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欢迎来到教育沙龙,倾听碰撞的家庭教育观点!我是首期沙龙的主持人——小成果爸爸惠友成,教育咨询师。近期主持了三个群关于戒尺的讨论,话题如下:
近期因疫情,孩子居家增多,随着家长焦虑指数上升,平台戒尺销售数量同步提高。
请问:作为一名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你赞同买戒尺吗?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有没有合理之处?有人说,戒尺只是核武器,我只是威慑一下,一般不会真打。也有人担心,戒尺让孩子胆小了,或让孩子更叛逆了。还有人认为,备戒尺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应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你怎么看?赞同家里常备戒尺吗?戒尺有什么用?@所有人
(文末有《简易版戒尺使用手册》,可收藏,但请谨慎使用!)
北师大辽宁校友群(主要来自于辽宁,都是我的大学校友,教育工作者居多,多数也身为家长):
姜玥:我们这停课,小区群里有人说停课一周,楼上已经打两回孩子了,再不开学怕孩子挺不到开学了。
袁大鹏:挺不到开学,好恐怖!
王海洁:我楼上的孩子从2020年初那段居家的时间,我就开始担心他了。每天早上固定的项目就是挨揍,挨骂。还行,到现在还能挺着呢,并且每天在家里蹦蹦跳跳的,我家吊灯都跟着晃。他还好就好,我也就忍着了。
有一天我带了礼物上楼,很客气地沟通了一下,好多了。(您这是挽救了家长,更挽救了孩子,功德无量乎?)
这种情况必须礼貌客气地处理,不然只会越来越严重。
张舵夫:只要家长神经正常,怎么约束都没错!不要把孩子估计得过分脆弱!况且,打两下也是假打!修长城的民族(指中国?)和战斗的民族(指俄罗斯?)都是从儿童教育起步!
王威:赞同惩戒权,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不过戒尺的惩戒尺度不好把控。
郭瞻予:因人而异吧,对那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孩子,适时教训一下也未尝不可,但不要太重,也不要太多。
佟思诺:根据孩子情况吧,心思细腻的容易留下心理问题,就算了。心大的,适当用。
秦旭芳:老师和家长都有素质的前提下,有惩戒权可行,可养成学生的行为规范。这就需要有行业规范约束,有正面行为的要求,有负面清单的避免,对教师对家长同样适用。
(负面清单,好提法!)
施泽:记得某幼儿园曾做过调查,哪些孩子家长从来没有表扬过孩子,有4个孩子举手。哪些孩子获得的“批评”比“表扬”多,大部分孩子举手。
孩子感受往往和大人感受有偏差。而实验表明,经常得到父母鼓励的儿童,自我控制发展得好一些。
戒尺是形式,大人对一件事的表态坚定,孩子会发现做事的界限,就相当于家长“语言戒尺”。(语言戒尺,好观点啊!)
黄志强:家里有戒尺,也是真打。
张舵夫:教育过度和防卫过度一样,会产生很多麻烦!如心理疾病,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愚以为当今社会的家长,同行,和宣教工作者对教育的倡导和做法有些过度!改变命运主要靠政府,不是靠孩子拼命读书!
(改变命运主要靠政府,观点好犀利!)
秦旭芳: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现象,是指他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模式,从而使现实最终向期望靠拢。这就是皮革马列翁效应。请看两个孩子在写作业,他们的妈妈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一位妈妈说:“好好写,别总是这么马虎。”可孩子仍然频频出错。
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轻言细语:“这么认真,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结果孩子完成得又快又好。
父母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消极的心理暗示,是画地为牢,使孩子日渐颓废气馁,把未来困入囚笼;积极的心理暗示,却是点石成金,给予孩子勇气和力量,引导他扬帆远航。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仰望父母的脸,看到的是孩子自己。”教育唯一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和孩子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长不歇。
好的教育在成人的言行中隐藏你的期望的行为规范和文化价值,又是以孩子理解和喜欢的方式缓缓流淌出来。教育如水,孩子如鱼。(教育如水,孩子如鱼,比喻真好!)
