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古城选址的传说
文县,古称“阴平”。相传古时候,因阴平城池规模偏小,县令便从长计议,打算重新选址,兴建一座规模恢宏的城池,并将此动议写成奏章上报朝廷。
筑城建郭,实乃关乎社稷民生的大事,并非一纸奏章便能定夺。朝廷接到奏章后,立即派一位办事谨慎可靠的钦差大臣,速往阴平实地察看,以便当作城郭选址定论的依据。
钦差大臣带着皇上圣旨来到阴平后,经实地详细踏勘,认为阴平县令奏章所述属实。阴平城所处地域异常狭小,四周山岭高耸入云,视线所及皆峰峦叠嶂,东西长不过三四里之遥,南北宽至多一两里之远,扩建城池空间狭小,且县城以北五条沟壑居高临下,直对城池,倘若偶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城中百姓将面临灭顶之灾。看来,这里并非兴建城池的最佳之地。
钦差大臣眉头紧锁,频频追问县令:“阴平辖区,地域广袤,方圆数千里,难道再没有比当今县城地域面积更大的坝子?”
县令见钦差大臣面带愠怒,唯有战战兢兢地如实回答:“大人,大坝子有倒是有,只是位置有点偏远。”
“在何地方?切莫吞吞吐吐,直截了当讲来。”
“大人,距阴平城以西百里之遥,有一个叫‘中寨’的地方,地势坦荡,一马平川,坝子之大,堪称全县之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要亲眼所见。”钦差大臣听说县境内有大坝子,很感兴趣,定要亲自去看看。
县令岂敢怠慢,立即陪同钦差大臣策马前往,一路逆白水江、中路河,直奔中寨而来。
钦差大臣来到中寨后,登高一望,果真如县令所说,这里是个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上起寨上(今兴隆),下至花庄坝,方圆数十里,中路河穿境而过,天高地阔,地肥水美,地域面积远远超过了当今的县城。这里,完全就是一个兴建城池的风水宝地,别说是建一个芝麻大的县城,就是在这里建一个州府,地方也绰绰有余。唯一不足之处是偏于一隅,不在县域中心位置,这里已接近县域西部边界了。
钦差大臣返回京城后,将查看的情况写成洋洋万字的奏章,如实禀报皇上。皇上仔细阅读奏章,见奏章上提供了两个可供建县城的地址,一是当今县城,一是中寨大坝,两地各有优劣。皇上权衡再三,最终还是难以定夺,遂将阴平城和中寨,同列为兴建城池的候选对象,让众大臣商议,最后定夺。
次日,文武百官上朝,济济一堂。皇上高居龙椅宝座,发号施令:首先令钦差大臣详细介绍赴阴平实地察看情况,然后让众大臣集思广益,商议阴平城址到底定在哪里。两个兴建城池的候选地方,到底如何取舍。
众大臣中,有支持新城建在原城址上的,也有支持城池搬迁,改弦易辙,易地建在中寨大坝的。两派力量旗鼓相当,一时间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支持新城建在原城址上的大臣,力陈己见。
其中有一重臣说道:“吾皇万岁!请允许微臣进一言。自古以来,城池不宜轻易改动。倘若随心所欲,改弦更张,动土搬迁,兴师扰民,龙脉不顺,风水不吉,恐天怒人怨,招来不测祸灾。况且放眼阴平古城,已历经数载岁月,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风雨不动安如山。以微臣之所见,阴平城池还是原鼓上一槌,依然建在原城址上为妙。”
支持新城易地建在中寨的大臣,却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有大臣道:“吾皇万岁!微臣有不同的见解,请允许斗胆坦陈。异地重建城池,自当朝开疆以来,并非绝无仅有,不也社稷吉祥,百姓安康,国泰民安,太平无事吗?今阴平城,乃弹丸之地,又常常面临城北沟道暴洪泥石流的威胁,无异于一把悬剑置于数万庶民百姓头上。而中寨地域开阔,一马平川,风灵水动,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以微臣之所见,阴平城池还是异地重建,建在中寨为最佳选择。”
支持新城建在原址上的大臣,又提出新的理由:“纵观阴平城址,地处全县中心位置,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而中寨虽大,却偏于一隅,犹如边陲荒野之地。”
赞同新城建在中寨的大臣,立即反唇相讥:“且莫坐井观天,一叶障目,固步自封。纵观全国东南西北县城的城址,偏安一隅的并非少数,且大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为何阴平不能为之呢?”
众大臣各抒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高谈阔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眼看退朝的时候到了,还没有商议出个子丑寅卯。
皇上见众大臣争得脸红脖子粗,意见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便一锤定音:“众爱卿所言,均是为百姓和社稷着想,拳拳之心,令朕不胜感激。暂且不要争论了,如此争论下去,恐三天三夜也无结果。以朕所见,现有城池和中寨,哪里土重,哪里就作为阴平县城址。不知众爱卿意下如何?”
