这从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对林彪的提携可以看得出来。

林彪开始在政坛中崛起

庐山会议后不久,经毛泽东提名,1959年9月,林彪取代彭德怀任国防部长。9月26日,中共中央组成新的军委,林彪为军委副主席,并且负责军委日常工作。

林彪成为庐山会议中党内斗争的“赢家”,终于从沉寂中崛起了。

从庐山会议林彪又做了些什么?如何一步一步登上高位,且听下回分解,或请大家阅读《红墙大事》。

 



🎉强烈推荐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佳作——《红墙大事》!


这本书由张树德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生动描绘了中国当代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次重要脉搏跳动,都与中南海的红墙有着紧密联系。这里发生的众多事件,神秘而又影响深远。

作者从事党史和军史研究二十余年,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大量当年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他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史实和文献,深入挖掘历史细节,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你会读到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前后的众多历史片段和细节,了解彭德怀为何被迫离开中南海;还能知晓1970年庐山会议的相关插曲。

它不仅记录了林、江两大集团的犯罪事实,也揭开了张闻天向毛泽东移交权力的内情,以及林彪如何对彭德怀“一剑封喉”、四人帮如何预谋夺权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字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想要深入了解新中国历史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虽然这些历史已成为既定事实,但我们了解过往,才能更好地前行!💪快来翻开《红墙大事》,一同领略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吧!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