本群讨论话题一出,即有校友旗帜鲜明地反对备戒尺,认为有悖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被戒尺教育大的孩子可能也会对下一代用戒尺,被打过的孩子很多会形成挨打和打人是正常的观念。强调品学兼优的人才不是戒尺管教出来的。原件(家长)不完美却要让复印件负责,不合情理。另外担心万一失手,打坏了后悔不及。
马上有校友表示赞同!
教育观察2022群(来自全国各地,培训机构负责人和老师居多,同时也是家长):
赞同备戒尺 | 反对备戒尺 |
马老师:赞同备戒尺,可用,不常用,高压线还是要有的。
生如夏花:戒尺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用,有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话的可以不用戒尺,有些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你讲的道理,就适合武力征服才行,所以要因材施教!
王咏琴(艺术类):我们的父辈都是这样用棍棒教育的,并且不和孩子讲道理。我们现在可以适当用戒尺戒棍,同时告诉他们犯错误就要受惩罚,因为成人犯错误也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啊。小孩也一样,不然他们没有畏惧心理。 当然了,还是因人而异吧,有的孩子确实不需要戒尺就很乖巧。 小时候不受戒尺“教育”,走上社会,社会也是要“教育”他们的。 你看现在很多人在公共场所耍泼,估计他们小时候在家就是“王”,习惯了吧? 我不反对因人而异的、有尺度的戒尺教育。
张晶(丁丁教育素质成长中心):该打的时候打,该哄的时候哄。家庭和睦,财务自由,打的几率小。
王老师西北:小树只有不断地修剪枝丫,才能长得笔直粗壮。戒尺作为修正孩子行为的一种辅助工具和必要手段,应该是所有家庭的必备。如果家长提前约束管理孩子,以后让社会去约束,会吃更多的苦。
非凡教育周晓:戒尺之于孩子,就相当于法律之于成人,都是行为的底线,需不需要用戒尺惩罚孩子,就相当于要不要用法律惩罚成人。比戒尺和法律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对自己行为承担后果的认知。就像国家需要普法一样,家长也需要在孩子犯错误前,对孩子的行为多加引导。
博铭教育:戒尺是必须的。
行知刘世玉:我小时候,我爸备了戒尺。我家没有备戒尺,但是我揍过娃。哥哥五年级的时候,偷偷购买游戏卡,被我用衣架抽了一次屁股!
张晶:管孩子那个打,赚钱那个别参与,两个都管的话观念必须一致,要不只让一个管,即使错的也不能吭声。 | 星火教育袖合:不赞同惩罚,惩罚对孩子的远期成长有很大影响。 1.家长确实是要自我提升的,自我提升后再去教养孩子,要不然就会出现鸡飞狗跳的局面,现在不说对错,可以去实践,一部分家庭秉承传统教育观念用戒尺,一部分家庭用适应新时代的教养方式去培养,十几年后再比一比,比的不一定是一时的成绩,而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幸福感。 2.所有的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的竞争,这是本人的拙见。群主今天的话题非常好,也是当下父母们面临的问题。 3.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打孩子只是大人情绪的宣泄,挨打之后的孩子也要找情绪的宣泄口,容易造成踢猫效应。打孩子也是大人不知所措的表现,不知所措就要自我提升。
孙富霞(大脑测评训练):戒尺是用来驯兽的,不是养孩子用的。 1.中国人传统说法“棍棒下出孝子”,是没有把孩子当人看,一直都是当成工具来看的,比如养儿防老,光宗耀祖。这些都是受历史局限吧。现在我们有条件把孩子当人看了,但是到底该怎么把孩子当人看、怎么当人养,确实还有很多路要探索。 2.那些怎么说都不听的孩子,如果有机会了解他们的父母情况、家庭成长环境,还有孩子出生的过程,母亲怀孕期间的生活习惯,家里其他人对母亲的支持情况,也许会找到孩子这个状况的原因。很多孩子的毛病还真不是孩子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确实得有适合孩子的特殊方法,对家长和老师都要求太高了。
王月月:戒尺实际上就是威胁的具象化。 1.如果教育孩子演变成了一种威胁,孩子要顶着这种压力成长注定不是什么好事儿。 2.育儿是对家长自身的考验,有耐心的家长没有戒尺也能对孩子循循善诱,没有耐心的家长没有戒尺也可能发展成拳脚相加,大人与小孩子的对抗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在不公平不公正的前提下,大人还要有武器加持,更是以大欺小,如果每个大人都能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起来解决起来可能会容易的多,但是人非圣贤都是凡人,生活本来就不易,琐事本来就很多,情绪影响又不可避免,更多的是迁怒于孩子,道理谁都懂,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罢啦!
