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深圳的往事,就少不了讲光明农场。没有光明农场的家国记忆,恐怕就没有光明这块土地与祖国、与香港、与海外割不断的牵连。光明农场的历史既像是被植入的历史,又像是被创造的历史;既是自己的历史,又是超过自己更大空间的历史。这些都值得细细挖掘和体会。
尹昌龙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任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创会会长,深圳市文化局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主要著作有:《1985:延伸与转折》《重返自身的文学》《别处的家园》《全球化的烟花》等,主编《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编著《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深圳书城模式研究》等,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光明农场大观园。
讲到深圳光明,又少不了两大认知,一是科学城,二是光明农场。科学城的定位是指与香港合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的科研和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其最显著的特色。而另一个印象则是光明农场,这涵盖更多的历史,包含了丰富复杂的内涵。在光明有个网红打卡点,叫虹桥1958,就是充分依托光明农场的旧址,重现光明农场的历史记忆,回到光明农场初创时期的如烟往事。为什么名字中有1958呢,就是因为光明农场是1958年起步的,由此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和新事业。而从这儿开始,起伏不定、循环往复的身份认定,恐怕很少人能说得清楚,这里做个大体的梳理和归纳。
光明科学城。资料图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资料图
早在1957年,国家筹备建设农场。在广东省,由广东省农垦厅牵头,计划在宝安县建设国营农场,一开始考虑的是两个地点,一个是坑梓,一个是公明,后来选择了公明。最早是将碧眼、木墩两个村连地带人整体划入,楼村则划地不划人。后来东莞黄江所辖的新美乡,包括新陂头、圳美、羌下、迳口、白泥章等村落经申请也一并划入,这就是光明农场最初的地盘。后来,作为广州军区农副产品基地的沙河农场,也划入光明农场的版图。虽然光明农场空间陆续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就是这样的规模。那为什么叫光明呢?因为是在公明的地面上,所以取一个“明”字,而光的意思是“光荣”,农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项光荣的事业,算是另辟新赛道,所以叫光明农场,以便于与原有的公明相区别。
光明农场最早的名字是叫广东省光明农场,主要是由省农垦厅牵头管理,后来因为接纳了大批华侨,又被称为华侨农场,再后来因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又被称作畜牧场,再到后来又成了集团,称为光明集团。但变来变去,大家都是亲切地称之为光明农场。至于光明农场的隶属关系,从广东省到当年的宝安县之间来来回回变化了4次,其中从1962年到1965年还一度划归广州军区司令部管辖,这才有了同属广州军区后勤部的沙河农场被划入光明农场的往事。而沙河农场再后来又划归深圳的央企华侨城集团,经开发而有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等著名的旅游景区。光明农场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联系着国家、省和市(县),既在当年宝安县的地头,又不仅仅属于县里管辖,因此就有了反复变化的身份和来回划定的利益格局。一直到光明集团股份公司成立,央企华侨城集团占股51%并控股,光明区占股49%,这才算形成了基本稳定的格局和架构。
前不久光明区举办侨史说演大会,就是讲说光明的华侨故事、华侨历史,体现了光明主动打“侨”牌的文化策略。光明是著名的侨乡,登记在册的归侨侨眷11703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5.7%。而光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侨乡,关键还在光明农场。当年光明农场是著名的归侨接纳单位,光明农场的归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早期从马来西亚等地归来的163名华侨,而另一部分是从越南归来的华侨4349名,占了绝大多数。
1978年中越关系恶化,华侨在越南被恶意驱赶,总共有22.4万人回归祖国,全国一共有43个国营畜牧厂接纳和安置越南归侨,深圳光明农场接纳归侨共分6批834户,安排在16个侨点。当年光明农场的原住民只有2000人,安置的侨民人口是原住民的2倍多。光明农场的接侨地点是在广西东兴,与越南隔着北仑河,而侨民中大多数也是祖籍广西。当年接纳归侨工作难度大。深圳蛇口被称为“海上世界”的明华轮属招商局,当年承担航运任务,被安排到越南接侨。但由于越南当局的阻挠,明华轮在越南无法靠岸,而岸边簇拥着的是数以万计的华侨,最后明华轮不得不空船而返。而华侨当年以难民身份回国,也是充满艰辛,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据当年从广西东兴接侨的工作人员讲述,越南那边一批又一批的侨民拥到北仑河边,或者用轮胎,或者用船筏,纷纷抢渡到河对岸来,有的不顾一切,抓住任何漂浮物,能浮到对岸就行。据越南侨民讲,当年坐船回到中国来,要每人收取一两黄金。没黄金的就得变卖所有家产,也要凑够买黄金的钱。
