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研新课标 凝心聚力新中考|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初中科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研训活动顺利举行!

文摘   2024-04-19 19:01   浙江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新中考背景下,为加强区域教学交流,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各地县市教师教学水平与备考能力的提升,“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特组织与开展指向“新教材教学与新中考备考”的学科研训活动。

初中研训活动第一场科学学科于2024年4月1日-2日在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学顺利举行,来自联盟成员单位的学科教研员、学校教师和邀请的非联盟成员单位学校教师共百余位科学老师齐聚柯桥,共同研讨2024年中考科学学科备考策略。

学科研训活动由同课异构示范课、执教老师说课、学科专家点评与专家讲座四部分组成。

01. 精彩展示探问题

茹豪老师示范课展示
4月1日,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学茹豪老师进行题为《设计智能马桶圈》的初三科学中考复习研讨课展示。茹老师基于课前调查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讨论商定的评价量表驱动下,对设计的电路进行反复迭代。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更好地认识“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更好的感受到科学、技术、工程的整体联系。
课后,茹豪老师从“课堂缘起”、“学情分析”、“目标设定”、“过程设计”这4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课。

吴利文老师点评
随后,宁波市江北区区教研室主任、初中科学教研员、正高二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结合2022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对课堂进行点评。
吴老师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强调在素养导向下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必要性,肯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学生在自主设计的评价量表驱动下开展产品迭代。吴老师联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发言,谈到自己在高中时期物理学习的经历,提醒科学老师关注学生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埋下“科学”的种子。
沈国庆老师示范课展示
4月2日,浙江省长兴县实验中学沈国庆老师进行题为《制作液体密度秤》的初三科学中考复习研讨课展示。
沈老师通过“认识杆秤”、“设计液体密度秤”、“使用密度秤”、“改进密度秤”4个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工程设计,在实践中对思维模型进行迁移应用,并利用评价量表加宽课堂广度。课堂结束后,沈国庆老师结合新课标标准要求对本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详细的说课。

魏林明老师点评

随后,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初中科学教研员魏林明老师围绕“从知识学习到素养生成”的话题,对课堂进行细致评述。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魏老师从5个方面比较“知识学习”与“素养生成”教学的差异,并从“学习目标”、“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感受”四个维度分析“一堂好课”的标准,对展示的课例继续详实的评析。

02. 专家引领明方向

吴利文老师讲座
吴利文老师为与会老师带来了《素养立意下的评价改革与教学改进》专题讲座。吴老师结合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与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从“教学目标更新”、“评价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变革”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讲解,对中考“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变化的特征结合典型中考试题进行详细解读。并联系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对如何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做详实的教法指导。



魏林明老师讲座
魏林明老师为我们带来《素养导向的命题与教学方式的改进》专题讲座。魏老师通过对于学业考试省级命题相关文件的解读,结合2023年浙江省中考试卷评价报告,明确优秀试卷的评价标准。进一步通过诸多试题比较,分析能力素养导向的命题特征,提出2024年省级中考复习关键策略“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


03 学思结合齐向前

 为期两天的科学教研活动内容精彩纷呈,为各地初三教学拓展思路、赋能增效,也为接下来的新中考复习备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域联盟各学校将以活动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教研能力。



教学研讨、共同进步 |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高中数学】、【高中物理】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科研训活动顺利举行!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高中政治、历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新教材教学与新高考备考研训活动通知
精彩回顾|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语文、科学学科联合教研活动顺利举行!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学年第一学期新教材教学与新中考备考联合教研活动通知(数学)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与新中考备考学科研训活动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学年第一学期新教材教学与新中考备考联合教研活动通知(科学)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高中语文、生物】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新教材教学与新高考备考研训活动通知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讯息



官方公众号


睿达未来教育
睿达教育2004年起步于中小学资优生培养和评价。“睿达未来教育”关注新时代教育政策与改革,专注探究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结合,基础教育各段、中学高校有机衔接,建设科学评测体系,数智赋能、线上线下融合,主动创新、全面服务学校和社会人才培养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