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右贤王去世后,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夏禹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
东晋元熙元年(419),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在攻占长安后,返回统万城(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以宫殿大成,于是赦其境内。又改年号为“真兴”,刻石都南,颂其功德。将其所使用过的三个年号龙升、凤翔、真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真兴”实乃真正兴盛之意,其标志就是统万城宫殿建筑的完工。同时在这一年并铸“太夏真兴”钱。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乃国号,真兴乃年号。形制仿莽泉。
存世罕见,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发现共7枚(含博物馆馆藏),国内拍卖纪录寥寥无几。
2022年安徽邓通春拍曾经以46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枚太夏真兴小平白铜币,未评级。直径为22mm,重3.8g。这枚太夏真兴小平白铜币字体小巧,传世熟美。与此前发现的版别均有不同。
很多人都会困惑。明明的国名是夏国。为什么不用“大夏”来命名,而用“太夏”来命名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太”和“达”两个字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钱文“太”的真正含义就是“大夏振兴”,是以国号加年份号命名的。这种命名硬币的方法仍然很常见。
至于太夏真兴正式铸造的时候,没有专门的历史书,但大多数太夏真兴铸造专业人士都认为,太夏真兴铸造时间应该为公元419年至424年左右。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2枚太夏真兴。一枚是1959 年沈子槎捐赠,另一枚是陈仁涛旧藏。1955 年,国家文物局将购买的陈仁涛旧藏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古钱币的收藏历程,宛如一场历史的接力赛,从一人手中传至另一人,历经无数双手,穿越数代人的传承。这些古币的命运,最终要么湮没无闻,要么成为博物馆中的瑰宝。太夏真兴钱便是这样一个传奇。
太夏真兴钱的首枚被发现于清代晚期的甘肃,陈钟溪有幸得到它,并将其赠予吴门的著名收藏家顾湘舟。顾湘舟首次提出,这枚古币很可能是大夏赫连勃勃时期的遗物,而李佐贤则认为它是近代的产物。
1834年,顾湘舟将太夏真兴钱的墨本寄给了刘喜海,并珍藏了这枚钱币多年。后来,它又流转至常熟的归公麟先生手中。归公麟先生去世后,其藏品分散,幸运的是,太夏真兴钱被王荫嘉购得。王荫嘉因念及江苏吴县的前辈周仲芬对太夏真兴钱的钟爱,决定忍痛割爱,将这枚钱币赠予周仲芬。
周仲芬去世后,其子将太夏真兴钱转卖给了收藏界的大家张叔驯。
1945年,张叔驯所藏的太夏真兴钱拓本在《泉币》杂志上发表。张叔驯后来移居美国,并在1947年将2000枚珍贵钱币带往北美。
张叔驯逝世后,其夫人将这批藏品全部出售给了一位美籍华裔的大收藏家。这位藏家及其后人去世后,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张叔驯的全部珍贵钱币都由该基金会保管。在《泉币》杂志上发表拓本的那枚太夏真兴钱,有可能也包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