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三明医改即将全国推广,公立医院薪酬全面改革?

文摘   科学   2024-09-04 23:19   新加坡  

      先说结论:

      1.各位同行不用抱怨,对于公立医院的医生来说这是个利好消息(此利好非彼利好)。

      2.诸位对摸鱼这个概念理解有误,没当过医生的人理解的摸鱼:“天天不上班,上班也在睡觉,该看的病人不看,该收的病人不收,吊儿郎当,混吃等死”,医生理解的摸鱼:“到点上班,到点下班,该自己干的事儿一定干好,不该干的一点不干,真是轻松愉快的一天”,正点上下班这对于之前高强度负荷工作的医生来说就已经是摸鱼了:门诊不加号,病房不加床,下午4点之后不接择期手术。

      最近几年医疗行业的改革措施一个接一个,药品零加价也好,集中采购也好,drg付费也好,需要搞清楚这些改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对,医保没钱了。那么就来到了下一个问题:当你家经济拮据的时候该怎么办?答案很明显:开源节流。国内目前经济发展的盘子只有这么大,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开源的希望不大,只能考虑节流。对于医疗来说,自然是看病的人越少越节流,医保能省出来的钱越多。那么该怎么节流呢?

      学习三明经验后的新政策说的很明白:医生根据级别实行年薪制,不再把医生的工作量和收入相挂钩,这样就能杜绝医生多开药,多做手术,多用耗材。先不说这个年薪到底能给多少,就这个医生的工作量跟收入脱钩,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那么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办:摸鱼。

      现在的医疗体系还能维持下去靠的是中国医生极其低廉的医疗服务费用,之所以有的人还能维持一份相对体面的收入(其实也就是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靠得是长期满负荷甚至过负荷的运转。大型三甲医院的同行应该都不陌生晚上六七八九点还在接台择期手术,都不陌生病床周转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当实行年薪制后,会把医生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解脱出来:再也不用每天肝三四五六台手术,一熬熬到后半夜;平均住院日,平均术前等待日,病床周转率,病床使用率等等考核指标完全失去其意义。干多干少都一样,意味着完全可以每天只排一台手术,一个病人让他在病房住一个月,不用着急让他出院。这样原来一个大夫一个月能收30个病人,现在收3个病人能交差就行了。每个月给国家能省出27个病人的医保费用,自己还轻松,除了收入少点,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

      看到这,细心的人应该能发现我上面所说内容中的两个bug:1.那27个本来能收入院接受治疗,但是现在由于新制度下医生开始摸鱼而收不进去的病人怎么办?2.跟原来相比医生收入低了怎么办?

      根据福建同行反馈回来的消息,三明医改后,大量三明病人涌入周边城市的医院,在这里就不分析为什么了。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只有三明一地搞医改的时候,三明的病人还能去周边的城市就医,当全国的公立医院都实行医改搞年薪制的时候,病人们还能去哪呢?答案到这里就呼之欲出了:那些不占用医保资金的医院,或者更简单明了的说:私立医院。

      说到这,其实这一轮医疗改革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公立医疗将回归其本质,即公益性和普适性,着眼于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从而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医保经费。至于那些不基本的医疗服务呢?就交给其他有能力的单位来完成吧,你不能指望国家什么都管:国家可以保证你不饿肚子,但是你想吃燕鲍翅?那就靠你自己的能力了。

      对于医生来说同样,公立体系内的职位将不再能为你带来体面收入,要想获得满意的薪酬,就要走出去,去私立医院兼职,出诊,收病人,做手术。而随着新医改制度的落实,会有大批病人从公立医疗体系内被挤压出来流入私立医疗,各位不用担心私立医院缺乏病人,原来只有少数头部顶尖主任开展的飞刀,以后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这足以让医生们真正实现薪资的透明化和高薪化。

      对于病人来说,以后面对的场景大概率是这样的:“医生,我想住院”“可以,但是现在没床,你得排队”“要多久?”“不好说,可能半年,也可能一年”“那有没有别的办法?”“你要是着急的话可以考虑去xx医院,但是他们没法走医保,你要是有商业保险或者觉得经济能承担就去那吧,你要是走医保就在我们这排队” 怎么样?这幅画面是不是很熟悉?

