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典范。一直以来,通师二附的老师们浸润着情境教育思想成长,学习李吉林老师,努力做李老师那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现推出“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报道,真实再现老师们日常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从平凡中见证珠媚人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用“教育家精神”擦亮教书育人的底色,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教育家的“仁爱之心”需将心比心
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其中,仁爱之心体现为热爱教育事业——也就是热爱所教的人、所教的内容和所教的方式。而这些,恰恰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最基本的要求。
陶行知以“爱满天下、学做真人”诠释大爱情怀,于漪用生命“红烛”为教育播撒光亮。作为一线小学班主任,我想,我所追求的“教育家精神”的底色,就是把教育根植于爱。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特别的花,拥有独特香味。我愿自己是一阵风,聆听每一朵花的心声,吹拂他们盛开。在我职业生涯的第二年,曾遇到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让我初次认识到、触碰到教育行为的力量。
那时二年级的小河总是早上第一个进教室的孩子,麻花辫梳得有点毛躁,嘴角弯弯,总是向下撇着。较其他的孩子而言,她的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培养起来都更吃力些。
这样的孩子,平日里受到的严厉教导更多,班上的小孩子们会把大人的态度看在眼里,因此对小河不是很亲热。我注意到这些,时而有意带她和几个活泼友善的女孩子一起玩。但她似乎不热衷于此,我不在时,课间还是一个人沿着墙边走去上洗手间,再慢慢走回来,也就上课了。
一回偶然的“口罩事件”,是小河第一次情绪爆发。在放学整理书包的时间,角落忽然传来一声大叫,紧接着就是嚎啕的哭声。我赶紧查看:哭闹的是手持剪刀的小河,一张无辜的椅子被推倒在地,她的同桌吓愣在原地,脸上口罩被剪开了个口子。所幸没有人受伤,我压着心头的急火问发生了什么,小河的同桌告诉我,刚才口罩绑太紧了,耳朵不舒服,小河出主意把口罩剪开一点。这样一来,周围的同学目睹了小河“手持凶器”的一幕,斥责她欺负人,嚷嚷着要告诉老师。
我松了口气,原来是场误会。我握住小河抓剪刀的小手,想把她拉到身边。那只手攥得紧紧的,身子也绷着很大的劲,好不容易才拉她靠我近了些。那只手向我传递了伤心、委屈和出于自我保护的抗拒,我心想,这是热心群众和受冤枉的当事人对峙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处理好。围观的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场小型听证会悄悄拉开了序幕。我说,小朋友们特别有安全意识,知道剪刀靠近身体会很危险,这需要表扬!我们的确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同学。但老师问清楚了,大家也都听到了,小河本是出于好心,对吗?被误会了会很难过、很委屈,大家能理解吧?正义感和同情心同时存在于这群可爱的小天使身上,有两个女孩走过来抱了抱小河。她依旧哭着,但已经从伤心的嚎啕变成默默流泪。
那天我牵着小河的手走到放学点,我说了很多,她也给了我前所未有多的回应,虽然只是些“知道的,郑老师”、“好的,我试试看”这一类的话。但我知道,这些多于一个音节的回答,正是小河愿意沟通、乐意接受的信号。或许不是因为这个契机才打开了她,而是先前我从未踏出这一步去了解这个孩子。她是只要施以一点点特别的关心,感受到一点点多得的“偏爱”,就能盛开的花朵。我应当倾注给这花朵更多的耐心和爱啊!
第二天,我以“热心班集体、乐于助人”为由给小河安排了讲台管理员的职务。从那以后,每节课间,她都会跑到讲台前收拾粉笔头、擦拭粉笔灰、整理科任老师的教具,我也借此可以跟她聊聊天,谈谈心。我始终相信,来自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这引导,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必定是细致入微的关注与行动,是用爱和智慧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小河没有一下子变成活泼开朗、十项全能的女孩。她四年级时竞选当上班级的数学课代表,以踏实的工作表现稳住了这个岗位,成为我能干得力的助手;虽然学习能力依然不如其他孩子,但她不再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视而不见,还会每天把任务清单写下来贴在桌角;她依然会有不良情绪,但也找到了更佳的排解方式,据她所说,要成为“生气老虎”的驯兽师。最令我欣喜的是,她逐渐有了一两个亲密的好朋友,不再把我当作是班上唯一可以倾诉的人。
流淌过的时间留下彩色的河床,每一位与我在教育之路上相逢的孩子,都在其中穿梭,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迹,爱的故事仍在续写……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教育家精神”、“仁爱之心”,往小处说,就是将心比心,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俯下身去倾听花朵的心声,细心抚触花朵的生长。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灵的开始。把爱根植于心,才能对教育工作永葆热情。教育家既是“人师”,也是“仁爱之师”,我将继续跟随前辈们的步伐,用仁者爱人的宏观之爱浇开生命之花,用将心比心的微观之爱续写教育人生。
- END -
供稿:郑雁羽
组稿:教科处、工会
制作: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