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最开始还不想过分刺激中央政府,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自己的野心,成立了“西北联邦政府”,后来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最终导致红军的分裂行动。
张国焘终于还没有忍住,于1935年5月底张国焘到理番后,建立了西北联邦政府,根据川陕苏维埃政府的模式设置了几个部门、法院和基层区、乡人民革命政府。
看起来五脏俱全,其实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所有的成员也只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没有党组织也没有少数民族参加。
只不过张国焘把声势造得很大,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临时政府布告》第1号中声称:
“本政府自成立日起,坚决率领红四方面军三十万健儿,陕甘红26军、陕南红25军、川南红93军,并团结领导西北一万万五千万民众配合中央红军六十万西征大军,以钢铁力量贯彻下列主张。”
这显然把徐海东、刘志丹等陕北红军力量并入他的管理范围之内。在《西北特区委员会庆祝西北联邦政府成立祝辞》中,更是癞蛤蟆吞天,好大的口气:
“这一旗帜的树起,统一了西北各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奠定了中国革命西北后方的大本营,西可收复西藏、西康;北可抵至新疆、青海;南可进取云南、贵州,以与陕甘川黔苏区打成一片。围绕这一旗帜的周围,有中央六十万西征大军,有陕南红25军,陕北红26军,有萧、贺红二、六军团,有古宋、叙永的川南红93军,有无数的陕甘回民暴动,有邛大赤区,有安绵的农民斗争,有广安革命兵变区域,有黑水、芦花、理番的番民暴动。”
按照这个说法,中央也成了西北联邦的一部分了。
两军会师之后,张国焘建立联邦政府的行为还是被中央红军领导人知道,碍于一切以团结为主,尽量团结张国焘一起北上,加上张国焘兵强马壮,多少还是有所顾忌。
经过两河口会议,双方激烈讨论,最演变成了争吵。
张国焘来参加会议的排场让所有中央红军领导人感到不太舒服,就连外国人李德都看不下去。
此刻的张国焘,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于是步步紧逼,不断地向中央索要权力。
会议决定增选张国焘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统一组织的问题似乎也解决了。
两河口会议,中央的意见是要北出平武、松潘,扣住甘南图发展。而张国焘的意见却是先取川西南。
只不过少数服从多数,在会议上张国焘勉强同意中央的意见,一回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后,立马找徐向前、陈昌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中央对着干。
关于张国焘建立“西北联邦”政府的事,最终被凯丰抖了出来,并且在中央机关报《前进》第2期,写了一篇文章《番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批评张国焘搞的西北联邦政府。
中央领导人会师后对张国焘行为也感到反感和不满,凯丰用写文章批评张国焘也自然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
张国焘不请示中央,擅自成立政府,已经是目无组织纪律。更刺眼的是那个“联邦”
当时毛泽东与张国焘谈起西北联邦,毛主席故意问:“我归你吧?”
张国焘也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归我呀。”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他们对张国焘的傲慢和野心已经有所警觉。
张国焘读了凯丰的文章后,立即做出了激烈的反应。愤愤地把凯丰的文章拿给张闻天看,质问他这篇文章是不是根据中央的决定写的。为何不进行讨论就在中央机关报上对一位政治局委员随意公开批评?
张闻天事先还真不知道这件事,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好。只得安慰张国焘和了一下稀泥说:
当前一、四方面军急需一致行动,不宜讨论这些有争议的问题。
后来张国焘相拉拢博古,一见面就称博古为“秦兄”,结果博古也看到四方面军存在打骂士兵的现象,博古批评张国焘,这种称呼不适合革命队伍,指责张国焘此举为军阀作风,搞得张国焘非常狼狈。
因为博古与共产国际关系比较特殊,由于张国焘比较迷信共产国际,对博古也是无可奈何,分辨了几句便不了了之。
因为张国焘迟迟不愿意执行中央战略,攻打松潘失去先机,红军最终停止攻打松潘。
此时红军的形势更为严峻:
北上的大路被胡宗南挡住,西边的阿坝草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南边的退路又被四川军阀阻塞。看来只剩一条路:去走那荒凉神秘的松潘草地。在面临困境的局面下,红军中大多数人都盼望尽快离开,选择一条适合生存和发展的新路。
是北上还是南下,毛泽东与张国焘就要摊牌了,最后的结果,毛主席与中央红军选择了北上,而张国焘则选择与中央背道而行,转头南下。
红四方面军占领道孚、炉霍、甘孜后,张国焘恢复了他的“西北联邦政府”,并在下面建立了几个小小的民族自治“共和国”。
在1935年11月南下之前,在绥靖县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国”。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还建立了县、区地方政府。
范围大致包括绥靖,懋功,丹巴,大、小金川,阿坝等地区。
红军南下之后,留守后方的金川省委仍然继续开展工作。
一个党员应该服从党的意志,红军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而张国焘是把党和政治挂在枪杆子的刺刀上,枪杆子多便可以成立第二“中央”,可以不经中央苏维埃政府而成立“西北联邦政府”。
随着南下战事不断失利,而北上的中央红军在陕北彻底站稳了脚跟,张国焘被近率军北上,他的第二中央也变成了不合法政府,“西北联邦政府”也随之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