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远古化石随处可见?

时事   2024-10-24 16:59   中国香港  



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专家估计化石属于白垩纪时期,最远可追溯超过1亿年前




古迹办及渔护署昨日(23日)宣布,在香港东北水域赤洲发现估计属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化石,距今约1.45亿年至6600万年前,并推断有机会是蜥脚类恐龙或鸟臀类恐龙。


有关恐龙化石将于本周五在尖沙咀文物探知馆大堂向公众展出。



香港于今年3月在赤洲首次发现恐龙化石。


有专家指,这次发现或代表香港含更多恐龙化石,建议继续发掘赤洲含古脊椎生物化石的岩层。


为了方便专家进行化石研究,渔护署已封锁整个赤洲岛,直至考察团队完成考察。



专家:恐龙种类待确认


渔护署早前委托中国地质大学调查赤洲地质,今年3月团队在赤洲考察时,发现岩层疑似含有古脊椎生物化石。


从赤洲采集含恐龙骨骼化石的岩石标本。(图源:古迹办)


渔护署通报古迹办后,发展局在今年6至8月与古脊椎所、古迹办和渔护署人员到赤洲考察,并收集样本。


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专家对样本进行骨组织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用软件分析后,确认样本属大型骨骼恐龙化石,目前未知属那一部位。


其中一块切片在显微镜下的骨组织放大图,黄色圆圈代表一个完整的次级骨单位。(图源:古脊椎所)


古脊椎所研究后,初步估计属于白垩纪时期,即1亿4500万年前到6600万年前的恐龙,并推断恐龙化石有机会是蜥脚类恐龙或鸟臀类恐龙。


据专家推断,该恐龙可能死后被沙石掩盖,再被水冲走,其后再次被埋藏于发现地点。由于发现的恐龙骨骼分布散乱,且破碎风化,在原地死亡和埋藏的可能性较低。


古脊椎所专家于赤洲采集化石样本。(图源:古迹办)


古脊椎所专家张鹏杰清修含恐龙骨骼化石的岩石,清除包里化石的岩石。(图源:古迹办)


专家将作进一步研究,包括发掘现时在赤洲的化石,继续清修化石样本,以确认恐龙种类;同时会与本地及其他地方的大学合作,建构香港的恐龙故事。



为香港地质历史增添珍贵实证


据香港地质公园介绍,香港没有出露三叠纪的岩石,但拥有多组在恐龙繁盛期(大约2亿至6600万年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形成的沉积岩地层,大部分在香港地质公园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内,理论上都有可能埋藏恐龙化石。


赤洲火山岩与沉积岩的分布情况。(图源:香港地质公园)


赤洲的沉积岩层。(图源:香港地质公园)


然而,本地学者在过去百年间进行多次地质调查,均从未有发现,显示目前相关地层的地表应该没有明显出露的恐龙化石。


幸运地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团队发现赤洲的沉积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动物化石,并经古脊椎所初步鉴定后,确定为恐龙骨骼化石。


化石形成图。(图源:香港地质公园)


这一重要发现为香港的地质历史增添珍贵实证,填补本地缺乏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空白。



或属大型恐龙


据悉,香港的第一件恐龙化石标本已完成清修工作,展示出化石的原貌为扁平状骨骼碎块,边缘与结构有较严重的破损和风化。


由此推断,这只恐龙死后尸体腐烂,骨骼在已经支离破碎及轻度风化时才被沙石掩埋,形成化石。


发展局图片


根据骨骼碎块的体积判断,所属的恐龙个体庞大,属于大型恐龙。


然而,由于化石仅为碎块,外形不完整,缺乏可用于鉴定恐龙物种的生物特征,目前难以判断是身上哪一块骨骼。


一些大型恐龙的骨骼数量可达200多块,因此很难仅依靠一块不完整的骨骼鉴定种类。如果未来能发现更多且更完整的化石,则有可能得知属于哪一种恐龙。


这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显眼,呈灰白色,化石只露出极少部分,且已经破碎不完整。化石连围岩长约54厘米,高35厘米,厚19厘米,包含一大一小两块骨骼碎块的化石。


香港首次在赤洲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由两块经专家清修的化石标本拼合而成(红线内范围)。化石连围岩长约54厘米,高35厘米,厚19厘米(图源:政府新闻处)


发展局长甯汉豪表示,这次发现恐龙化石,为香港古生态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意义重大。当局会继续在赤洲寻找化石,另外会配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曾寻获的恐龙化石或恐龙蛋化石,以帮助研究。



远古生物化石早已在港出土


事实上,香港早就出土过更久远的古生物化石。


早在1980年,香港就已经发现比恐龙时代更久远、大约3.7亿万年前的盾皮鱼化石。


香港发现最早期的“泥盆纪时代”盾皮鱼化石。(图源:政府新闻处)


有关发现证明香港的地质历史,可追溯至大约4亿年前。


另外在2014年,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本科一级荣誉毕业生谢子旗也在荔枝庄馈集的化石中,发现约1.47亿万年前、相信是晚侏罗纪时期的“副狼鳍鱼”化石,是香港首次经鉴定同属恐龙时代的脊椎动物化石。


谢子旗(左)于暑期研究时,从荔枝庄馈集的化石中发现副狼鳍鱼化石。其指导教授、港大地球科学系古脊椎研究所主管文嘉棋博士(右)正展示其他同属恐龙年代的化石。(图源:香港大学)


其实,古生物化石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市民日常经过的港铁站、商场或商厦等场所,同样隐藏着化石踪迹。



生活中暗藏化石踪迹


根据港大地球科学系名誉研究员、古生物专家龙德骏开设的专页“Fossils HongKong”指,多年来香港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也种类繁多,包括盾皮鱼类、硬骨鱼类、菊石、珊瑚、海百合、腕足类、腹足类及介形类,以及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等,主要分布在新界东北部及大屿山地区,尤以赤门海峡沿岸一带最为丰富。


香港首个被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是海中霸王、已灭绝的头足类动物“菊石”。


从该专页分享的大量照片可见,化石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鲗鱼涌太古坊的云石地板藏着一枚体型长达19厘米的“菊石”化石,堪称是香港大理石材中被发现最大的一枚。



连接太古坊各大楼的弧形天桥云石地板上藏着一枚菊石化石。(图源:@Fossils HongKong)


同场还发现距今1亿至2亿年前形成的“箭石”化石等。


这枚箭石化石,据指是一两亿年前的恐龙年代形成。(图源:@Fossils HongKong)


而在2020年,专页还有展示在港铁沙田站墙上拍摄的菊石及腹足类的化石照片。


港铁沙田站的墙上可以见到腹足类、即是螺的化石,内部结构呈螺旋状。(图源:@Fossils HongKong)


港铁沙田站墙上的菊石化石切面。(图源:@Fossils HongKong)


上环无限极广场石灰岩地砖内也藏有海洋生物化石,而且数量不少。





可见,日常生活只要细心留意,人人都能发现古生物存在的痕迹。



来源:香港商报网、香港地质公园、港政府新闻处

编辑:佐一

制图:荷洁

校对:金霞

审核:Oriole

监制:雨杉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香港商报APP)


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报章。关注港澳暨海峡两岸,聚焦环宇财经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