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丰厚载体,以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特点,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
近日,在学校“珠媚杯”展示课活动中,四年级语文组的高蕾老师,以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为媒介,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该篇选自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历史传说故事”。全文仅用49个字,却生动描绘出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高蕾老师精心设计了“读”“讲”“辩”三个板块,在“读”的环节,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把握停顿,理解词句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讲”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实现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巧妙转换,让学生在讲述中深化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而在“辩”的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学生们直观理解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逻辑推理,进一步感受到王戎的智慧与敏锐。
教学过程中,高老师坚持“以生为本,以趣促学”的理念,构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文言文学习的有效策略。同时,她巧妙地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识点,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此次展示课,不仅是一次语文教学实践的精彩演绎,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诠释。高蕾老师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故事与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评课
今天聆听了高老师执教的四上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课上高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会儿化身为一棵结了苦果的李树,一会儿化身结了甜果的李树,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在表演中明白因为树上的果子口感不同,人们所采取的做法也不同。这样的表演孩子感兴趣,印象也特别深刻。
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学生读通课文,读好停顿和节奏。高老师在这堂课上通过自由朗读,重点指导长句子朗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朗读,另外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评落到实处,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借助评价标准对同学的诵读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真实的提高。
在体会人物形象时,高老师抓住人物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体会王戎由看到的现象经过深入思考,最终得出判断,进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可谓水到渠成。
——一年级 顾镜
高蕾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针对主体实践,设计任务活动。高老师整合文本资源,综合运用阅读、表达、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设计了读课文、讲故事、思维推断、巧背课文等学习任务。指导理解并正确朗读课文时,由重点字到难懂的词到难读的句再到全文,找准起点,突出重点,层层递进。指导学生巧背课文时,呈现《世说新语》中竖排和没有标点的版式,再变成连环画,让学生看图背诵,新鲜感与挑战性激发了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学生由此更加感受到文言文的古意盎然。
细化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一致。高老师充分把握住“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关系,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将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过程中。譬如,在指导朗读时,高老师根据学段目标细化成“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声音响亮”这三个指标;在讲故事时,高老师设置了“意思准确、内容清楚、过程完整”三级指标,并鼓励孩子“有表情、有动作,加上适当的想象”,既照应了单元语文要素,又符合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评价都紧紧围绕细化的评价指标展开,教有所指,学有所依,评有所据。
——二年级 陆燕
高蕾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如行云流水般丝丝入扣。她带领学生“读中悟”——“悟后说”——“说后演”——“演后讲”——“讲后背”,层层夯实,步步到位。高老师以“新课标 、新理念”为目标,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紧扣小古文的教学重难点:朗读中的断句,既有点拨,又有示范,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得正确流利有韵味。在练读中,学生自悟了古文的意思,梳理了故事情节;在表演中感受了人物的智慧,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在连环画的辅助下,整体把握了故事,并背诵了全文。这节小古文教学课既扎实又灵活,既丰富又有趣味,学生乐学善学,教学效果显著。
——三年级 季芳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高老师整堂课很有设计感,由教学生字“戎”导入新课,认识王戎;由“竹林七贤”的典故引出课文,了解王戎,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学中设计了较多师生互动环节,将教学评价巧妙融入教学,把各种学习活动变成了师生同台竞技的学习场。
二、巧抓朗读,读中知意
文言文重在读中感悟,高老师注重朗读训练,从读词语到读句子,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会断句,学会把长句读熟练。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释疑,理解文章主要意思,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脉络,能够讲好故事。
三、巧创情境,突破难点
针对“王戎没有尝李子,如何知道李子是苦的”这个问题,高老师进行角色扮演,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师生合作演绎,这样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学生们对整篇文章蕴含的道理也就说清楚、说透彻,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年级 任婧婧
通过这节课,我们感受到高蕾老师教材解读到位,精准把握了文言文的特点。听后,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课文朗读下功夫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本堂课,高老师指导学生读好课题,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再到读出韵味,学生在“读”中习得方法,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二、内容理解下功夫
高老师与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理解文意提供了帮助。本课还特别关注了文言文“高频词”——“之”,在教学中将“之”字标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讨论、辨析中理清了“之”字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三、突破难点下功夫
这篇课文的定位应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难的是体会王戎面对诱人的李子,面对所有人竞走取之,可是他却能够做到善于思考,高老师引导学生演一演,通过表演突破教学难点。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而又扎实,高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五年级 成岑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思维才是力量。”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代”,当务之急是发展儿童的阅读思维能力。本节课围绕《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经典故事展开,着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王戎的思考逻辑,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分析性和推理性思维。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展开探讨,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技巧。整堂课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展与生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年级 浦冬燕
组稿:教务处
制作:王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