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成果的老爸惠友成,一个5岁半男孩的父亲。近期主持了三个群的教育沙龙,探讨培养学霸从哪入手,实际是探讨成为学霸的基础能力:专注力。同样是一节课,学霸的专注力至少是30分钟,学渣最多三分钟,几年下来,后果可想而知。
根据大家发言,结合我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我整理了提高专注力的“降龙十八掌”,如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打赏,收入的大部分将发给共同参与的作者。
共同参与的作者包括但不限于:
北师大校友教育沙龙群:赵瑞洁、郭瞻予、赵喆、刘洋、贾慧悦、楚旋、康琳琳、王滢、白晓曦、魏宝涛、张岩、秦旭芳、耿霄、周玉妃、张舵夫、宋睿……
教育观察2022群:汤汤、杨智谋、王宁文、刘乐天、卢志鹏、孙富霞……
科学育娃论坛群:雨桐爸爸、可儿悦儿爸爸、苗苗妈妈、大智妈妈、丸子妈妈、小米爸爸……
还有群外家长:大禹亲妈……
以下是正文,暂名为《提高专注力的降龙十八掌》:
/第一式 规律作息 /
1、 订好计划,作息规律,即到点吃饭、到点学习、到点睡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实际是由不断地重复清晰的规则,直到养成良好的习惯的过程。这需要家长制造环境,如熄灯一起睡觉,大人及时提醒和以身作则(孩子学习时,你不要看手机或电视,而是看书,或与孩子一起学)。
/第二式 网课尝试 /
2、 从居家上网课开始,培养孩子专注力。如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大人的监督与指导,课后的及时复盘(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一遍,家长再测试一下,与奖惩挂钩)。
3、 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会让专注力更好。比如周日上午固定到图书馆看书。
4、 兴趣会让专注力更好。从个案入手,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培养专注力更容易。一般不打断他们正做的、感兴趣的事情。但要进行下一个内容时,要及时转移注意力,比如语文课上完了,下一个是数学。
5、 玩也需要专注。给孩子们发呆的时间,是培养专注力的前提。
6、 清晰的规则(奖惩),会让专注力更好。
7、 权威(比如老师)会让专注力更好,且线下课堂会比线上网课更好。但线上游戏却让专注力爆棚,何也?
8、 聚焦,做减法,有利于培养专注力,即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个事情,且有监督和检查。
9、 意志坚定、目标清晰且感兴趣(内驱力好)时,专注力会更好。
10、 家长全面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孩子经常探讨优化专注力的方案,让双方交集最大化(即你愿意的,也是我愿意的),也会减少冲突。
11、 不同阶段专注力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对策。详见秦旭芳教授的专文。
12、 顺应天赋和兴趣,培养专注力更容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加引导,需要家长全程参与(至少在学前和小学低段),一起玩,一起学。
13、 身体力行,用行动影响孩子。同处一室,不看电视或手机,大人专注地做事(如看书或写文章),也会带动孩子专注地做事,如写作业。
14、 玩具不是越多越好,一次只玩一种。物质过于丰富,会断送奋斗意志。为了求生的专注力是最高的,比如制造极限生存的模拟场景。孩子喜欢一个东西,不让他们很容易得到,需要全神贯注地努力,会有利于培养专注力。
15、 做汤汤源动(韵律运动),会非常有效地提高专注力,比如下面这个:
16、 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这需要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情绪)环境。一是某一个或固定的时间专注一件事情的能力,比如从小被自己喜欢的事物吸引时,获得教育的机会,且在教育过程中及时给予物质激励和口头表扬,能够延续这个时期孩子的专注力,如一些培训机构的少儿英语课堂;二是长时间刻意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不仅仅是兴趣所在,更是天赋所在,即使是挫败也不服输,这需要即时的反馈(正反馈是激励,负反馈也利于改进),即分段实现目标的小成就感和完成总目标时的大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时间、空间、情绪的管理能力,就有了很好的经验值,凭借这个经验值,他的每次决策,大概率是最优化的。三是能够自由地、随时地集中专注力处理突发事情。
17、 立足系统化训练、长期化训练,有助于持续提高专注力,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兼顾内部(年龄阶段、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是否多动)与外部(环境、方法、压力)、发展性(训练)与治疗性(矫正)、深度与广度、时长(长时间刻意地专注于某一件事,需要快乐的体验感、爆棚的成就感)与转移(随时调动专注力应对突发事件)、分配(如同弹钢琴手指分工)与聚焦(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渠道包括视觉的、听觉的,也有动觉的。具体方法如:汤汤源动、闪卡、数字魔方、木头人、曼陀罗卡、舒尔特表格、灯泡明灭、词语倒背、联想记忆等。
18、 适量补锌,有助于培养专注力,但外化不够。而深蹲可以让人瞬间清醒,快速转移和集中注意力。所以让训练效果外化,即可视,看得见,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直接帮助,家长和孩子会坚持得更好,且很有成就感。如市场新品Brain Co,谢谢崔老师的推荐,让我及时了解了这个前沿产品。
最后,用学业规划师杨老师的观点结束本文:14岁前,要完成专注力的自愈,否则影响一生,人际关系、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大概率会陷入死循环。
后记:水平有限,可能没有将讨论精华全部展现,特别是学业规划师杨智谋老师的观点,还有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秦旭芳教授的观点(将另文发),欢迎各位留言指正啊!
本文问题是开放性的,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高论!
教育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举办,旨在搭建辽沈地区的教育交流平台,不定期针对教育主题开展线下或线上的研讨会,欢迎关注教育的朋友们参与关注!
惠友成,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教育系1985级本科生
毕业后在省直机关工作十年,后辞官下海,任中日美不同背景民办学校校长,现为教育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