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奖得主韩江:“肉食暴力”制造与“素食正义”对抗的博弈 ——评韩江《素食者》

文化   2024-10-11 09:04   北京  




2016年5月16号,布克国际文学奖在伦敦揭晓。韩江凭借小说《素食者》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晚年代表作《水死》,畅销书“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等154本名作最终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亚洲作家。2018年,她凭借作品《白》再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并且创纪录地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连线》将《素食者》选入“10年十大类型小说”之列。





《素食者》小说中写到生“病”前的英惠,是个普通女子。她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其他传统妇女一样。然而,一场噩梦之后,妻子却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拒绝迎合丈夫的生理需求,甚至到最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植物,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的植物。随着她被动的反叛以越来越极端和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丑闻、虐待和疏远开始让她螺旋进入她的幻想空间。在精神和身体的完全蜕变中,她在危险的环境中远离了曾经的自己。



《素食者》写出了人类尤其是女性面对社会荆棘时呈现出的痛苦挣扎。“吃肉”成为习以为常的群体行为,象征社会对女性生活和精神的束缚,这种强有力的“束缚”因为群体的统一性,成为理所应当甚至是必须做的事情,长此以往,成为人类的暴力行为。如果有人想要逃离习以为常的“日常”,不想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摆脱束缚,就会被当作排斥的“异类”,群起而攻之。女性被迫或主动成为“异类”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吃肉”就是“吃人”,自己“吃肉”,别人也必须“吃肉”,这本身暗含社会群体对正常人生权利的压制,对其精神的极度控制。这一切的看似合理使灵魂不自由,甚至使女性不像成为人。英惠“逃离”,进而想要成为“素食者”,想要变成植物,就是对独立意志的向往和对人类社会群体暴力的痛苦反抗的形象化表达。



作品中日常生活细节的琐碎化描写,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漠,程式化,反衬出英惠内心极度的痛苦,更能体现出群体暴力的于无声处,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看似英惠是病了,但这更讽刺了整个社会的病态性。






关注社会整体与渺小个体冲突的撕裂,恰恰是作品成功之处。“素食”与“肉食‘口感的差别也是“反抗”与“暴力”的抗衡。人作为社会的碎片,挣扎于社会创伤的细微罅隙中,努力、坚挺、勇敢地活着。 





作者介绍:张旭 生于1978年 

太原学院中文系教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主讲课程: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专题


# 作家简介

韩江(1970-),1970年生于韩国光州,现任首尔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多部。二十五岁即斩获《韩国日报》优秀小说家奖,1999年凭中篇小说《童佛》夺得韩国小说文学奖,2000年荣获韩国文化观光部今日青年艺术家奖称号,2005年以中篇小说《蒙古斑》荣膺李箱文学奖桂冠。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作家。2018年凭借新作《白》第二次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又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决选短名单。其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著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2024年10月10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鄉書院
高品位的文学家园——重情怀的综合读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