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TUST:一种预测隧道冻结施工中引起地面隆起的新方法:时变逆Peck公式

文摘   科学   2024-08-18 18:28   湖北  

预测隧道冻结施工期间地面隆起 /MetaGeo

APA 格式引文:

Chen, B., & Liu, X. (2024). A novel time-varying inverse Peck formula for forecasting freezing-induced ground heave in tunnel construction.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53. https://doi.org/10.1016/j.tust.2024.106015

研究亮点


 时变逆Peck公式创新通过建立时变逆Peck公式,成功预测隧道冻结施工中引起的地面隆起变形。该公式扩展了经典Peck公式的应用范围,在冻结地层的施工场景中展示了其优越性和可靠性。


 地面隆起变形的高精度预测使用逆Peck公式预测的最大隆起变形与实测数据高度一致,精度明显优于随机介质理论,表明该公式在冻结地层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冻胀丘宽度的精确估算研究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精确确定了冻胀丘宽度,确保了预测的地面隆起曲线与实际观测的地面变形高度吻合,从而显著提升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为隧道工程提供新工具:本文提出的时变逆Peck公式为隧道冻结施工变形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编者按:在隧道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中,如何准确预测地面变形一直是工程师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Peck公式广泛应用于地表沉降预测,但在冻结施工引起的地面隆起问题上,其局限性显而易见。本文通过创新性地逆转Peck公式,提出了一种时变模型,用于预测隧道冻结施工中引起的地面隆起。该方法不仅拓展了Peck公式的应用范围,更在工程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预测能力

论文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和反向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与传统的随机介质理论相比,逆Peck公式在实测数据的匹配度上表现更加优异。这一研究为隧道施工中冻结引起的地面隆起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实用工具。

研究成果为隧道工程领域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严格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展示了该方法的巨大潜力。我们鼓励广大科学家和工程师基于此方法,一步探索和实践应用,从而推动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我们也期待论文中所呈现的冻土、工程地质、隧道工程、概率统计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能够抛砖引玉、启发更多的创新思维,为解决复杂的环境和工程问题提供新的方案


要:Peck公式广泛应用于预测常规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面沉降。然而,在隧道人工冻结施工中,预测地面隆起仍然是一项挑战。本研究通过创造性地逆转Peck公式,引入了一种突破性的预测方法——时变逆Peck公式。


本文采用了创新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逆Peck公式的构建、与平面冻结理论的结合,以及对地层冻胀体积的时变量化。研究通过将这些模型与实测数据结合,进一步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冻胀丘宽度进行了精确估算。该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模型在预测冻结施工引起地面隆起时的局限性,显著提升了预测的准确性和简便性。


通过与实际工程监测数据和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计算结果的详尽对比分析,验证了这种创新方法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逆Peck公式具有明确的清晰性和实用性,更接近地面隆起的实测数据,优于随机介质理论的预测性能。这项研究为人工冻结技术条件下,预测隧道施工中地面隆起变形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理论模型和有前景的预测工具。


背景:本文聚焦于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面隆起问题,尤其是在使用人工冻结技术时引起的复杂工程地质现象。传统的Peck公式通常应用于预测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但面对冻结施工引起的地面隆起,已超出其能力范围。


科学问题: 文章详细探索了以下几个核心科学问题:


逆Peck公式的理论构建:如何有效逆转Peck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冻结施工引起的地面隆起预测中?


冻胀体积的量化:如何在考虑地层约束条件下,通过时变模型精确量化冻胀体积,并进一步推导地面隆起量?


模型验证:如何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和反分析等技术,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与传统的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本文采用了创新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逆Peck公式的构建、与平面冻结理论的结合,以及对地层冻胀体积的时变量化。通过将这些模型与实测数据相结合,研究进一步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对冻胀丘宽度进行精确估算。这一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模型在预测冻结施工引起的地面隆起方面的局限性,显著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简便性


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时变逆Peck公式在地面隆起预测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与随机介质理论的预测结果相比,逆Peck公式更接近实测数据,尤其是在最大隆起变形的预测精度方面,表现出色。此外,研究还表明,冻胀丘的宽度对预测地面隆起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通过最大似然估计进行的精确估算,进一步增强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信度


时变逆Peck公式为解决隧道冻结施工中地面隆起预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该公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考虑不同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下模型的适应性,进一步完善该方法的通用性。


图文赏析:


