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我之前一直也持这种态度,是源于自己痴迷做事的二八定律(高效训练)、过分训练容易造成运动伤害(《推孩子拥有运动特长时,可有想过有种伤害叫影响下半生健康的运动伤害吗?》)等理由。
这次看三联写郑钦文,发现被理论肯定了:她的教练阿克特说,“郑钦文最难得的是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把大量时间用来训练。按罗德里格斯的理论,一个孩子每周的训练量不应超过他们的年龄数。以保证不会产生厌倦感,同时对训练效率提出要求。”
我还有个实际的理由:从娃将来的谋生规划来看,竞技运动生涯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在最有学习能力的年龄花大量时间训练某种运动专长,除非有幸走到金字塔顶端,否则将来以此来谋生的路窄很多。
我更希望自家普通娃在学习能力最强时,尽可能全面发展再辅以专长的一定投入。对普通人来说,能力较全面将来更有适应力,生活也更有乐趣。
坚决区分热爱的坚持和功利的坚持,不以功利作为运动目的。
这点在美国可能更突出,因为运动特长和申请大学强相关。
关于这类话题,我也写过一点,比如《美国的运动特长之路一样漫漫长路,一样拼家长》中,提到当时蛮蛮开始游泳训练,“并不要求其游泳成绩一定要达到哪个级别,而是希望他能坚持一直训练下来,能保持例如5年以上的泳队经历,不仅也是很好的一种履历,而且相信会对他生活处世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对菲菲虽也是同样看法,但这个履历已不再是当时觉得是申请大学的那种履历,而是娃自己真正的人生履历了。
可以说,在运动无功利的目的上,我们现在更彻底了。
运动类型的搭配选择。
这几年在阅读和思考中对运动的种类形成了自己的一点认知,丰富了对娃选择运动的看法。
我说的种类,是觉得运动从某个角度,可大分为重复动作提升型和战术对策型两种,我自己定义的哈,不是专业分析,目的是给娃选运动项目做参考。
重复动作提升型是那种单人反复练习动作不断提升自己技巧级别的运动,做到一定级别的动作水平,运动水平也就达到了一定级别。比如跳水、滑冰、田径、游泳、体操等。
战术对策型,则除了基本技巧的精通外,还需要在竞技中有灵活的战术和对策的运动,比如乒乓球、网球、壁球、足球、篮球、排球等。
两种运动对娃的成长都有好处,能一直搭配着参与最好不过了。
《现在,轮到和菲菲常探讨打游戏的意义和习惯了》 《都在聊那个数学全球12名的女生,我有点不一样的看法》 《毕业缺席的小朋友,提醒我们好好过每一天!》 《小学都不快乐,啥时候快乐?》 《感谢父母的“不管”之恩》 《大二外甥自己买车了,将来AI别想和他抢工作哈哈!》 《中年后期回头看,一致感叹女人要多为自己而活啊》 《那个总是笑嘻嘻的小女孩,癌症复发了。。》 《资本是残酷的,但选择也是自己做的》 《在鸡娃和躺平的中间,有一点认知很重要》 《两娃在赚钱路上都遭遇了“小挫折”》 《她俩不是我的朋友吗?为什么一直mock我?》 《现在缺的不是更励志更勤奋。。。》 《乖爸也有点卷娃小焦虑?》 《一群牛娃就在我身边!》 《一直想写写自己年轻时的推销经历》 《多么育儿正确的“尽力就好”,娃竟然不爱听?》 《数学,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来》 《俩娃都掉钱眼里了。。》 《一个过来中年人的念念碎》 《一人一企业,原来就是我坚持了20年的小而美》 《娃总得有个功课外的热爱》 《你是在哪个阶段育儿觉醒的?》 《2023,少焦虑多满足的秘诀》 《2023年即将结束,发生在身边感动我最深的事》 《妹妹可能是来报恩的》 《妹妹这周忙着做生意》 《那又怎样,她是她,我是我!》 《一个差评,让我开心了好几天!》 《要求低,娃就快乐了吗?》 《越来越心宽》 《数学要提早学吗?》 《想娃将来混得好,得醒悟这本质后的一个重要技能》 《警惕育儿路上的“精英化思维”》 《k-4年级入学前暑假书单》 《美国私校入读4年级前的暑假书单》 《娃说以后可能不婚不育》 《对青春期的女儿应更关爱和宽容些》 《养娃要服基因》 《今年,我家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在悄悄改变中》 《承认自己卷不动,挺好!》 《越老越觉得,内心丰富比啥都重要》 《高考分出来,是时候重新定义优秀了》 《暖心两则小事》 《基本生存的技能可是技多不压身,连AI也替代不了的!》 《清醒的家长才会更喜欢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