广东烯谷碳源新材料有限公司郑小虎:支持用戒尺的,小时候都被打过吗? (好犀利的问题!) 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苗老师:我被打过。 |
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孩子会挨打少一点吗?
张晶:父亲参与孩子成长,孩子挨打会少点,尤其男孩子。
孙立:父亲参与男孩子的成长,挨打会少吗?父亲应该不是考虑打不打,而是考虑用什么拳法打。一般会设个底线,越过底线肯定一顿打,男孩子皮糙肉厚的,这点打击还是要受得起的。
海贝教育张老师:不会少,父亲的情绪没有母亲控制的好。
张晶@孙立:我跟前的爸爸们都不打,因为他们参与孩子成长,觉得孩子有闪光点,如果爸爸打得多,说明他还是没真正参与进来。
与@杨智谋(青少年高级学业规划师)的对话:
杨智谋:我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就给她准备了一根戒尺。戒尺一共50厘米长,500毫米。我就告诉我女儿,开始上学了,就是要学会各种规则,规矩,道理,违反大家遵从的规则,规矩和道理,就叫做犯错误。这个戒尺是她一生中被允许犯错误的最高限次,她每犯一次小错误,我就在上面就用黑铅笔涂抹一毫米,犯大错误就涂抹一厘米。如果改正了错误而且获得了守规则的人的原谅,可以用橡皮擦修正,擦掉。如果哪一天戒尺被涂抹完了,就表示她连犯错误的资格都没了,而且会被大家放弃,就不会有人会认为她是个好孩子。最主要的是说明她伤害了身边的所有亲人和朋友。所以,从上学开始,就要通过读书学会规则,规矩和道理,要从生活中的常犯错误,逐渐到少犯错误,追求不犯错误。在她那个小年龄的理解层面上,犯错误被我们定义为做了违反规则从而让身边人不舒服的事情。
从那以后,我们家的戒尺一共涂抹了4次,修正了2次。孩子已经五年级了,我们家的戒尺目前是找不到了!
惠友成:这个设计到底会鼓励犯错误,还是抑制犯错误呢?
杨智谋: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我一开始就注意到要给孩子定义什么叫错误。如果事情仅仅是针对她个人的事件,并且没有给任何人带来不愉悦的感受,也没有破坏任何规则,被我们全家定义非错误行为。这时候只需要她自己去承担行为结果就行了,如果给他人造成不愉悦了,需要道歉,获得他人的原谅。所以,这个设计更多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规则。
这样就避免我们大人因为自己成人的事件不爽而迁怒于孩子的事件发生,同时,也不允许孩子用她自己的事情来制约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
前提是我们认为我们养了女儿,才有此构思。我在想,如果我养了个儿子,我又该如何设计规则和戒尺的用法呢?
惠友成:男女有别?
杨智谋:主要是我养的女儿,从生的那一天起,就被太太要求这辈子都不能打她,如果我打女儿,就会被视为打女人,打女人的男人不是男人。
因为女孩和男孩长大后所面临的社会规则是不一样的。近五六年我在接待婚姻矛盾的家庭来访者的时候,总结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男孩子经历了若干次恋爱后进入婚姻,这个男孩子比较重视夫妻关系,而且懂得取悦于人,察言观色来维系夫妻关系,具备了一种上得战场,下得厨房的能力。而一旦经历了若干次恋爱后进入婚姻的女孩子,婚后的生活大多比较坎坷。
在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关系中,无论婚前男强女弱还是男弱女强的婚姻组队,如果婚后的财务收入依然保持稳定走势,婚姻都比较稳定;而一旦婚后的财务收入模式改变了原来的强弱走势,婚姻就容易出现风险。
惠友成:杨老师可以做年轻人的恋爱婚姻指导了,不仅仅是指导孩子成长,而是共同成长。还有一个做父母的年龄段问题,比如三十多岁甚至更晚有孩子的,是不是不太舍得打?