图1. 经典Peck概念模型及沉降曲线


图2. 逆Peck概念模型及隆起曲线



要点问答

 
Questions & Answers




█ Peck公式通常应用于什么场景

Peck公式通常用于预测隧道开挖过程中地层的沉降变形。然而,在隧道施工中使用冻结技术时,地面隆起成为主要问题,而传统的Peck公式对此并不适用

本文提出的时变逆Peck公式有什么创新之处

本文提出的时变逆Peck公式通过逆转传统Peck公式,并结合平面冻结理论,开发了一种新模型,能够量化地层冻胀体积,并准确预测隧道冻结施工中引起的地面隆起。这一创新解决了传统方法在冻结施工场景中无法准确预测地面隆起的局限性

█ 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如何得到验证

研究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和反向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随机介质理论相比,时变逆Peck公式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数据,尤其是在预测最大地面隆起变形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 冻胀丘的宽度对预测地面隆起的影响是什么

冻胀丘的宽度是影响地面隆起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精确确定冻胀丘的宽度,可以显著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文请查阅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  扫描二维码获取原文  ↑

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ust.2024.106015



主要作者简介

 
Authors Information




第一作者:


Bao Chen (陈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宝,男,安徽六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人工冻结技术和冻土路基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横向课题,主持了甘肃省优秀研究生 “创新之星”项目,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论文1篇,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在校期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Email: cechenbao@163.com

Affiliation: Badong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Geohazard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Homepage: https://orcid.org/0000-0001-8654-193X



通讯作者:


Xiao Liu (刘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晓,男,1977年生,岩土工程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师联合体(Chinese Society of Engineers,CSE)资深工程会员兼考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分会理事,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担任Springer期刊《Landslides》、英国伦敦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编委、中文社交媒体编辑。主要以稳定和可靠性为切入点,从事地质灾害和工程岩土体的演化机理和控制理论的研究。

Email: liuxiao@cug.edu.cn

Affiliation: Badong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Geohazard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Homepage: https://orcid.org/0000-0002-0919-4820










文案:刘晓
编辑:刘晓



-往期回顾-



综合


 QJEGH主编专访:Cherith Moses教授谈分享案例研究的重要性

■ QJEGH亮点文章 | 社论2024

■ QJEGH亮点文章 | 社论2023

■ QJEGH亮点文章 | 第21届Glossop讲座:工程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时间机器
■ 为什么岩体分级系统的未来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经验
■ 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选址的工程地质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EGSCEI)
■ "QJEGH" 期刊对滑坡知识半个世纪的贡献
■ 陈祖煜:中国滑坡研究——21世纪初的地质灾害概述
■ 证据线方法:应对工程地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 山体滑坡风险评估:向决策者传达不确定性的挑战
■ 关于“滑坡风险评估:向决策者传达不确定性的挑战”的讨论
■ 2023 年John Mitchell讲座:泥石流带来的道路设施、社会经济和死亡风险

■ 城市滑坡的世纪变迁:改变河岸景观的遗存与后果




专题


■ 开放征文(Thematic Collections):迈向最先进的边坡和滑坡分析:从稳定性到可靠性,再到韧性

■ 专题论文集(Thematic Collections):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可持续性

■ 专题论文集(Thematic Collections):用于地球和其他行星现场调查的遥感技术

■ 专题征文(Thematic Collections):人类世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专题征文(Thematic Collections):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生产、储存和供应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专题论文集(Thematic Collections):砂岩水文地质(Hydrogeology of Sandstone)

 专题论文集(Thematic Collections):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中的气候变化和韧性




主题讲座


■ 第12届Glossop讲座:对粘土残余强度的思考,兼论层理控制的滑坡

■ 第18届Glossop讲座:地面变异与风险:我们的脚下是如何变得“出乎意料”的?

■ 第21届Glossop讲座:工程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时间机器

■ 2023 年John Mitchell讲座:泥石流带来的道路设施、社会经济和死亡风险





  2023-2024年(第56-57卷)



 QJEGH 目录:2024年第3期(Volume 57, Issue 3, August 2024) 
 QJEGH 目录:2024年第2期(Volume 57, Issue 2, May 2024)
■ QJEGH 目录:2024年第1期(Volume 57, Issue 1, February 2024)

■ QJEGH 目录:2023年第1期(Volume 56, Issue 1, February 2023)

■ QJEGH 目录:2023年第2期(Volume 56, Issue 2, May 2023)

■ QJEGH 目录:2023年第3期(Volume 56, Issue 3, August 2023)

■ QJEGH 目录:2023年第4期(Volume 56, Issue 4, November 2023)



-END-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为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领域的学术和行业从业者提供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地质灾害和地质韧性等方面的科研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