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经在西南

乐活   2024-09-05 20:31   四川  



上月,在弋鸟采访的时候,发现《遍地盐井的都市》这本书,随手翻了翻发现里面详尽收录了自贡盐场的系列图片。


这套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系列照片,尽管时间久远,画面上古朴制盐法筑造的盐业奇迹,以及笨拙裸身盐工在热气里模模糊糊的身影没有不令人感慨的。不禁想拍摄者是谁?翻看照片侧面标注着摄影者的名字——孙明经,于是,查阅他的资料,得知:


他是中国第一个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

他翻译了世界第一本介绍电视的专著《电视》;

他创办并主编了中国第一本电影与播音教育的专业学术杂志《电影与播音》;

他制作的《农人之春》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


除了上述诸多的身份,孙明经跟庄学本还并称为“中国人类影像学的先驱”。庄学本深入西南、西北,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地,拍摄万余张照片,记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日常、精神风貌。孙明经却不同,虽然他也曾走进成都、雅安、峨眉等西南地域,拍摄过一些民族题材,但他更像是镜头背后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孙明经便出生在这年。孙明经的父母毕业于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大学部,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学校开设有代数、“八线(三角)”“格致(物理)”“测量”“天文”“音乐”“圣经”等。其中,八个同学到北京参加兴办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


所以,孙明经的父亲孙熹圣、母亲隋心慈较早了解、接触到了照相术,尤其隋心慈对拍照十分感兴趣。目前,网上流传的图片资料里,依然有一张她在百年前的自拍相。


·孙明经


她使用的相机没有快门,仅靠麻绳、黑布绒、铜铃等简单工具完成。同样流传于网络之上的,还有一张孙明经和父亲的自拍合照,他复刻母亲的方法完成了这次拍摄。照片里,他手持文凭书,端端站着。那年是1918年,孙明经只有七岁,初级小学刚毕业。这年起,他开始接触更多机型的相机。


1934年,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孙明经留校任教,后任理学院教授、影音部主任。


·1918年,孙明经7岁,他手持初小毕业文凭用母亲创造的自拍方法,在南京莫愁路汉中堂门前和孙熹圣自拍合影。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又进攻上海,当时的首都南京危在旦夕。


同年,11月25日,南京金陵大学开始第一批内迁。第二年,1938年2月,学校师生几乎已经全部迁到成都华西坝。孙明经正是随着金陵大学的西迁乘长沙号溯江向上抵达川渝。


年初,金陵大学在成都华西坝复课,孙明经所在的理学院迁到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理学院顶层的一角被设立为教育电影部活动专区。


西迁的几年时间,孙明经深入西南地区拍摄了许多照片,主题都不同。


众所周知,日军的大举进攻,导致首都的西迁以及后来“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在《一段不为人知的抗战西迁往事》里,我们也讲述了龚静染对“永久黄”西迁故事的再现——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都因抗日战争被迫开始大迁徙。


·孙明经的手写笔记 


民族近代化学工业迁徙的大背景,是基于我国东部沿海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已经被日军侵占。为了更好支持抗战前方和后方同胞的生活,沪宁地区里一百多家工厂都进行了内迁。


在湍急的江面上,民生等公司满载的轮船,大家不顾天空上盘旋的日军轰炸机昼夜兼程地抢运。


内迁的工厂要恢复生产,需弄清生产资料来源、技术力量、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孙明经带着考察和拍摄的任务,深入西南腹地,拍摄了自贡盐井、峨山森林、乐山工业、重庆厂矿、贵州水利等。除了科学考察,更是为了大力宣传我国的井盐、厂矿……来破除日军对中国的物资绞杀、军民意志的摧灭。



·自贡拍摄手记 


拍摄自贡盐井时,孙明经携带一台16毫米摄影机、1500英尺底片和一台120相机、80个胶卷。17岁的范厚勤为其助手(建国后他成为新影著名摄影师)。两个人组成一支摄影队,沿釜溪河水路进入自贡。


考察前,孙明经都会做详细的功课,借阅资料进行摘录等。在他随身的笔记簿里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参考书、拍摄线索以及遇到的人和事等信息。


有时候,他也会记录一些民谣、诗句。


于是,自贡那古老、奇特的井盐被孙明经的镜头永久记录下来,包括:


采盐的工艺;



盐工、盐商、盐官;



以及如何储盐、运盐等大量细节。比如:下图是釜溪河边,停靠着密密麻麻运盐的歪脑壳船,孙明经放远视野,拍摄下自贡抗敌后援会在巨石之上写下的“还我河山”。



为了战时特需,自贡盐商淘旧井,开新井,支持了川、滇、湘、陕、鄂等地的盐用,并为国献金、献机,形成历史上第二次“川盐济楚”。孙明经自贡行的科考资料形成电影《自贡盐井》、照片和考察报告,广泛宣传了抗战时期自贡盐场的盛况,更坚定国人抗战的决心。


