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素养 促健康】中医祛湿指南来了

健康   2025-01-18 16:47   河北  



湿邪属外感六淫之一

体内湿气郁滞

停聚局部

导致脾失健运

引发精神不振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等症状


中医认为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别

虽产生原因不同,但常相互影响


湿邪产生原因


内湿

饮食不节,诸如嗜食甘甜过量饮酒饥饱无常贪凉饮冷,均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水液运化、代谢和输布功能失常,湿从内生,聚为湿邪,是为内湿。内湿的形成除脾胃因素外,还与肺、肾的功能异常有关。

外湿

长期阴雨、久居湿地,或常冒雨涉水、从事水中作业,以及汗后未及时更换衣物等,皆可能使外界湿气侵袭人体。


中医治湿六法


化湿、利湿、渗湿、燥湿、收湿、胜湿,是中医治湿的常用六种方法。

①化湿:常用佩兰、藿香、白豆蔻、炮姜等芳香化秽的药物;

②利湿:常用白术、茯苓、茵陈等利尿行水的药物

③渗湿:常用薏苡仁、猪苓、地肤子等促进代谢的药物

④燥湿:常用苍术、厚朴、黄柏、桂枝等温和燥化的药物

⑤收湿:常用如海螵蛸、黄柏等收湿生肌的药物

⑥胜湿:常用防风、白芷等袪风散邪的药物


湿气重的人分为湿体质寒湿体质


湿热患者

多伴有皮肤油腻

尿频尿急尿黄等表现


寒湿患者

多伴有畏寒腹泻便清长等表现

体质不同,治法不一
辨证治疗

中医外治祛湿


艾灸

寒湿患者可艾灸足三里、关元、命门、中脘等穴位,每天15-20分钟,温阳散寒祛除湿气
湿热患者可艾灸曲池、合谷、阴陵泉、丰隆等穴位,每天5-8分钟,清热利湿,艾灸时间不宜过长
艾灸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艾灸后不要立即洗澡或吹冷风。



穴位按摩

寒湿患者可按摩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湿热患者可按摩曲池、合谷、阴陵泉、太冲等穴位。每天每穴位按揉5分钟,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


足浴

寒湿患者可用生姜(3-5片)、艾叶8g、花椒10g泡脚;湿热患者可用黄柏10g、苦参10g、薏苡仁20g煮水泡脚。水温宜40℃左右,泡15-20分钟,泡脚后及时擦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生活调理


药膳茶饮

寒湿患者应以温阳化湿为主,服用如生姜红糖茶、陈皮普洱茶等温中散寒健脾化湿的茶饮。
生姜红糖茶:生姜3片、红糖适量,热水冲泡。
陈皮普洱茶:陈皮10g、普洱茶适量,热水冲泡。


湿热患者应以清热化湿为主,服用如荷叶茶、薏米红豆茶等清热利湿健脾祛湿的茶饮
荷叶茶:荷叶3g,煮水饮用。
薏米红豆茶:薏米10g、红豆10g,煮水饮用


运动

寒湿患者锻炼强度应循序渐进,先从八段锦、太极拳或散步等温和的运动开始,每天坚持15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促进气血运驱散寒湿
湿热患者锻炼强度可适当加强,可快走、跑步或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增加排汗排出体内的湿气和热气。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中国中医


健康保定
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