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农家小院、几十张小板凳、几本宣传册子,讲政策、话治理、唠家常......去年以来,金山区山阳镇九龙村党总支结合村域实际,创设“板凳课堂”特色品牌,把宣讲和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党员群众最聚集的地方,将流动“小板凳”作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开辟了一条接地气、聚民心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理论的宣讲模式,九龙村党总支积极对接优势资源下沉至村民家门口,依托“板凳课堂”探索理论宣讲新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家风文明等课程融入其中,精准覆盖到不同类型的群体。
将“高大上”理论转为“接地气”宣讲。打破以往专家学者“台上+台下”灌输式宣讲,依托村民茶余饭后围坐小板凳的生活习惯,将党的创新理论从“会场”搬到“房前屋后”。没有会议室,不设主席台,不用讲话稿,村民们只要搬来小板凳围坐一堂即可开课,“入乡随俗”式宣讲更亲民,聚人气。如,邀请区委党校讲师为党员群众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授课,与村民们同坐小板凳如拉家常般作宣讲,共话党和国家的可喜变化。“以前总觉得这些会议精神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原来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一位村民感慨地说。
从“被动式”听讲转为“互动式”交流。改变以往单调传递信息、被动接受理论的宣讲模式,锚定不同受众群体和热点话题,探索创新“问答式+沉浸式”的趣味宣讲模式,把热气腾腾的精神大餐送到村民心坎上。例如,联合辖区内消防站、派出所等单位开展消防知识讲座、防电信诈骗宣传等活动,增加“有奖竞答”环节,极大提升村民参与热情。邀请金山科普团讲师团成员为村民带来垃圾分类、环保酵素制作等科普主题活动,以“教学+实践”的方式,使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现在搬个小板凳就能上课,感觉形式更加亲切活泼!”村民王阿姨说。
以“板凳课堂”为载体,建立反映问题、共商共议的平台,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治理闭环,在小板凳上架起干群连心桥。
用好“贴民心”的小凳子。在走村入户访村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板凳”在民情收集的前沿阵地作用,按照“村民聚集在哪里,小板凳就搬到哪里”的原则,党员干部以下沉式“拉家常”的形式,将“小板凳”变身“移动办公桌”,围绕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就业、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面对面交流,逐一作解答,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化解。此外,村工作人员将民情民意进行整理汇总,将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制成“民生清单”提交至村党总支协商解决。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16条,现实需求10条,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6条。
用好“话治理”的小凳子。探索零距离、无隔阂的议事方式,建立“小板凳”议事会,汇聚职能部门、乡贤能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力量,定期将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乡村治理重点项目等直接摊到台面上讲,并及时反馈推进情况,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乡村治理保驾护航,走出一条村民自治新路子。一张张小板凳打破了以往沉默的壁垒,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大家敢于发声、勇于发声,纷纷为家乡发展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既保留了村民们质朴的生活习惯,又承载着村民奔赴美好生活的希望。如,为解决朱山路及九港路老东路交界处脏乱差问题,经“小板凳”议事会”协商,通过采取统一规划改造村域内“小三园”项目,刷新美丽乡村“新颜值”。
九龙村党总支聚焦“洁美乡村”建设,通过“板凳课堂”启动思想凝聚行动,吹响人居环境整治“集结号”,形成“党员带头、能人助力、先锋示范”的浓厚氛围。
文化浸润,推动从“袖手看”到“动手干”。九龙村党总支聚焦“洁美乡村”建设,依托“板凳课堂”在埭上持续开展主题宣教,让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例如,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宣传动员党员先行示范深入宅基埭头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开展“清洁家园我先行,洁美乡村靠大家”主题活动,通过分享身边典型案例、实地参观洁美乡村示范户等,助推村规民约、乡村治理等管理制度有效落实。邀请金山区一心家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用本土方言教授家庭整理收纳的实践技能,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再强化、再提升。
以评促干,推动从“一处美”到“处处美”。在思想浸润的基础上,强化监督评比巩固成效,激励村民向榜样看齐、向先进靠拢。例如,开展“洁美乡村”示范户评选活动,由镇乡村振兴办,结对单位金山园林公司、金山区海洋海塘管理所,村民代表做评委,参照“五个比”机制对65户家庭进行实地打分,最终评选出6户村级“洁美乡村”示范户;村妇女干部带动农村家庭妇女按照“谁家‘小三园’布局合理,谁家庭院设计精巧”评出最美“小三园”,倾力助推“美丽一条埭”建设;依托“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鼓励村民积极扮靓房前屋后一亩三分地,培育一批榜样和标杆,以“串点成线,拓线成面”的思路理念,推动“一处美”到“处处美”。
(来源:“金组工”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