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1940年第一波咖啡浪潮到现阶段第三波浪潮袭来,82年的历史瞬时倾倒在后起的中国上,于武汉,约莫只有20余年,迎着巨浪,开闸泄洪,浸没过大街小巷,生长出2000+咖啡馆。
我们都知道,咖啡于每座城市是不一样的。武汉咖啡,除了“拍了就走”的上新笔记,也有许多故事可讲。于是,我们推开了一间间咖啡馆的门,打算用这个咖啡系列专栏,生成一部属于武汉的在地咖啡指南。
09年前后,一批咖啡小店在东湖大李村聚集,建立起武汉文艺青年的避世乌托邦,这些小店,大约是武汉最早开在村子里的咖啡馆。
当时间来到疫情之后,年轻人逃离城市高压、回到老家村里躺平逐步成为风潮,武汉咖啡店的版图也开始往更郊野处伸展。
面对动辄驱车1h的路程,武汉人把专程开车去村里喝咖啡,玩成了一种松弛的新风潮。而这些走进旷野的「村咖」,又是否已经带着咖啡市场找到了条新轨道呢?
刚来到蔡甸索河邓家门32号,隔壁的婆婆正在忙着收门口晒的玉米,期间还有几只土鸡自在地走来走去,四五点的夕阳斜斜地照进院子,俨然一片乡野的闲适静谧。
2023年8月开始营运,邓家门32号算得上是武汉最先吃螃蟹的乡村咖啡品牌。负责人卡拉向我们介绍,斜阳美筑·远野品牌的第一家咖啡店开在万松园,而邓家门32号是作为斜阳耒筑民宿品牌旗下的生活方式品牌出现。
“这个房子的建筑其实有100多年了,以前是一个豆腐坊,住着两口人,我们租下来之后进行了一些改造,但建筑大体的结构我们没有去动。”卡拉告诉我们,房子里的一些土灶、水缸、水井,甚至是院子里的橘子树和一些老家具都被保留了下来,经过重新装修设计之后,有了更舒适的庭院和茶室空间。
对比之前开在社区的斜阳美筑·远野,卡拉觉得来到邓家门32号的客人整体状态更加自在。
“在城市里,即便是社区咖啡店,店里大部分的客人也都是拿着电脑在办公,但是在这边,咖啡好像是一个附属品,只是吸引大家来村里的引子,大家更享受的是这里悠闲的环境。”卡拉说,如果将村子也看做一个小社区的话,城市里的社区和村里的社区,带来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消费场景。
开在汤逊湖村的右舍咖啡,在2023年10月正式营业,几乎是和邓家门32号前后脚开启武汉村咖的新版图。
主理人依米从建筑设计行业出来,打算开家咖啡店,走到汤逊湖边时,被这里开阔的视野以及宁静原始的生活氛围吸引,租下老水塔下洪山区政府的乡村改造试点项目,装修成如今的右舍咖啡。
作为村子里几乎唯一的休闲场所,被社交媒体吸引来汤逊湖村打卡的游客,几乎都会在右舍咖啡歇脚,也带动着右舍成了村子里的新打卡点。
但同样是来打卡、歇脚、喝咖啡,依米觉得来到右舍的客人明显停留的时间更长了,“选择来到我们这类咖啡馆的人,他首先就是抱着一个放松的心态来的,往往都是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一下午。”
在市区里,对于娱乐休闲的人来说,咖啡厅更多作为一个中场休息的落脚点,而对于许多打工人而言,咖啡厅则是一个口粮店和办公空间。或许只有专程来到村里的人,才能完全沉浸在由咖啡开启的惬意之中,将时间拉长、放缓。
乡村咖啡的这份惬意不仅是让消费者能远离城市的芜杂,同时也让不少从业者得以跳出疯狂内卷的咖啡赛道,更加从容地拥抱自己的旷野。
邓家门32号的卡拉向我们透露,他们这家拥有前厅、后院、小厨房的咖啡店一年的租金还不到1万元,而店内最高营业额一天就能做到6000元。
店内目前使用的咖啡豆和万松园店的豆子一致,都是自烘的拼配豆。除了经典咖啡产品之外,店员也会根据时令做一些创意特调,比如用院里橘子树结的橘子来做点搭配、煮点橘子茶等等。
卡拉说,自家的定位还是很清晰的,他们一开始就不打算走精品咖啡的那条路,“我们的豆子不能保证说原产区有多好,但呈现的风味肯定不差,首先我们是自烘豆,品质稳定、也承载着诚意与专注,其次我们出品也都有一定的标准。”
依米的右舍咖啡情况类似,由于店铺所用房屋原本就是村里翻新的项目,在整个村子里来说租金略高,但对比市区的店铺租金,压力仍然会轻不少。
“所以你看我们店的定价会比许多景区店的定价要稍微低一些,就是我们相对这方面的成本会比他们低一些。”依米说,右舍的经营模式其实和景区店很像,天气对于店铺营收的影响非常大,凡是天气好的周末,店铺的客流量就非常可观,而天气一旦不好,街上几乎一个人都见不到。