      对于医生来说,未来面临两种选择:体制内会给你提供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你可以选择彻底躺平,与世无争的生活下去。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追求,那就积极的走出去,市场一定会给你的劳动予以最大的尊重。大胆猜测一下,向三明学习的医改措施如果真的能落地实施,下一步就是积极推进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多出去兼职。(现在已经开始鼓励了)

      最后总结一下:新医改措施一旦实施,国家医保,医生,私立医疗集团,商业保险公司都是受益方。(后面理应还有一句话,就到这吧)

------------------------------------

      当然了,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让医生躺平,你不爱干就别干,自然有大把的人来干。做出这种判断的说明很多人还是没看明白国家的目的是什么。

      在分析这一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家的医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有一次跟一些公务员朋友聊天,他们提到对于公共财政来说,医疗就是一个负担。什么叫负担?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笔者说倒也不能这么看,得看是什么时期。建国初期,中国男性平均寿命只有39岁,这意味着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还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死亡了,那么这个时期的医疗保障是有正收益的,即每挽救一个病人,他在之后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是远大于医疗投入的。而且这个时期引起死亡的主要是一些急性病和传染病,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成本并不高。而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已经到了七十多岁,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均寿命甚至到了80多。这个时候引起死亡的主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各种慢性病,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治疗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最关键的是花费了大批医疗经费挽救回来的人,其之后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是不足以覆盖医疗支出的,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所说,在他们看来医疗投入是个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负担。

      打个比方,一个常年考0分的学渣,和一个常年考90的优等生,学渣从0分努力到60分很容易,优等生想把90分提高到95分,除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要靠点天分。但是从0分提高到60分,意味着原本只能工地搬砖的学渣,现在能够三本混个文凭,即低投入,高产出;而90分到95分,只不过是考个好一点专业和差一点专业的区别,即高投入,低产出。

      所以很明显,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成本的增加,人均寿命的提高,医疗已经从建国初期的正收益变成了现在的负收益,你是领导,手里的经费只有这么多,医疗,教育,国防,工农业等等,各个行业都需要钱,你的选择?

      在先前的段落里其实笔者已经很隐晦的说了,但是以防还是有很多人没看懂,那就说的直白一些:新规则的制定者难道不知道如果这次政策落地,实行年薪制,将医生的收入和工作量脱钩后会引起医生摸鱼?当然不是。要知道,逻辑很简单:公立医院的医生每多收一个病人,医保就需要多花一份钱。

      所以:不是公立医院的医生钻新政策的漏洞去摸鱼,而是已经没钱的医保需要医生摸鱼

      医保一直在打压医疗服务的价格,但是没想到中国的这些医生实在是太能肝了,大厂程序员的996算什么,大三甲医院外科896,8106是常态,甚至897,8107,我还见过某国内顶尖骨科的亚专业组,每周有一天6点40到岗开始全组学习,文献汇报,其余日子7点20交班。所以无论如何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采购,drg付费,医保没钱的根源还是公立系统内医生的收入和工作量相挂钩,只要绩效这个东西存在一天,医生就一直有动力去收更多的病人,肝更多的手术:医生也是普通人,也要养家糊口。虽然手术的定价只是国外的20分之一,但老外一天只做一台,我一天能肝5台,收入能有老外的四分之一就足够在国内过上体面的生活了。

      所以这次医改的目的就在这里:彻底消灭医生肝工作的动力,从而从根本上达到节省医保资金的作用。

      如很多人所说,肯定不会允许医生们彻底躺平,会有一个目标考核,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扣钱,达到了才能拿到100%收入。但是这个目标是以医保资金的承载能力来制订的,各位同行放心,这个考核的目标对经过长期肝工作考验的诸位来说就是:小场面。

      再多说一点对私立医疗的思考:

      其实2020年之前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国家会一步步缩小对公立医疗的投入和支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就在这个时候新冠疫情出现了,舆论汹汹,都在说大灾大难之下还是公立医疗靠谱,于是民营资本进入医疗的话题沉寂了下来恰恰是新冠疫情指明了未来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公立医疗承担民生相关的,基础的,重大的传染病及常见病的防治,并且重点落在预防为主和公共卫生管理。而对于一些危重高精尖难的疾病,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就需要民营医疗集团来覆盖了。说白了还是我之前说的:国家只能保证你吃饱,但不能保证你吃好。这里就凸显了另外一个行业的重要性:商业保险。今后每个人如果想有一个良好的医疗保障,必然是国家的医疗保险和个人购买的商业保险相结合,而且你商保投的越多,保障越好。

      最后,就在笔者准备发推文之前,无意看到下面这个新闻,各位同行,未来执业的方向已经指明了,诸君多多努力。(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价格已经降到2.6一支了,笔者在想这和滴生理盐水有什么区别)


睛鸿学术
助力科研成果发表!为大家解决烦恼节省时间以创造更多价值!可提供文献下载,PPT个性化专业定制,企业各类文档,公司海报定制,公众号文案定制,动画制作,生信分析,SCI论文润色,数据分析,图表绘制,健康抗老方案定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