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壁增厚CT诊断

学术   2024-11-20 07:05   浙江  

正常肠壁
  • 分五层,从内到外分别为粘膜层、粘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及浆膜层,环肌层和纵肌层统称固有肌层。
  • 肠管扩张时小肠壁厚为1-2mm,在CT常难以辨识,肠管部分瘪陷是厚度可达2-3mm。
  • 相对于小肠 , 大肠壁的厚度更取决于肠管扩张的程度 , 肠管在良好扩张时壁厚不超过 3 mm 。
  • 正常肠壁在注射造影剂后均匀强化 , 黏膜层的强化程度高于其余各层 , 口服清水充盈肠管能更清楚显示强化的黏膜。


肠壁增厚标准
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排除肠管充盈不佳或肠壁收缩时导致的假象后,当肠壁大于3mm是即考虑增厚。
肠壁增厚方式
肠壁增厚分为均匀性增厚和不均匀性增厚。
  • 均匀性增厚:指受累肠壁全周厚度一致 , 呈环状向心性增厚 , 强化时常出现分层 , 表现为双环或三环。


     三环即 “靶征”:即内、 外层为高密度 , 中间为低密度 ; 内、 外层高密度分别代表强化的黏膜和固有肌层 , 中间低密度为水肿的黏膜下层 。
     多见于良性病变 , 但少数恶性肿瘤如直肠浸润性硬癌和淋巴瘤也可表现为均匀性增厚 。
  • 不均匀增厚:是肠壁增厚呈偏心性、 不规则状 , 甚至形成软组织肿块 , 很少出现分层现象 , 多见于恶性肿瘤。



1A:靶征示意图 , 黑色的内、 外层分别代表高密度的黏膜和固有肌层 , 灰色的中间层代表低密度的黏膜下层 ; 
1B :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强化的黏膜 ( 黑箭 ) 和固有肌层 ( 白直箭 ) 及两者之间的黏膜下层 ( 白曲箭 ) 共同形成典型的 “靶征”  
肠壁增厚程度
  • 轻度增厚:一般认为 , 壁厚小于 1 ~ 2 cm 为轻度增厚 , 多为非肿瘤性病变 ,如炎性肠病和感染性疾病 。
  • 显著增厚:壁厚大于 2 cm, 多见于结肠炎等感染性疾病 , 由于严重水肿。


肠壁厚度可超过 2 cm, 这时如果口服高密度造影剂 , 肠腔内造影剂会嵌入肿胀的黏膜皱襞间 , 高密度的造影剂和低密度增厚的皱襞在CT 上形成 “手风琴征” 提示严重的黏膜下水肿 。
肿瘤多引起显著肠壁增厚 , 易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 , 但早期肠壁增厚程度较轻 , 这时需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
3B示 “手风琴征” ,假膜性肠炎患者的CT 增强扫描图像 , 口服的高密度造影剂嵌入明显肿胀的结肠袋之间,高密度的造影剂和相对低密度增厚的皱襞在CT 上形成 “手风琴征” ,提示严重的黏膜下水肿 。
肠壁增厚重点观察的征象
肠壁增厚是一种影像常见征象,CT可用于鉴别肠道疾病
需重点观察的征象:
  • 一、部位及累及范围
  • 二、强化方式
  • 三、粘膜增厚程度 
  • 四、肠系膜血管表现 
  • 五、肠系膜改变 
  • 六、肠内容物 


http://www.radiologyassistant.nl/en/p53413fd54f908/bowel-wall-thickening-ct-pattern.html
一、部位及累及范围
不同的疾病有各自好发的部位和累及的范围 
  •  Crohn病好发于末段回肠 
  • 结核和肠套叠多发生在回盲部 
  • 溃疡性结肠炎多侵犯左半结肠和直肠 
  • 壁内出血易发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 
  • 腺癌多发生在结肠 , 而淋巴瘤易发生在小肠
范围:
  • 病变范围在10 cm 内为局灶性增厚,见于炎症性疾病如阑尾炎、 憩室炎和良、 恶性肿瘤 , 偶尔也见于结核 ; 
  • 病变范围在10 ~ 30 cm 为节段性增厚,见于Crohn 病、 感染性肠炎、 放射性损伤、 缺血性肠病、 壁内出血、淋巴瘤等 ; 
  • 病变累及大部或全部肠道则为弥漫性增厚,多见于IBD和血管性病变 ,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感染性小肠炎、 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肠壁水肿及低灌注引起的缺血 。

二、增厚肠壁的CT强化方式




三、粘膜增厚程度
六、肠内容物
主要观察:


  • 小肠粪便材质提示长时间梗阻 
  • 肠腔内血液提示胃肠出血
  • 结肠腔内脂肪有时见于乳糜泻 





 CT 评价肠壁增厚存在的问题


  • 肠道是蠕动的空腔器官 , 壁的厚度与其扩张程度密切相关 , 准确测量肠壁的厚度尚有一定难度 ; 
  • 在增强扫描时 , 如果口服高密度造影剂充盈肠管会影响肠壁的观察 , 因此 , 在增强扫描时一般主张用低密度造影剂 ( 主要是清水 ) 充盈肠管 , 但有学者提出口服清水会导致肠壁增厚的假象。
  • 受肠内容物的干扰 , 如肠腔内有液体残留时 , 液体覆盖在黏膜表面 , 会导致黏膜不强化的假象。
  • 适当的肠道准备非常重要。



小结——


  • 肠壁增厚是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常见异常征象 ,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大部分缺乏特异性表现 , 所以仔细观察肠壁增厚的部位、 范围、 程度、 密度、 是否强化以及相关肠外异常是诊断的关键。
  • 当诊断存在困难的时候 , 应结合临床表现和钡检、 内镜等检查 , 进行综合分析 , 避免漏诊和误诊。

来源:影领学苑


腹部医学影像论坛
腹部影像不止于腹部影像!腹部影像—色彩斑斓的五脏六腑世界,吸引着脾性相投的我们相聚在腹部医学影像论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