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骨折的分型

文摘   2025-01-14 17:57   山东  

跟骨骨折概述

  1. 跟骨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
  2.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70%。
  3. 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60%-75%。
  4. 跟骨骨折常伴有下肢、脊柱骨折。
  5. 跟骨骨折创伤大,预后差,致残率高,后遗症多。

跟骨相关解剖

  1. 跟骨的内、后、上骨质结构较为致密,外、前、下骨质密度较为稀疏。
  2. 周围肌腱和韧带中,跟腱、跖筋膜、跖长韧带、跖短韧带及内侧副韧带较为强大,而外侧的韧带和肌腱相对薄弱。
  3. 韧带、肌腱及足部各关节使跟骨的负重力线偏向外侧。
  4. 跟骨骨折部位多发生于外侧,关节面塌陷与骨折移位也以外侧为著。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

X线检查 

  1. 侧位片
    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测量Bohler角(25°-40°)和Gissane角(120°-145°)
  2. 跟骨轴位
    评价跟骨是否有增宽、变短,跟骨内外翻角度。
  3. broden’s位
    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足内旋与探测器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片。可显示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面清楚显示。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CT扫描 

CT可精确评估骨折细节,提高诊断准确度,尤其是复杂的骨折及经验相对较少的医生。显示关节面损伤,指导手术方案制定。

骨折分型系统

不同类型骨折的分型标准

关节内骨折与关节外骨折 

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
关节内骨折(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等)。

Essex-Lopresti分型 

1952年提出,X线片基于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分为I型和II型。

I型跟骨结节骨折
鸟嘴样骨折 内缘撕脱骨折 垂直骨折 水平骨折

I型累及跟骰关节骨折
鹦鹉鼻型 其他类型

II型骨折分类的机制:
因为跟骨与距骨轴线不在同一力线上,因此当负荷过大导致骨折时,会先形成从跟骨后内向前外方向的初级骨折线,将跟骨分为前内侧的载距突骨折块和后外侧的跟骨结节骨折块,然后应力继续作用,可产生次级骨折线。
典型的次级骨折线有2种:向后走行,从跟骨结节后缘穿出,形成舌形骨折;向后上方走行,由跟骨结节后上方穿出,形成关节面塌陷。

II型骨折关节面塌陷型

  1. 关节面塌陷骨折I度:继发骨折线经体部走向后关节面,无明显移位。
  2. 关节面塌陷骨折II度:关节面骨片移位,陷入跟骨体松质骨内。
  3. 关节面塌陷骨折III度:原始骨折线处分离。

II型骨折舌形骨折

  1. 舌形骨折I度:暴力通过距下关节,产生原始骨折线。
  2. 舌形骨折II度:继发骨折线走向跟骨结节后缘,移位不明显。
  3. 舌形骨折III度:骨片前端陷入跟骨体内,后端上翘,骨块分离移位。

Essex-Lopresti分型的意义 

Essex-Lopresti分型对初诊和继发骨折线位置的确定颇具意义,但不能准确描述损伤程度和整体移位,对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Sanders分型 

1993年提出,据跟骨骨折的冠状位CT情况分型。这种分型主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
在冠状面上选择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将其分为相等的三等部分,分别由A、B代表等分点,距下后关节面和载距突之间为C点

I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移位<2mm),不考虑后关节面骨折线的数量和位置。

II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又分为ⅡA、ⅡB和ⅡC型。

III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三部分骨折,又分ⅢAB、ⅢBC及ⅢA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塌陷骨折块。

IV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骨折块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Sanders分型的意义 

Sanders分型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优点在于能清晰阐述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损伤类型和程度,明确骨折线的位置,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全面阐述跟骨骨折后的高度、宽度、力线的变化及跟骨体移位情况,因此,目前在跟骨骨折的诊疗过程中多采用两种分型方法结合的方式完善骨折的分型,指导临床治疗。

AO/OTA分型 

AO骨折分型系统已发展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分型系统,可应用于各类骨折。


山东足踝
本公众号旨在介绍手足部尤其是足踝部各种疾病的临床诊疗及最新的进展。 ——程瑞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足踝外科&山东大学足踝外科研究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