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怕疼,为什么人类进化没有把痛觉给进化掉,而是发明了很多种镇痛药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闵秋霞表示,疼痛在一些情况下其实是身体对潜在或实际损害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可以看作是一个警报系统,提醒我们注意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已经或即将受到伤害,并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害,当疼痛发生时,及时就医和正确服用镇痛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控制疼痛。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
疼痛产生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刺激、传导、识别和反应。持续疼痛就是这四个阶段在身体受损时一直循环发生。
1.刺激阶段:当身体发生损伤时,损伤部位会释放一些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组胺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在局部形成神经冲动;
2.传导阶段:神经冲动被传递到大脑;
3.识别阶段:大脑接受到这波信号后,会引导疼痛信号在不同区域加以识别,并由大脑皮层在身体各个区域内寻找疼痛来源,并对疼痛的定位、强度和性质进行加工;
4.反应阶段:我们感觉到疼痛后,身体便会在生理和行为上做出反应,如肌肉收缩、退缩、呼喊、寻求医疗帮助等。
虽然疼痛令人不适,但它在保护我们免受进一步伤害、提醒我们活动限制、指导康复过程以及评估恢复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危险信号警示:疼痛是身体对潜在或实际损害的一种自然反应。无论是身体遭受碰撞,手指被刀划破,还是皮肤被烫伤,这些情况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提醒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远离伤害源并停止进一步的伤害。
活动极限提示:当我们在运动、负重或关节出现损伤时,疼痛能提醒我们当前的活动量和强度可能已经接近或超出身体极限,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康复指导:在开展康复训练时,医生可以根据你疼痛的位置和强弱变化,判断康复进程,调整康复方案。
在疼痛产生过程中,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会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口服镇痛药物后,刚进入胃里的小药片还不知道疼痛部位的具体地点,它只能被消化吸收后,药物会“搭乘”血液循环系统,到访全身挨个器官组织去“问安”,识别疼痛部位,这也是镇痛药物发挥药效需要一段时间的原因。
找准位置后,如果你服用的是布洛芬、酮洛芬、双氯芬酸等非甾体抗炎药,药物就会进入疼痛产生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就是炎症因子开始释放的阶段,这类镇痛药物会像战士一样去战斗,阻碍前列腺素的合成工作,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减少或阻止疼痛信号产生,疼痛感也就减轻或者消失。
如果疼痛程度过重,炎症因子释放过多,非甾体抗炎药已经无法抑制时,就需要用中枢镇痛药物,例如吗啡、氢吗啡酮、羟考酮、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疼痛产生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它们能阻断脊髓、大脑等疼痛中枢的信号传递,大脑皮层接收不到疼痛信号后,我们自然就感觉不痛了。
还有一些大家不常见到的药物,像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麻药,也可以发挥止疼作用,它们主要作用于疼痛产生的第二阶段,通过阻断神经冲动向大脑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在认识镇痛药物的治愈之旅后,我们就能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合理选择镇痛药物。
一般来说,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等轻、中度疼痛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并及时就医。
对于严重创伤、中至重度的术后疼痛、慢性癌痛,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
对于一些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存在多种剂型,包括布洛芬片和布洛芬缓释胶囊,这些不同的药物形式应该如何选择呢?
相比之下,缓释片和控释片则利用特殊工艺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从而延长药效持续时间。控释片还能使药物释放量保持均匀,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更加稳定。这些剂型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控制疼痛的情况,尤其对需要频繁服药或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获益明显。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并保证药效完全发挥,服用缓、控释片时通常需要间隔一定时间,例如每隔8小时或12小时口服一次。
·所有镇痛药物只能对症处理,暂时控制疼痛,不能对因治疗。若发现疼痛,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到医疗机构接受正规治疗。
·在使用镇痛药物期间,应调整饮食和作息,如戒烟戒酒、早睡、适当运动等,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不要长期或大剂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虽然可以抑制炎症因子产生,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其对胃肠道、肝脏、肾脏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潜在副作用。
·有的时候人们容易忽视同时服用多种镇痛药物造成的剂量叠加问题。例如,某些感冒药已经含有非甾体抗炎药,若在此基础上再服用布洛芬,就会使药物剂量过大,从而增加肝损伤风险。因此,在服用任何镇痛药物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尤其是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有特定健康问题的患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供稿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王松华
审核|李云涛
终审|段 婧
邮箱|yn12320@126.com
电话|(0871)12320
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