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土地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被忽略了

楼市   2025-02-10 07:07   上海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来聊“工业用地”,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话题
之前更多关注住宅用地,像上海每个批次的土拍和新房情况
还有一些公共设施和商业部分,哪里又规划和建设了新的地铁、高铁站还有商场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工业用地的面积同样庞大,在整个城市的占比也很高
只是一直没怎么被注意,它对城市的意义,可能比住宅和商业那些更大
最近上海更是相继官宣了多个指导文件和重磅合作
包括像首次全面梳理了《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2025版),还有《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更新到了8.0版本
当然,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还得是“开门红”,上海开年以来的最大招商——
丰田中国宣布,雷克萨斯独资工厂将落户金山
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工厂计划投资约50亿元,第一款纯电动车型最快将于2027年投产
而金山给其预留的用地面积,甚至比特斯拉临港一期的86公顷还要大
事实上,自2018年特斯拉超级工厂来到临港以来
上海就从全球各地源源不断地引进高端制造企业,这才成就了整个城市连续两年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大关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
但其实,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全市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可以说是“寸土寸金”
这些工厂总部还有生产基地都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土地?
是不是只能去金山、临港还有朱家角这样的郊区,市区就没什么可能了吗?
今天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深入挖掘一番
上海究竟是怎么啃下工业用地这块“硬骨头”的

01
现在工业用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城市建设用地基于用途和功能,主要分为这几类:
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既离不开日常的衣食住行,又必须谋发展、搞工业
工业用地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据相关资料介绍,我国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都占到相当一部分的比例

数据来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上海总体维持在25.8%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国际平均占比仅为10%左右,美国甚至还不到8%

这也导致了国内工业制造面临一系列痛点,如开发效率较低、闲置土地再开发和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等
对于上海来说,市区地价高昂,使得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104工业区块、195区域和198区域,大部分都在郊区
数据来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一直以来规划引导的工业集聚区,主要分为产业基地和社区两大类
前者以制造业功能为主,区域内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70%

代表性的就是长兴岛海洋装备基地,以及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

后者更强调产城融合,区域内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50%

广为人知的就是张江科学城和漕河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工业用地,以及规划未保留的工业用地


02
相关政策也在持续优化
为了避免更多企业“外流”,也为了帮助本地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上海下了大功夫,先后密集出台了多项针对性政策
资料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先是2022稳步推进高端制造业,提出探索“工业上楼”的新模式

接着在2023年下半年,展开了上海首次大排摸,累计梳理出了728平方公里、4.85万幅的工业用地

结果发现,光是绩效靠后的50个园区,就占了全市24%的工业用地,但产值贡献甚至还不足5%

开发效率之低让人震惊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尤为迫切

当年年底就迅速发布了绩效评估相关政策文件,构建出全国首个完整的产业用地评估技术体系

随后在去年4月,围绕该评估体系,正式启动了专项行动,对全市范围内工业用地的“表现”进行打分

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从A到D分为四个等级,对应制定出不同的提升和盘活路径

效果也是相当迅猛,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盘活处置了37.8平方公里的低效用地,总面积差不多有两个黄浦区那么大
许多曾经布满老旧厂房的工业用地,纷纷解除了对高度和容积率的限制,“长”出了新企业、新大楼
典型代表就是位于徐汇的老凤祥总部
作为一家百年老企,原大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外形充满了古早的年代感,内部结构也很陈旧
老凤祥徐汇路总部,图源上观新闻

地上容积率在1左右,建筑面积只有约2.5万平方米,在2023年评估中仅被列为C类地

去年抓住政策机遇,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造计划

目标把建筑面积扩展到约6万平方米,地上容积率提升到4.5,建筑高度也拔高到70米以上

图片

老凤祥新总部的设计效果图,图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这样一来,不额外增加土地,还能最大程度扩展原有空间,也缩短了重建时间

改造完成后,包含都市工业、都市旅游、非遗保护和传承、都市产业、数字化产业等复合功能,也有望成为又一地标建筑

最后是前两天刚发布的《指导意见(2025版)》

一共有20方面55条政策,采用“1+3+1”架构,提出很多个第一次的创新

重点是给到企业土地和资金两方面的大力支持

比如可以选择分期支付土地价款,首期缴纳50%比例即可,剩下的一年内缴清也不算利息

此外,存量企业提高容积率或增加地下空间的,也不用再交土地价款

通过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来降低用地成本


03 
为什么上海这么重视工业用地

说实话,工业用地的面积确实很大,也就有了可以成片发展的充足空间

我们目前看到的上海主要工业聚集地,基本都是一片又一片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

上面提到的张江科学城,就是一个典型以工业为主的板块,内部的住宅和商业较为有限

刚开始只是一片不起眼的乡野沃土,被叫做“咸菜小镇”

33年前,张江从农田起步,图源张江发布

从1992年政府规划开始,以全国首个用“高科技园区”命名的开发区身份,逐渐引进不同产业的企业

也在2017年正式升级为张江科学城,加快从“园”向“城”转变

学校、医院、商场、住房、绿地等配套建设跟上,有了浓浓的烟火气

整体面积随之越变越大,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到95平方公里,再度扩容到了220平方公里

图片

张江科学城的二次扩容,来源网络

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张江科学城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集群

据官方数据,其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702亿元,占全市的9.1%

也成为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引擎

原来在产业园区发展的背后,都有政府对工业用地一盘棋的总体规划

遗憾的是,上海在2023年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为3.94万亿元

不仅落后于深圳的4.85万亿元,连苏州的4.43万亿元也有不少的差距,已经变成了实打实的“中国工业第三城”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整个城市活力的根本还是在于经济,第一要义是夯实工业基本盘

为了重新夺回上海工业产值的领先地位,上海定下目标:

到今年年底,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5%以上

《上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了尽可能做大工业这块“蛋糕”,迈向下一个经济台阶

只有在土地这个空间载体的“面粉”上,使出十八般武艺,不断扩大面积、提高使用效率

对于上海这些企业自身来说

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地价也不便宜,开发成本也在一路走高

有不少处于上升期的初创公司,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业用地,不得不“出走”搬往外地

同时也不可避免,有一些歪心思的打起了囤地炒地的主意

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都让工业用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04
我们常说,上海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更广阔的土地支撑,在各项规划建设方面也是戴着镣铐跳舞
既要增加中小套型商品住房供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又要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最低保有量
还必须控制工业用地总量,推进低效用地的减量

只有持续引进高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效应,不断完善产业政策还有生态

留住也吸引更多的人才,才能让整个城市的发展走入“正向循环”

就像马斯克当时说过为什么要把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设在上海

“就是基于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创新创造活力、高效的行动力和各类人才集聚优势”

图片

以上为正文,来自远山

这是真叫卢俊公众号的第5875篇原创文章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且不侵犯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图片

真叫卢俊
认认真真聊地产,实实在在谈买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