·熊佐周、侯策名和其他大盐商留影。


当时,四川没有“自贡”,所谓“自贡”取自于自流井和贡井,它们分别属于富顺县及荣县。因为孙明经拍摄的《自贡井盐》影片放映,对后续自贡“因盐设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39年,抗战已经打了两年,大后方也面临财政资金问题,去哪里再多收一点税款?时任四川教育厅长的郭有守想到了“茶马贾道”的“税源”。


·雅安东门外跨越愤水的新桥,也是“茶马贾道”源头零公里的标志点。


在“茶税救国”的前提下,“中英庚款川康科学考察团”成立了,这是那个时期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学者层次最高的科学考察团。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十几所大学的40多位学者,应邀赶到西康省雅安市组成多个专业组分头进行考察。


作为我国第一位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孙明经专门受邀参加了此次考察。考察前,多学科的学界领袖多次组织讨论帮助孙明经做考察规划。


·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厂,晾茶、捡茶场景。


孙明经带着12000尺电影胶片、200个胶卷,肩负着不同的考察题目出发了,比如:


雅安为什么会成为“茶马贾道”唯一的源头和起点?


在“茶马贾道”的源头和沿途,所有抗战使用的资源税源与潜在的资源税源及未来前景如何?


“茶马贾道”上的茶从种植到加工,从运贮再到贸易、税收等所有环节是怎样的?孙明经都要进行拍摄考察。


自然灾害、战乱兵灾横行,西进考察之路并不太平,最后孙明经行进的路途却比原计划远了近千里。作为考察团专业摄影师,他随地理组考察了康定以北和以西藏区,甘孜之后的德格、白玉、义敦、巴安、理化、雅江路段,只有他一个人前行。


·雅安车站


·甘孜县城的原麻书土司官寨子,后改为县政府。在县政府后面,从山脚到山顶为西康省境内规模最大最宏伟的甘孜喇嘛寺。


他记录下了西康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以及造纸、制茶、烧窑、冶铁、纺织等抗战后方西康各行各业的情况。有意思的是,在途中,孙明经还跟庄学本相遇,留下了一张合照。一人着中式长衫,一人着西式大衣,却都是一样的风尘仆仆。


·左为庄学本,右为孙明经


1944年,孙明经第二次带着金陵大学师生,自成都出发重访西康,再走“茶马贾道”。


据说,两次西进考察,孙明经完成了《西康》系列影片,包含:《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金矿铁矿》《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不过,遗憾的是,这些资料都已化为灰烬。


此外,孙明经还把目光放在重庆、乐山、峨眉等地,被轰炸后的残垣、西迁的工业,僧人、竿夫,山川、植物……并留下许多拍摄手记。只是随身记录的手记,繁体字,字迹潦草,加之有许多数理化公式,不太容易辨认、整理。


·孙明经在乐山大佛


回到华西坝,物资艰难的日子,孙明经会为成都居民放映影片,无论老幼,观众们挤满银幕两边。他也用一张张照片拍下抗战期间华西协合联合大学——“华西联大”的钟楼、图书馆等,以及为国奋起读书的大学生们。通过这些影像资料,我们看见今夕往昔之别。





其实,长期以来,孙明经拍摄的川康科考摄影资料没有引起学术界太多重视,经历过不同时间阶段,该主题资料以及其他照片、胶片都已散失了不少。


200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发现了90多盒无名的赛璐珞胶片,标记着“金陵大学理学院制”字样,后考证,大多数胶片都出自孙明经之手。那时,已经离拍摄这批川康影像资料过去60余年。


不过,不管是科考资料或西南大后方人民的日常,再看孙明经留下的影像,会看见他记录了一个时代——那战前、战后被视作蝼蚁的中国人如何扛起门前大山,如何撕开一团坚硬寻找呼吸的缝隙,又如何如雀衔枝一点点补足千疮百孔,守护国家。


如果说,被时间忘却,是一个记录者的宿命,那么,尘封的历史被翻阅的那刻起就不会再被遗忘,比如现在。



● ● ●



编辑丨欢歌

未标注摄影丨孙明经

图源及参考资料

《遍地盐井的都市》,孙建三、黄健、程龙刚/撰述

《孙明经:1939 走进雅安》,雅安市博物馆/编著

定格西康:科考摄影家镜头里的抗战后方》,孙明经/摄影,孙健三/撰述

《中国百年影像档案 1937:万里猎影记》,孙明经/摄影,孙健三、孙宇静/编

孙明经手记 抗战初期西南诸省民生写实》,孙明经/摄影,孙建秋、孙建和/编著

孙明经素描》,李晓峰、沈庆斌/撰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 | 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YOU成都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