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禅学的渊源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在中国。随着佛教东渐,佛教禅也传到了中国。禅在中土的展开中,既融合吸收传统的思想文化,又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转自:《中国禅学思想史》洪修平
第八章越祖分灯与五家宗风
第三节曹洞宗
二、禅学特色与五位君臣
曹洞宗继承并发展了青原、石头系比较注重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的禅学特色,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五位君臣”的理论上。所谓“五位君臣”是曹洞宗用来说明理事关系的一种理论,有时也用以作为接引学人的一种 教学方法。曹洞宗用“正”来代表理,用“偏”来代表事,用“兼”来表示非正非偏的中道。理事偏正回互,互相配合,便成五种 形式,再配以“君”、“臣”之位,便成“五位君臣”。对此,曹山本寂曾有过如下解释:“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又说:“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正中;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这就是说:(1)正位,即君位,为理本体,故“本来无物”;(2)偏位,即臣位,为“有万象形”;(3)正中偏,即“君视臣”,为唯见事相,不见事理,故曰“背理就事”;(4)偏中正,即“臣向君”为唯见事理不见事相故曰“舍事入理”;(5)兼带,即“君臣合道”,为理事圆融,染净不二,是理想的最高境界,用曹山本寂的话说就是“混然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良价禅师
曹洞宗的“五位”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说法,但含义大致相同。例如以“宾主”来说:“正中偏,乃垂慈接物,即主中宾,第一句夺人也。偏中正,有照有用,即宾中主,第二句夺境也。正中来,乃奇特受用,即主中主,第三句人境俱夺也。兼中至,乃非有非无,即宾中宾,第四句人境俱不夺也。兼中到,出格自在,离四句,绝百非,妙尽本无之妙也。”这里的宾主之说,与临济的“四宾主”在夺人夺境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这就是说,曹洞宗的“宾主”主要是从体用关系上来说的。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偏正回互来说理事、体用关系,显然进一步发挥了石头希迁的禅学思想特点,而其目的也与石头一样,是要人无心执著,自然解脱。洞山曾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出家人应该“心不附物”,直道本来无一物。在他看来,“佛之与道,俱是名言”,一切都不应该执著,“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他认为:“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有人问曹山:“如何是非心非佛?”曹山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这也是不用分别的意思。
曹洞宗接引学人的方便也十分灵活,例如,洞山常教人“行鸟道”,即于日常行事中无心任自然的意思。有人问:“未审如何是鸟道?”洞山曰:“不逢一人。”又问:“如何行?”洞山曰:“直须足下无私去。”问:“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曰:“阇黎因甚颠倒?”问:“什么处是学人颠倒?”曰:“若不颠倒,因什么却认奴作郎?”问:“然则如何是本来面目?”洞山曰;“不行鸟道。”于此可见得曹洞宗应机接物、破除执著之 一斑。
(连载待续)
想要学习了解更多禅修的理论和方法,欢迎添加大师兄微信:juexinwx,加禅友群聊。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历史的凝视——中华传统典籍/字画保护与开发·
经过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广东岭南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岭南红色文化研究院已拥有至少30 多万件的中华传统典籍、书画的高清数据数字资源,主要来自国家16 个博物馆(院)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时还拥有海外 7 个博物馆的数字字画和文献,其中 60% 为孤本、善本,是国内平面数字资源相对齐全的机构。同时研究院还拥有全数据采集技术和还原度高达 85% 以上的博物馆级别的复刻技术。诚邀社会各界的加盟、参与,共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详情请添加以上管理员微信,或致电18826134511)
·与您的每次互动,我都认真成了喜欢·
我们每个月都举办各类禅文化活动,欢迎各位读者加入禅宗文化交流微信群,与众多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交流。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管理员微信号,备注:禅宗,即可。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校对、文字整理/大雄、曾嘉榆3149
图文编辑/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