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做公号,好文好物,总会有人欣赏~~
前两天发了个菲菲学中文的朋友圈,结果好几个人好奇问我第一句话的典故。
虽然这句话我只是借用来调侃学习目的,但其背景确确实实是最近大选后一个焦虑的湾区好友跟我反复灌输的,她和那边一群想法相似的邻居们都非常担心此后华裔的境遇走向。而我也说不出什么有力的话来安慰她,毕竟她精通经济历史哲学,分析起来我根本插不上嘴。
我是个一向对zz非常愚钝或直接说完全没有天赋的人,虽然也读过一点相关书籍,但总觉无法深入理解背后的操作,一如上班时对会搞手段领导的适应度远不如纯技术背景的领导,做生意时对各种手段总是玩不来还躲得起。
我跟这次大选比往年感觉更近一点点的地方,是曾经推荐过其中三个幕前幕后关键人物的书: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彼得·蒂尔的《从0到1》以及马斯克的自传,仅此而已。直到读到好友发来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将所有人串起来,我才恍然,“背后原来是这样的!”
然而这点也有好处。使得我在某些方面很少有焦虑,因为我根本想不到那么深;也使得我对于未来的生活环境,一直都是一种大方向上随遇而安的态度,走哪都是既来之则安之,走一步看一步。
某天突然左胳膊一动就很痛,想来想去可能是前一天心血来潮做了一组“力度较大”墙卧撑的缘故,几天后才慢慢恢复自如,难得一次运动不当的受伤。
果然欲速则不达,万事都有自己的规律,急不得啊哈哈。
这几个月走步追了不少好剧。
《熊家餐馆》的第一季里,甜点师Marcus被Carmy派到去丹麦跟随Luca精进厨艺的那一集,最好看。
Marcus那段哥本哈根的生活不仅观感特舒适,既在努力学习工作,又在享受欣赏异国风景和生活,远方还有惦记着的病重亲人。而且更是厨艺精进和人生领悟的完美启示——教授厨艺的同时,Luca还道出了自己的一段人生领悟:很早入行,颇有天赋,处处自以为最优秀,但当遇到后来一同入职的主厨,才发现对方是天外有天的更天赋和勤奋者,且自己永远无法超越。当认识到这点,他不仅接受了,坦然了,而且一直跟随对方,然后发现自己也一直在进步。
“我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不是制作技术特别高超或技巧令人目眩,而是灵感来源很丰富”。
而《成瘾剂量》里经历让人心疼的医生Sam,本是杜克大学尖子生,却愿意追随爱情在一个小地方呆了40年,未曾后悔,并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真心真意为每个穷人好好行医,照顾他们,比如每晚下班后还去一老太太家督促她吃药。后来因自己的被骗而给一直被照顾的人们带来了药瘾甚至自身难逃,也仍然追随自己的内心努力挣扎并重新回到了照顾大家的行列,让人肃然起敬。
我在走步机上每每看到这样的情节,非常受鼓舞。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比zz有趣得多,容易理解得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被鼓舞的要求和阈值也越来越高了,好片值得。
我总想,个人性格对应怎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不同的人,成为大师也好,成为跟随也好,成为小地方小人物也好,在哪里,做谁,无论发生多大的事,都能最终找到或重新找到适合和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常常不满常常焦虑,要好好审视和思考的,是自己。因为生活和个人真正的感受从来就是一体的,没有谁放弃过谁。
如果说我对国内生活最满意的,是高效、便利、热闹、活色生香、亲人缭绕和母语的舒适,那么对美国生活最满意的,就是能在陪娃长大的同时,过上接近隐居的安静生活。
yq的几年,我发现自己也能非常享受宅。
也许和年龄有关,年轻时最爱热闹,旅游、聚会、逛街、跑生意,很少有能安静连续呆家里的日子,而现在,一个月不怎么出门我都能非常充实和忙碌。
院里那个劣质遮阳伞撤走之前,每天穿过院子走过泳池边的它去小屋的跑步机上走步,总会抬头看一眼裂洞有多大了,想想能否撑过这个冬天。伞撤走后,每次走过同一处,也还是会抬头看一眼今天的阳光,靠篱笆隔壁家树上是否能看到浣熊窝。有了之前破碎伞的衬托,空荡的感觉竟还更愉快了几分,连那么讨厌的浣熊都有点可爱起来。
我常和蛮蛮叨叨,人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越了身体健康。有的人天生疾病但心理健康,反而更容易找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一年我们家的生活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也都一一面对并解决了。人生就是如此,不可能不遇到问题。有些可以世俗成功但对自己人生没有重要健康意义的事,要学会放弃,而且要做到心安理得地放弃,也即放弃后完全没有看别人的焦虑。
大选后的生活,我家反正是一如既往,没有刻意的规划,也没有过多的焦虑、辩论和争吵。
既然愚钝,那就不如选择过好自己的普通生活,不随便以自己的想法影响别人,也不轻易被人影响。
庆幸自己写文只是对生活和思考的一种记录,发不发公号都是必须记录下来的。写下来可以让我更深一步思考、整理和审视自己的生活,养成习惯。若还有少量能共鸣的读者陪伴,幸运加倍嘿嘿,感谢阅读。
-THE END-
乖家分年龄的五个客户群已建好,要入的加乖妈日常号guaiguaitoy1给出老客户订单证明和娃年龄,谢谢配合~
点下面的“阅读原文"直达乖家微店各精选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