为安置这些越南侨民,光明农场给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当时农场职工一个月的收入才19.18元(人民币,下同),号称“1918”,而工作的侨民月工资达到29元。当时一些归侨不会插秧,不会干农活,没办法急得在田里哭。也是农场的职工教会他们各种技能,使他们能够得以生存。还有的归侨不适应新的环境,内心不安定,试图逃港。事实证明,随着光明农场的飞速发展,当年走向光明农场是正确的选择,如今归侨生活状况最好的恰恰就是光明农场的了。
光明农场大观园内的奶牛雕像建筑。
光明农场这块土地几乎就是移民社会的代表,说起来总共有三批大的移民,或者说外来建设者。最早来的是广东省农垦厅派出的筹备小组,也就四五个人而已,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就有约2000多名来自省直单位的下放干部,这是第一批。第二批是20世纪60年代的知青,多的时候曾经有3000多名,占了农场职工的半数,后来大部分都回到广州。当然也有留在农场的,结婚生子,算是扎根了。
光明农场位于当年宝安县的北部边陲,被称作宝安的“西伯利亚”,多为荒山野岭,杂草丛生,呈现出一番荒芜的景象。首批拓荒的人说起来有三怕,一怕没水,当时还没有打井,水资源缺乏,用水只能从很远的山溪去担取,常常几天都无法冲凉;二怕火灾,因为要经常烧荒,火燃起来常常无法控制,形成火灾,而救火又非常危险,不小心就会出现烧死烧伤的情况;三怕野兽,当时山里有野猪,甚至有老虎,当时有下乡干部见到老虎被吓得浑身发抖,当然,也有打死过老虎的壮举。当时开荒的人手上没有一块肉是完好的,说经常扎着刺,因为要趟过很多荆棘丛。讲到深圳这片土地开拓的历史,恐怕也得讲到光明农场开荒的历史。白天开荒,晚上修路,这几乎是当年开拓者们的日常生活。当初的知青在这里也算经历了脱胎换骨的锤炼,他们迅速地本地化,浑身晒得黝黑,只有牙齿还是白的。
光明农场也有最艰苦的时候,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食物极为短缺。当时为养猪种下的3000多亩木薯,是作为猪饲料,而这时候也成了人的口粮。当年农场没饿死人,也得归功于满山的木薯。当然,与人抢木薯的,还有野猪。野猪经常来拱木薯,于是就有满山打野猪的往事。所谓打野猪也不是真打,野猪很凶猛,人们只是用木棒等赶走它们。当年的开荒,种植的除了木薯,还有荔枝。1983年的时候,当地就有14万棵荔枝树,按人头算,年均每人就有10棵。这里荔枝的品质好,特别大颗,被称为“鹅蛋荔”,形象地说,有鹅蛋那么大。只可惜如今城市发展太快,很多荔枝林已不复存在。不存在的还有老糖厂、粮油厂、大批的甘蔗林,以及厂区高耸的烟囱,这些就像公明那些800多年历史的老村落一样,成为怀念的往事。
讲深圳的老字号肯定少不了沙井蚝、南山荔枝、公明腊肠,还有光明三宝——红烧乳鸽、牛初乳和甜玉米,特别是光明乳鸽和晨光牛奶作为原产地品牌早已蜚声海外。
迁新址的光明招待所。资料 图
这些品牌的孕育和形成的历史也是光明农场创业和发展的历史。光明农场从建设之初就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服务香港,为香港供应农副产品。我们都知道有“三趟快车”,那是从内地经深圳往香港运输农副产品的专用列车,设快车就是为了保持农副产品的供应新鲜和及时。但再新鲜和及时,恐怕也敌不过直接从一河之隔的深圳生产和运输农副产品,所以当年沿广九铁路建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这也是光明农场建立的初衷。而从光明农场生产供港农副产品,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乳鸽和牛奶,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特区建立以来深港合作的一成功案例。
先说晨光牛奶,光明农场饲养奶牛的想法一直都有。1977年,原农垦部部长王震就给光明农场送了五头奶牛,包括四头母牛和一头公牛,以支持农场的建设。这也是农场奶牛业最初的起步,但形成产业、形成规模还得到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光明农场与香港维他奶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协议,农场出人出地,港方公司出资购买牛奶,产品全部销往香港,并逐步偿还购买奶牛的投入。最初是从新西兰引进300多头奶牛,后发展到拥有7个奶牛场,最旺盛的时候拥有7000多头奶牛。香港维他奶最初只是豆奶,与光明农场合作后,开始逐步转向牛奶,而农场在乳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品牌。晨光牛奶其实当初也考虑叫光明牛奶,只是上海已经有了光明牛奶的品牌,于是晨光牛奶的名字应运而生。晨光牛奶在发展中一举成为内地最大的外销牛奶的品牌,包括覆盖了整个香港市场,而在深圳,晨光牛奶更成为了市民的最爱。
光明乳鸽。资料图
还要讲到的就是光明乳鸽。最近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人有个爱好,热衷开车到中山品尝中山乳鸽,并且与光明乳鸽做比较,看看谁是鸽王。光明乳鸽品牌的兴起,得说到1982年,光明农场与香港璧盛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大宝鸽场,农场占股51%,港方占股49%,农场以土地入股,港方则从美国引进落地皇鸽种苗2.4万只,饲养的乳鸽全部供港。乳鸽养殖业迅速扩张,高峰时期算下来,光明农场年均每人能养到1000对。而1983年光明农场建立的光明招待所,也成为品尝红烧乳鸽最正宗的餐厅,并一举成了深圳的老字号。光明乳鸽如今已是深圳响当当的品牌,餐饮业的说法是,北有北京烤鸭,南有光明乳鸽。
光明农场的创新发展早已融入了深圳改革发展的大潮,并成为深圳创新创业成就的生动体现。一个农场的故事,也逐步成为一个城市故事的生动篇章。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尹昌龙
编辑:佐一
封面:荷洁
审校:金霞
监制:Oriole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香港商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