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东北过年是这种体验

楼市   2025-01-31 08:24   河南  

大家过年好哇,不知道今年过年大家都是在哪里过的

是留守工作岗位,是回家过年,还是出去玩了呢

今年我还是选择回家过年,所以再次踏上返回东北的旅程

不知道大家觉得东北过年会是什么样的呢

很多人受影视剧或者短视频的影响,都会觉的说东北的年味应该是挺传统的

外面冰天雪地,大家围坐在炕上磕着瓜子看春晚,灶台上咕嘟着杀猪菜,小孩子在院子里放着小呲花(鞭炮)

窗户外是码成小山的粘豆包和冻梨柿子,院子里是刚从早市买回来的大公鸡,都等着年三十儿开饭上桌

然而这些只是大家对于东北过年的初印象,那最真实的东北过年又会是什么样呢

提前采买的食材,用心挑选的春联和福字,大街小巷播放的喜庆歌曲,路上步履匆匆却带着喜色的行人

这是东北过年的烟火气,也是从东北早市遍布开的人情味

平时大家更多的还是从网络上看到东北早市,而这次趁着过年我再次回到东北

带大家一同领略一下东北真正的过年气息


01

东北最魔幻的早市,我亲自去了一趟

有人说,早市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距离生活最近的地方

那东北的早市就一定是烟火气最足的地方

从刚入冬开始屯冬菜,到大年三十的上午,你都会感受到早市上人们热闹的氛围

当你切身站在东北早市的街口,你的第一感觉就一定会是好多人

甚至往前望,你都看不到前面卖了什么,因为眼前只有密密麻麻的人群

一边喊着“借过”“麻烦让一下”,一边在不同摊贩之间穿梭

耳边听到的都是亲切乡音,在来来往往的吆喝声中,早市就热闹起来了

想在早市买菜一定要讲价,再便宜也要讲,讨价还价才有意思,你一句,我一嘴,价钱很快就敲定了,买的高兴,卖的也高兴

大家摩肩接踵,口中呼出的白气在冷风中飘散,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拉着专门买菜的小推车

和认识的商贩交谈着,和熟识的邻居交流着买菜信息,谁家的菜便宜,谁家的肉新鲜

一边盘算着还要买些什么,一边挑选着在哪家店铺下手比较好

如果说东北早市的特点是遍地的特产,那么灵魂就是早餐摊上升腾的热气

即便各地的早市都堪称便宜,但东北早市依旧以其物美价廉脱颖而出

十块三斤的橘子,两元五个玉米面饼子,两块一根的大油条和糖果子,三块一碗的豆浆

早市街头一口口热气腾腾油锅,棚子里一碗套着塑料袋的豆腐脑,五块钱的组合就是东北人的“贝果+咖啡”

“量大,管饱,还便宜”这是短视频博主拍摄东北早市的统一话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大家对于东北物价的感叹和惊奇,其实也是东北早市最质朴的符号

东北的物产丰富使得这些商品的价格并不昂贵

也使得聚集着最旺盛人气的早市再次展露出东北的生命力

尽管东北如今不再像之前那样繁华,但早市却一直保持着它的活力

物美价廉成为它的新招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前来领略东北的广阔豪迈以及东北人的热情好客

在东北早市,另一点特别之处就在于人们的购买量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冬天运白菜的车到了早市,就会有一堆人围上来,都不能算是抢购了,只能是排队下订单

然后商家会把车开到小区楼下,几百斤几百斤的搬到家里

“有时候睡梦中被妈妈的电话叫醒,只用说下来一下,我就知道是要找苦力搬菜了”

这种场景应该是所有东北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

不只是白菜,还有萝卜、大葱、地瓜等能长时间保存的蔬菜,有的还会联系熟识的肉店提前订购半扇猪肉

我想这种壮观景象应该就只会在东北发生吧

白菜排成了墙,土豆垒成了山,馒头堆满桌

以前是因为天寒地冻环境恶劣,所以需要提前准备一家人过冬吃的食物

现在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东北人还是保留着这种习惯

这哪是在囤年货,分明是把整个寒冬的热乎劲儿都攒在了食物里


02

过年期间的早市,藏着另一个东北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到现在,早市还会是东北人买东西的重要去处
明明在超市里买东西更方便更干净,那早市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早市的形式能保留到今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东北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关
上个世纪的东北,没有像现在这种成体系有活力的商超和菜场,不过铁路倒是发展起来了
所以大家就都把自己家里要卖的东西搬到铁路附近人多的地方
渐渐地,像鹤岗、鞍山、本溪等凭借矿产资源在近代崛起的城市陆续开设了工厂,工人们上班时,也会顺路采买家里要用的东西
买的人多,摆摊的小贩数量也越来越多,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逐渐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集市

早市儿盘踞在城镇的街道上 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后来为了贴合工人工作前采买的时间点,小贩们营业的时间也越来越早,最后稳定在天亮左右
长久以往,东北的早市就应运而生,也一直留存至今
一辈儿一辈儿的,父母带着孩子去逛早市,孩子成了父母又带着下一辈逛早市
这种习惯逐渐成为东北人骨子里的一部分,所以到现在早市都是东北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东北早市便宜的物价,这也与东北本身的农业规模有关

