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你太远,遥不可及
近在咫尺,随手可追
关注,或许更为实在……
受托帮某公司找日语同传,便有了与前来联系的同传们直接用日语聊聊的机会,一般聊聊是听不出什么口语上的问题的,自我介绍之类的,事前都是可以精心准备的,因为我可以让人的自我介绍远超出TA的日语实力,所以流利的自我介绍对我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而且让我感觉同传们的语速并不快。
曾经跟一个能做翻译的日本人第一见面时,她就跟我说,说话语速快的,往往是反应快的一种表现,这才让我意识到或许是一种想快点把话传递给对方的职业习惯导致了我的急,而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急,慢吞吞的稳或许是最佳的。当然,这也是要看自己服务的对象的,如果是大老板的话,基本上都是反应极快的急性子,自己如果只有慢悠悠的话,或许会令对方不舒服的吧。实际上所有的应对,可以说都是平时思考的积累及结果,有所思,才会与人有话可说。
同传的语速并不是常人想象地那么快,同传的现场,实际上是同传对那个场的把控能力,要快要慢,根据情况都是可以调节的,可以漏的就要漏,可以慢的就要慢,这些只有你自己去一个耳朵听嘉宾的发言,一个耳朵听同传,才会知道的。
当我问及同传们笔译是否有在做时,回答不出所料,跟我的同传观察是一致的,就是笔译很少做,所以,如果让我挑同传,我一定会考察一个同传的笔译能力,如果那个同传的现场笔译能力很强,那TA绝对会是一个好同传。
一个人如果文字表达都有不少瑕疵的话,那么,你怎么可以相信TA的口译水平是高的?实际上,有没有好好做笔译,有时候甚至从简历的文字描述都能窥见一些端倪的。
从自己对语言的观察来说,不怎么静下心来做笔译的同传,在精准度上是会有局限的,口译时可以含糊不清混过去,但笔译是混不了的,一落笔,就会露馅的,笔译里面可以看到一个译者的基本功以及对人事物的某种态度。
既然同传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翻译中最厉害的,甚至同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那么,就更需要按我提出的以下考察方法来提前测知同传的水平了。
影子跟读 + 实际同传 + 笔译(中译日、日译中)
如果这三项的水平旗鼓相当,那么,这个同传就是客户基本上可以启用的。
如果笔译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的,就当作备选人才吧,因为笔译是有点时间让译者思考的,那样都会有语法错误的话,那口译时就会更容易瞎说,当然听者可能不会那么在意,一晃而过,译者就这样赢了。
很想看看通过这么一套组合拳测出来的水平是否跟同传的简历所展示的水平相符合,如果有机会,可以尝试按这样的思路设计评测工具。
同传简历中越是有大人物出席的活动或会议,其实越是好翻,因为为了防止万无一失,活动或会议主办方都会事先准备好双语稿件的,所以,光看这个,未必能看到全貌。
要说为大人物做翻译的话,做翻译的,谁都可以报出一些的,关键是你若是人家的御用翻译,那才叫你是被人家认可的,偶尔的一个活动上安排你为大人物做了一次翻译,你记住了大人物,载入了自己的简历,可人家大人物早就把你给忘了......
简历中写了自己有N场经验的时候,对不会做同传的人会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说实在的,这些也只能做个参考罢了。正因为大多数时候,翻译公司和用人方都不具备测试同传水平的能力,所以简历就成了唯一的判断工具,而这种判断并不一定能挑对人,所以我更想设计评测工具实测同传的水平。当然,你若是懂同传、交传、笔译里面的那些道道的,其实从简历也可以看出些什么的。
看到有的同传用现场录像视频来显示自己在做同传的画面,这固然可以当作宣传工具,我也理解这种自我宣传,但依然让我觉得不是十分妥当。
首先,在同传箱里拍摄自己的画面,实际上是工作不专心的表现,因为当人意识有摄像头在瞄准自己的时候,会分心,且会刻意地去营造一些什么。
其次,这样的视频拍摄是否会涉及保密义务呢?
再有,如果有双语稿件在手上的话,同传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听了之后照稿输出,偶尔会根据发言人的说话做些调整罢了,只听同传的输出是否真的有意义?
另外,视频制作不可能没有经过编辑,有选择地剪辑一些内容是必需的,这样的视频是否能展示整场翻译的情况呢?
同传里面的那些道道,做同传的人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所有的自我宣传,都是外行看花俏,内行看门道,所以,你是同传,做了大量的笔译的、也能做同传的我更想看到你的笔译能力……
同传,我更想看你的笔译
● 你要启用的同传的真实水平如何评测?能做同传的翻译人教你一套组合拳
咖 咖 咖
发现“分享”、“赞”和“在看”了吗,戳戳吧!
咖 咖 咖
感谢阅读
香浓美味,有你一份
“谢你赏我一粒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