虽然最惨淡的时候,店里一个月的营收甚至都不够人工费用,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成绩已经远超依米的预期,这让她也没什么心理负担。
店铺生存压力降低,使得依米在产品的质量上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坚持,店里目前惯用的意式拼配豆、SOE,以及用作手冲的豆子,都是店里自烘的,“我们还是更想让大家喝到咖啡的本味,所以包括我们自己做的一些风味拿铁,都是尽量少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以天然材料为主。”
也许是因为每天面对湖水,心情都会平和很多,依米面对网红经济下的流量浪潮得失心也没有那么重,“流量本来也不是我们自己去争取来的,所以我们也不害怕失去,即便是淡季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就是呆在这里就很舒服了,就用这样一个慢慢的节奏去经营就好。”
因为村子里开了咖啡店,于是大家有了回村的落脚点,但同样的,若是只有咖啡店,似乎也不足以支撑大家跑这一趟。
同样在蔡甸索河,IRIS鸢尾在今年十一月份先以咖啡厅的形式开启了试运营。
IRIS鸢尾离民居仍有一段距离,位置更野,周围除了山野与公路,几乎没有其余可自由探索的空间。于是主理人Sherry将这里打造成了集咖啡、法餐、民宿于一体的独立主厨花园。
穿过温馨的咖啡空间,花园和阳光就是最佳的午后治愈元素,Sherry养的柯尔鸭和小猫也在此间自由漫步。
Sherry原本就是法餐厅的经营者,因为一直向往村子里的生活模式,索性就将自己的餐厅开到乡间,店铺从整体装修到小摆件、餐具,甚至是店员的围裙,都有着属于Sherry自己的法式田园间的怡然自得感。
店里的咖啡豆来自于本土一家口碑不错的供应商,中烘的洪都拉斯豆子,没有那么焦苦,带着柚子香与奶油香,搭配店里的法甜正好。
“其实我们更以法式甜点为主,因为我之前就是做法式点心,来到乡村后我就想做一些更贴近乡村的法式点心。”Sherry说,法甜主要是在原材料上更讲究新鲜现做,而制作工序上则相对复杂,但回归乡村后,甜点会更加原生态,除去模具打造出来的精致感,更多的保留原始风味和乡村的随性。
在黄陂区姚集街道沿河村的乡巴克稻田咖啡,是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的核心板块中的项目之一,距离武汉中心城区有60多公里车程。主理人吴荆丹利用高速路旁的稻田为景观,开了武汉第一家稻田咖啡。
风吹麦浪的自然美景,搭配巨型稻草人、草垛、秋千,让乡巴克稻田咖啡作为出游打卡点,先一步出圈。
但除了单纯的饮咖、拍照之外,吴荆丹更想带动一种更慢节奏、更质朴的生活方式。于是在咖啡厅的另一旁,她专门开了间窑炉面包店。
我们去的时候吴荆丹刚刚准备把最后一批面包送进窑炉,她说因为窑炉需要一直点柴,操作更繁琐,所以每天只能制作700-800个面包,但就算这样还有人来晚了买不到,失望而返。
“我们用的是广州运来的荔枝木,用果木去烤的话,就能最大程度地带出面包原本的风味和香味。”光预热就需要三十分钟的窑炉,也契合着吴荆丹对乡村生活的理解,也许把脚步放慢,把生活方式也放慢,才能回归到我们最自然的一种状态。
而作为乡村咖啡的先行者,邓家门32号不仅会在周五-周天三天对外开放「小白私厨」的预定,甚至已经带动村政府以邓家门32号为基础,打造起索河 “慢享集”艺术生活街区,将村中的闲置房屋变成更多艺术生活空间。
如果说回村是都市人最终的渴望,那么咖啡有可能成为打开乡村的第一道门。
▁
与这些乡村咖啡的经营者们聊下来,我发现大家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慢。
无论是客人坐在咖啡厅里看着太阳从树林间慢慢西斜,还是主理人慢慢悠悠地将一家店经营走上正轨,神奇的是,只要是走进村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开始遗忘时间,从城市的快节奏中抽身。
所以再回看故事的开头,为什么越来越多咖啡店往村子里开,消费者依然千里迢迢地赶往,大概就是大家都期待着以咖啡作为桥梁,向更自由的旷野先迈一步,哪怕只是暂时的吹吹旷野的风也好。
Editor 编辑 ‖ 汤圆
Photographer 摄影 ‖ 蔡沐桉
Designer 设计 ‖44
「你会特地去村子里喝咖啡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