这片黑土地不仅承载着中国粮仓的使命,更滋养出东北人扎根乡土的态度

东北作物产量大,再加上省去了长途运输和中间商环节,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能以近乎成本价走进百姓的菜篮
"咱这儿的菜都是周边农户自产自销,量大管够,自然便宜。"

当产量基数足够庞大时,即便每斤只赚几毛钱,薄利多销的模式依然能让农户和商贩实现双赢
不仅是蔬菜和粮食,还有丹东的草莓蓝莓、大连的苹果、鞍山的南果梨
这种从黑土地里生长出的经济逻辑,让东北早市的白菜价成为了它的标签
而这也是东北人质朴、一生都深耕于这片热土的回报
包括电商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再次回到黑土地
用他们的方式向外界介绍属于东北的特色,也让全国人民见识到东北人深植黑土却永远向阳的生命力
直到如今,东北人骨子里的乐观、顽强生活的态度仍然是东北早市的主旋律
包括很多外地人第一次来早市,可能会觉得东北各个城市的早市,卖的东西都大差不差
我一直认为这是东北人在广袤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团结,一种“过了山海关,都是东北人”的高度认同感
这些都是属于东北人的记忆,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很难感受到的氛围


03

东北人过年的硬核,可不止早市

东北人到底有多热情,年夜饭就能见一二

肉菜仍是主角,切好的卤味凉盘,颤巍巍的大肘子和整只炖的鸡,还有海鲜和牛羊肉,甚至拌个拍黄瓜也要加点猪头肉

再加上现包的饺子和自家做的水果罐头,还有年前走油的炸货,满满一大桌

菜码都是冒尖的,不夸张的说,这桌饭能让大家从大年三十吃到初二初三

对于东北人来说,无论多贵,平时多舍不得买的东西,过年都会买

这不仅是东北人对于自己辛苦了一年的犒劳,也是对好日子的憧憬

毕竟之前只有过年大家才能宽裕一点,吃点好的,现在大家的日子好起来了,也希望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在东北过年,走亲访友也很热闹

大家拿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按照亲戚远近开始走动,通常的标配就是牛奶、饮料、啤酒、白酒再加上成箱的砂糖橘

东北过年期间礼品柜台

到一家就唠一会,吃点瓜子零食,坐一会就要去下一家

这个时候主人家都会留客吃饭“这都几点了,吃完饭再走吧”

不过大多都会推脱,最后在发红包“推嚷”中结束,前往下一家

东北人过年还有一套独特的流程就是请神送神

一般会选择合适的位置挂上大幅的家谱和神像贴画,各家的供奉习惯也不尽相同

东北供奉灶王爷 图片来源:小红书花信风

有的是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供奉,到正月初五送神;有的是从腊月三十供奉,正月初二或者初三送神

但在贡品方面基本是相似的,加了红粉条的供菜,三杯酒,三样水果,盖了红章的馒头,香炉等等

这种摆碗供奉先祖的习惯,不仅是东北人期许神仙对自己新一年生活的保佑,也裹着滚烫的人间心意

地上的人盼着天上的人尝口热乎饭,就像往昔围坐炕头时,总要把第一口的那片肉夹到对方碗里


04

为什么东北会用这种方式过年

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过年的年味真是越来越淡了,不再像小时候那么热闹

但是作为一个刚来上海但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还是会想念和偏爱东北过年的氛围感

不仅是东北街头的各种小摊,各种东北美食,有我爱的锅包肉和鲅鱼饺子

更重要的是东北过年的热乎气,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正是因为东北人一直把过年当作全家人天大的事,所以才会在东北的家家户户中感受到年味
一种独属于东北人敞亮、乐观、豁达的人情味

“俩蒜就别掏钱了,直接拿走吧大姨,味儿好再来啊”,“给孩子的,别撕扒,明年孩子大了就不给了”

这是东北人曾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一起熬过来的扶持和交情,也是骨子里的自由、松弛和豪爽

从买年货,到年前走油,从放鞭炮,到包饺子,从请神送神,到供奉祖辈
这一套流程是东北过年全家人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对于旧的一年辛苦犒劳和新的一年美好期许

无论是年夜饭桌上丰盛的菜肴,明知麻烦却要亲手包饺子,置办年货的固执

还是在回家路上遇到风雪时一颗热烈归家的心

亦或是在人口攒动的早市中,感受街头巷尾的人情味

这些都是东北人过年的选择

因为东北的年味,一直藏在人们愿意为彼此,为春节花费的时间里

或许年味从来都未曾消失过,它从不在电子红包和商场促销活动中,但一直躲在日常中你未曾留意过的角落里

在坚持手写春联老人笔尖的墨迹里,在街道两侧的白雪和红灯笼里,在回家落地吃的第一口饺子里

大年三十上午,早市人群仍然密集

还藏在独在异乡突然听到的家乡话时的哽咽里

“去哪?回家过年啊!”

窗外大红灯笼映着雪地,屋里蒸腾的热气在玻璃窗上凝成水雾
不知谁家放的二踢脚"咣当"一声炸开,满屋子飘的都是人情味儿

以上为正文,来自铮铮

这是真叫卢俊公众号的第5851篇原创文章

真叫卢俊
认认真真聊地产,实实在在谈买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