皇上金口一开,一锤定音。众大臣齐呼圣上英明,称赞圣上决策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又能说服两地庶民百姓,且能避免因兴建城池惹出事端,防止个别刁民乘机寻衅滋事。
皇上的圣旨传下去后,阴平县城人和中寨人立即闻风而动。
憨厚朴实的中寨人,做事就像大山里的卧牛石一样实实在在。他们不敢怠慢,老老实实地向朝廷呈上了当地的土样。而精明世故的阴平城里人,就像白水江畔的鹅卵石一样圆滑。他们多了一个心眼,在呈上的土样中做了手脚,掺上了沙子。
土样呈上去了,县城人和中寨人,都在等待皇上的最后定夺。
中寨人原本很自信,对在中寨建县城城池寄予很大希望。他们能找出1000条甚至一万条理由,来说明中寨建城池优于老县城,仿佛城址已非中寨莫属似的。中寨人甚至连庆贺建城的龙灯、门灯、舞狮都准备好了,要宰杀的猪羊都准备好了,庆贺的琵琶弹唱曲子也都准备好了,外地的戏班子也请好了。他们甚至就连在中寨建县城的县名都起好了:不用原来的“阴平”,改称“四水县”。因为中寨周围有4条沟水(大海沟、西凡沟、峡沟、蒲沟),4条沟水都朝中寨流淌,象征四面八方的财源都朝这个地方滚滚而来。总而言之,中寨人万事俱备,单等皇上圣旨一到,便张灯结彩,大贺大庆。
城里人的城府深不可测。他们表面上不露声色,毫不张扬,显得很低调,不显山露水,任凭老实巴交的中寨人在那里“风生水起”、大动干戈。精明的城里人,却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仿佛已经知道了最后结果似的,胸有成竹地等待福音的降临。
土样呈给了朝廷,其结果可想而知。城里人在土样里做了手脚,自然而然老县城被选中建城池;抱以极大希望的中寨,却被淘汰了。
朝廷的“决定”犹如晴天霹雳,中寨人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有捶胸顿足,怨天尤人。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等到中寨人得知城里人在呈送的土样里做了手脚后,生米早已做成了熟饭,只能是干气没奈何,只能在心里诅咒怨恨狡猾的城里人。然而,事到如今,中寨人只能接受这个现实,皇上定夺了,就等于石板上钉钉,谁都无法翻盘。
正当城里人感谢皇恩浩荡、倾城庆贺之时,中寨人却举寨沮丧,郁闷悲愤不已。中寨的唱把子(歌手),弹起了自制的琵琶,敲起碟子,倾诉心中的哀怨,同时也自我安慰:
哎嗨哎嗨哟,哎嗨哎嗨哟,
人人都说巴地子草的根多,
人人都说矮骡子的心眼多。
心眼再多也比不上城里人,
城里人心眼比筛子眼还多。
眼睛一眨一挤打鬼主意,
把你卖了你还不知底细。
哎嗨哎嗨哟,哎嗨哎嗨哟,
就好像那麻绳子遇上了水,
就好像那老婆子遇见了鬼,
憨厚的中寨人遇上了精灵虫,
中寨人天大的委屈去说给谁?
哎嗨哎嗨哟,哎嗨哎嗨哟,
草山本是一座座不起眼的黄土坡,
草山上的羊儿照样活蹦乱跳地活;
中路河虽然比不上长江和黄河,
中路河的鱼儿照样快快乐乐地活;
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寨没有建过城池,
中寨人祖祖辈辈照样像眉像眼地活。
哎嗨哎嗨哟,哎嗨哎嗨哟,
你看那中寨人的琵琶弹得好闹热,
你看那中寨人的龙灯耍得好气魄,
你看那中寨人的咂杆酒多么香甜,
你看那中寨人的门灯点亮了火红的正月……
中寨人埋怨也罢,怨恨也罢,自我安慰也罢,都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阴平城池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易地重建过,一直保留至今。而中寨一直是个边寨,论规模虽然是全县“四大边寨”之首,却一直是阴平城的“下属”。
(王紫瞻、田尚勤等讲述 刘启舒采录 采录时间2002年9月 采录地点文县尚德镇尚德村、丹堡镇杨杜沟村)
• 未完,待续 •
征 稿
《文县民间故事》丛书,将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征稿仍在继续。投稿可发编者刘启舒微信,加其微信即手机号139 9399 5811即可发送稿件。将为投稿者赠送《文县民间故事》全套七卷留念。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文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