杨智谋:年龄大了再做父母,主要是夫妻关系因为个人性情的稳定、情绪管理稳定导致的夫妻关系和谐,所以,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都能淡定,故而生气的概率较低,翻脸甚至动粗口,动手揍的可能性较低,而不是舍不得打。没有哪个父母天生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凡是打孩子的父母,都是因为情绪管理不当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不够所致.
惠友成:你家的“根本大法“很厉害!
杨智谋:事实上,我女儿现在比较能察言观色,体察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
惠友成:她妈妈打过么?
杨智谋:她连生气都舍不得!每次孩子学习不力,考试成绩跌宕的时候,就成了我的女儿了,要求我限时解决女儿的数学问题、英语问题……我反正总是能接到各种指令。
惠友成:你家董事长好当,你这个总经理不容易啊!
科学育娃论坛群(来自沈阳,主要是小成果大班同学的家长,彼此很熟,经常有线下和线上交流):
小成果爸爸:其他两群观点截然相反,正文观点认为戒尺是用来训兽的,不是养孩子用的;反方观点赞同备戒尺,可用,但不常用,高压线还是要有的。
苗苗妈妈:赞同观点二,并且已经实施了。4岁之前用的多,进入5岁几乎就不用了。但是有特别的问题 ,不是学习,是行为,用过两次,打的是手心。
小成果爸爸:是什么行为?
苗苗妈妈:有一次在幼儿园推小朋友,还有一次偷拿幼儿园串手链的小珠子。以后再就没挨过打了。
小成果爸爸:看来四岁前是用戒尺关键期,成果成功地错过了么?
丸子妈妈:+1。
可儿悦儿爸爸:赞同观点一和观点二。(打和不打,都让你说了。在外界眼里,他要孩子晚,对双胞胎女儿疼爱有加)
小成果爸爸:两派都赞同了?你肯定舍不得打吧?
可儿悦儿爸爸:针对观点一,如何对其当人看?!个人认为,不可把小孩完全当人,他们的本性更接近于小动物,也要适当地与其协商,但不能被她们左右,协商的目的是引导她们主动遵守和执行,而不是对学习以及规则打折扣和钻空子。(这认知,一针见血啊!)
妥协是没完没了的。我有时候妥协,但是效果很不好。对她们坚决地要求一件事后,尽管初期又哭又闹,但过后,执行效果出奇的好。
小成果爸爸:同感。
可儿悦儿爸爸:我对苗苗妈妈近期使用戒尺的理由很赞同,原则上的问题,必须让小孩长记性。
苗苗妈妈:嗯呢,只是希望能长记性。
可儿悦儿爸爸:肯定能,好用。
小成果爸爸@可儿悦儿爸爸:关键问题回避了,真到“执法”时,你能下得了手不?
可儿悦儿爸爸:大哥,我能,我有这个执行力。
苗苗妈妈:你啥时实操,我搬板凳带着瓜子去。
(我想说:Me too!)
小米爸爸:
(在小孩子的眼里,大人们怎么像美国一样?)
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就没有戒尺,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戒尺来约束孩子。一个月之前,我就买了一个戒尺,回家小米马上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我说是约束她的,还演示了一下是怎么用的,她的小表情马上就变了。后来我说是约束咱们俩的,她情绪马上又好了。(爸爸为了爱女重新定义了戒尺的功能,厉害啊!)
