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整是优化,根本还需从学生培养目标着手。
——方老师说
#
你的好友方老师拍了拍你
并请你文末帮点下“在看”
近日,2024年诺贝尔奖开奖。看到结果后,大家纷纷感慨:“得知今年诺贝尔奖的结果,诺贝尔本人都得连夜转码农。”
物理学奖颁给科学家John J. Hopfield和Geoffrey E. Hinton,因为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相关方向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这是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向,也是人工智能AI的基础理论。
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则因在计算蛋白质设计,以及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获奖。他们的研究也都和人工智能密不可分。
于是,不少同学后悔大学没有选AI相关专业,吃不到时代红利了。而眼尖的同学,早早发现:
现在高校开设微专业课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样课程,眼花缭乱,看得人口水直流。
据悉,随着各大院校的不断探索,微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内容迷你精悍,并且契合时下新兴职业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包含5至10门左右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学生可以在一学年内完成所有学时。
既能学知识、学专业技能,还能get一张有含金量的“证书”。
大多数院校开设微专业,报名、考核和学习都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有一些院校的微专业课程以学分为单位收费,一般每学分100-150元。
“微专业”具体包括哪些课程?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我国微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是怎样的?我们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化?
微专业:香迷糊了
我国各大院校微专业课程人气值持续升高,这年轻人怎么越来越爱学习了呢?
或许是因为“微专业”性价比太高了,不学就亏了?
首先,我们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微专业“的特点。
NO.1
“微”-小学分、精课程
微专业主打“小而精”,无论是从时间要求还是内容安排上,负担都相对较小。
核心课程门数不多,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工作日晚上,很好地契合了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节奏。
NO.2
“专”-高聚焦、跨学科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一方面会选择与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相关,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的学科。
如果学生对某些领域感兴趣,将来有意愿从事相关职业,就可以通过就读微专业提升这些领域的从业能力。比如:
北京市各大院校开设的微专业中,人工智能类占了绝大多数。
其中,清华大学的数据科学与思维微专业,涉及R语言编程、统计推断等课程。
此外,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联合推出“AI+X”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我国自主研发的编程平台。
同时,学校也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推出“独家定制”的微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此前,“西南大学开设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该“微专业”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及专业资源,是教授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遴选所需核心知识的应用型专业。
还有陕西师范大学依托“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A+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秘书学。
围绕办公室事务、文书档案处理、会议组织、公文写作规范等开设了微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积累考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加在激烈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
以及今年,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申报了“智慧体重管理”微专业。
学院将打造一系列融入现代智能技术和可穿戴监测指导技术的新型体重管理课程:
培养能够开展高度专业化、精准化、科技化运动减脂,辅以能够开展减肥相关饮食调控、传统中医体重控制、生活方式管理等工作,同时具备一定减肥机构运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应用型、实践型、智慧型体重管理人才。
并且,南京体育学院将与与南京市体育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强强联合,邀请南京体育学院资深教师、南京市体育医院、知名健身机构等校外专家,实施小班化、互动化、实践化教学。
一方面让具备丰富一线和临床减肥经验的医师、运动处方师、健身教练、减肥机构运营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
一方面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充分的场所和岗位,从而让学生在微专业学习期间,能够始终在理论、方面、技术方面学习大量前沿方法,实际案例和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则依托校内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等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推出了家庭教育微专业。
课程内容既有家庭教育工作的前沿理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也注重结合实操的能力培养、应用示范和案例分析。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图片来源:华师e学堂
设置3门主干课程+N门选修课程,学习期限为4个月,学习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课程任务、在线测试、研究报告、实践作业等),由华东师范大学统一发放“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微专业非学历教育证书”。
课程采用专家引领、主题讲座、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将在线课程、直播答疑、小组研讨相结合,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和体验。
这些课程为社会转型新时代下父母们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供思路。
看完这么多微专业,是不是get微专业为啥这么香啦?