如何避免冲突,少用戒尺?苗苗妈妈也给出了建议:制订好每天计划
苗苗妈妈:在家给孩子做个课程表,每日的功课都写清楚,奖励也写清楚。规定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游戏内容。我觉得能好一点。
我这两天让苗苗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收衣服,叠衣服,分类。还有下楼帮我买个甜面酱。她特别高兴,也特别愿意参与。
小成果爸爸:每天计划做好,每周计划做好,执行完就可以玩,这个设计不错。
苗苗妈妈:嗯嗯,课程表或者计划表非常好用。她知道有多少内容,自己就安排了。我还布置了一些可以2-3天完成的功课,让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和内容,第3天检查。
她写作业我就工作,两个人互不打扰。她写完作业,玩的时候我就做饭。吃完了我俩玩一会(一般就是我在体力和智力上单方面欺负她,美其名曰培养逆商)。下午继续学习工作,然后下楼散步跳绳,继续做饭,晚上一般有点网课或者做个实验或者再被我培养培养逆商。
当然,过程中穿插无数遍:不许跑,穿拖鞋,闭嘴………
丸子妈妈:我们也有时间表,但是执行得不彻底,因为要工作,不断地因为大人改变计划。
可儿悦儿爸爸:对,应该让他们做家务。这一项目,今天开始试运行。
丸子妈妈:我们刷了好几天碗了,爸爸教丸子怎么刷碗,他和爸爸都很开心。他爹已经在酝酿教他怎么刷厕所了。
苗苗妈妈:加油,等丸子掌握所有家务技能以后,在婚恋市场上就身价倍增了。
(丸子爸爸太有长远眼光了!)
小成果爸爸:其他两个群都是两派意见对立,好像只有本群是单一主张准备戒尺,看来在一线作战的家长的最有发言权啊!
苗苗妈妈:是不是和孩子的年龄段有关系?毕竟,戒尺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没什么作用,只有成为老爸的痒痒挠。
1、每个家庭的家情不同,家长和孩子的特点各异,教育方式一定是多元化的,所以戒尺可以有,但不是必须品。如同大学的选修课,而不是必修
2、戒尺打人如同战争,是穷尽外交手段后最后的选择,也是最差的选择。况且气大伤身,所以为了心情愉快地多活几年,协商在先为好。还有从经济的角度讲,打坏了,维修成本太高, 原件肯定找不到的。
3、家长在管理意见一致基础上,与孩子协商制订规则很重要,即什么情况下是奖励的,什么情况下是惩罚的,各行其则,这样会避免很多冲突。爸爸参与,孩子会减少被打的概率。
最后,给家长一个《戒尺使用操作规程》,无尺家庭供参考:
打的理由?具体违反了哪条家规?打前要说清楚。
谁打?爸爸、妈妈、双方老人,还有被授权人。一般是爸爸和妈妈,混合双打,即一个打,一个助阵,形成一致气场。
打谁?当然是犯错误的娃,不排除有“主犯”,有“从犯”,一起打,但有轻有重。打一个娃时,另一个或二个观摩(一岁以内不建议观摩)。
什么时间打?孩子两岁后。大人处于理性状态,非暴怒状态。饭前还是饭后?吃饭后半小时,不会吐,也不影响吃饭。
打哪里?手心,不要对准手指打。一般选择左手,这样不影响右手写字和拿筷子吃饭。打的力度?一般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根据错误轻重,决定打的力度和几下。
打的角度?戒尺落下要正,不能斜,以免伤到骨头。
打的频度?一般越少越好,每月不超过一次,即使寒暑假,也不能超过每周一次。
后延伸:打时,全程录视频,父母及时观看,反思育娃不足,及时改进。需要时与孩子一起看,重在警示孩子不犯大错,谈如何提高认识,少犯错误。
后记:
本文问题是开放性的,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高论!
教育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举办,旨在搭建辽沈地区的教育交流平台,不定期针对教育主题开展线下或线上的研讨会,欢迎关注教育的朋友们参与关注!
惠友成,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教育系1985级本科生
毕业后在省直机关工作十年,后辞官下海,任中日美不同背景民办学校校长
现为教育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