多提一句,截至目前,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在微专业方面已有诸多探索,课程大都同时面向校内外学员。
但也有一部分院校的微专业课程仅面向本校学生,比如:宁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苏州大学等。
图片来源:宁夏大学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
此外,各院校微专业的录取名额有限,录取门槛并不低。
学校鼓励学有余力且学习成绩良好的在籍本科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修读微专业,每个学生限报1个微专业进行学习。
有些学校还会组织报名学生参加考核,例如参加专业知识能力测试等,进行筛选。
图片来源:苏州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
所以虽然微专业的吸引力很大,但大家需要注意以上这些,还有由于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所以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学校一般会颁发微专业证书或是原则上合作单位同时颁发行业微专业证书。
图片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官网
不过,除了学校发放的“微专业证书”外,广东东软学院首批两个微专业还引入了行业认证考试。比如:
鸿蒙软件应用开发微专业涉及HarmonyOS应用开发者认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微专业学生可自主参加“工信部-算法工程(数据分析)初、中、高级证书”考试。通过这些认证考试,学生可以获得行业认可的证书。这些证书在求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认可度,能为学生增加竞争优势。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相对于传统教育,“微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的限制,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和复合;
而且因为不会影响主修专业的成绩,大家更能抛下学分和绩点的顾虑,用心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课程还能通过一系列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其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
对于上班族来说,微专业打破了大学围墙的阻隔,让校外的他们通过自主“补课”,学到新兴的应用知识,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不管是对职场进阶还是寻找新的工作都有帮助。
不过“微专业”课时相对较少、课程系统性和约束性都相对较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行业、学术界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有调整,进而逐步完善。
我国高校“微专业”课程
是如何设置的?
目前我国开设的微专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聚焦前沿科技在行业领域应用、不断延伸专业素养,提高专业实用性的高校类微专业;
另一类则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微专业,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如网易的大数据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
NO.1
高校类微专业
我国各大高校依据自身资源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对于微专业的设置有所不同。例如:
在经济增速较快的广东,各院校着力培养市场需要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比如: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集合国家级、省级工业数字经济领域顶尖人才打造了“工业数字经济微专业”。
学生修读后,既能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又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今后想要在国家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运营、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同学来说,极具实用价值。
此外,今年秋季学期,广东东软学院开设了首批微专业——鸿蒙软件应用开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让学生不用转专业,在“小而精”的课程中就可以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其中,鸿蒙软件应用开发微专业设置了《HarmonyOS应用开发者认证》等5门课程,3个授课学期。
高校类微专业课程注重高效性与实用性,让学生无需“转专业”和“辅修”就可以在较短的周期内,学习到新兴知识,从而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选择。
NO.2
高职高专微专业
这类微专业的开设主要面向实际应用需求,采用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智慧养老”微专业,面向校内外招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医护人才。
课程安排,图片来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开展互联网+老年长期照护为中心,融合智慧护理平台和适老化智慧化技术和辅具应用或开发,使学生熟悉互联网+老年长期照护的工作流程、方法及管理,具备开展互联网+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素养和能力。
还有今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WEB前端开发微专业,面向长青联盟高校(驻济南市长清大学城的十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招生,且首次招生周期为试运行周期,试运行期间不向学生收取费用。
Web 前端开发微专业是培养面向Web前端开发工程师、Web 服务器端开发工程师等职业群,具备能胜任Web项目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等工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静态网页设计、HTML5开发技术、JavaScript程序设计、前端框架技术、PHP程序设计等。
图片来源: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这些高职微专业的设置,让高职学生理论、实践两手抓两手硬~
微专业缘起
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专业设置
为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青睐微专业?
一方面,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技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不断驱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新技术正在快速深入到社会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皆迫切需要既懂多学科、多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专业设置与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从2016、2017年开始,一些高校就已经自下而上地主动做出专业调整。
例如,为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山大学在2016年和2017年两年共调整或暂停招生39个本科专业。
前不久,不少985院校公布了新一轮专业大调整。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拟撤销的专业数均达到或超过了个位数,其中四川大学,一次性拟撤销了31个专业。
如今高校“砍”专业,其实是过去大量“增”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后,增设专业大致有三个高峰阶段:
1.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使得很多高校的专业数量激增,且有一定重复;
2.1998年启动扩招之后,很多高校都是通过短期内快速增设专业,来吸纳扩招带来的大量学生;
3.过去二十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多,包括一些“专升本”院校和独立学院。为了尽快实现“去专科化”和扩大学校规模,许多学校不讲条件地快速上马新专业。
另一方面,在我国,专业对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随着每年高达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意义重大。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为了缓解热门专业的供求矛盾,纷纷采取如“微专业”等应对措施,在原专业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多个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更多地延伸学生的视野和拓展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冷门专业”学生提供掌握“热门”技能的机会,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过去20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推进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但是,专家邬大光提到:
我们要看到专业调整背后更深层的逻辑,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并不是简单的“增”与“减”的问题,而是以有组织的方式,对整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造。
人才的培养,是多元的、与时俱进的、既面向社会需求也面向学术领域的。
专业调整只是一个切口,高校更需建立自我调整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名额一抢而空”,高校微专业为何如此受欢迎?
[2]中国劳动保障报:今日时评丨微专业释放大能量
[3]中国新闻周刊:史上最大规模的专业大调整来了
至少报微专业课
不用花生活费预算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微专业设置?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更多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