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平头百姓”?难道都剃平头?

百科   2024-09-19 19:22   中国  

“平头老百姓”如今一般指无权无势、生活平庸且没有特殊身份的普通平民大众。在古代,就是代表那些不做官的人。

可“平头”这个发型是上世纪才流行起来的,也叫“陆军装”,为军人常见的发型,并且古时候的人们都留长头发,那是哪来的“平头”呢?

“平头百姓”出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而“平头”一词在古代并不少见,如南北朝就有“平头奴子”的说法。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里的“平头奴子擎履箱”,李白《梁园吟》中的“平头奴子摇大扇”,以及唐代丘为《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的“相随唯一平头奴”。

这里的“平头奴子”指的实际上是不戴冠而只戴头巾的下人,所以“平头”在古代并不是指发型,而是指头巾裹住头发的一种状态。

头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族社会,本是劳动人民在土地中劳作时,为了固定头发以及避免遭到太阳的照射而发明的防护用品。

后来头巾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一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所佩戴的饰品。

头上戴的头巾、帽子又叫做“头衣”或“首服”,并演变出表示身份地位的“冠、冕、弁、帻”多种不同叫法。

其中“冠”是所有头衣的统称,也是专供贵族人士所佩戴的帽子。“冕”是一种礼帽,为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如天子的冕有十二旒。“弁”则分为“皮弁”和“爵弁”两种,“皮弁”又叫“武冠”,多为武官所佩戴。而“爵弁”也叫“文冠”,为文官佩戴。最后“帻”就是包裹头发的简易头巾了,以实用为主,为普通老百姓所戴,也可戴在冠下作为衬巾。

隋唐时颜师古的《急就篇注》中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嫧发也。”,“帻”也是最为原始的头衣,后来作为“冠”的“配件”,因此也叫做“小样”,意为小型的帽子。

唐初时的“帻”比较简单,为扁平状,顶部发髻无明显分瓣,与头齐平,所以也叫“平头小样巾”。《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说的是当时官员也戴“平头小样巾”。

《新唐书·车服志》还记载:“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就是说后周开始,头巾演变为“襆头”,为方便打仗,上面有四根带子,两根系于脑后,两根系在下巴。唐代襆头盛行,样式多变,武则天之后,头冠的样式越来越高。

到明朝时幞头被定为是为官者的专属头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而普通老百姓还是佩戴与头平齐的头巾。

高高的“乌纱帽”和与头齐平的“平头小样巾”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才有了“平头百姓”这种说法。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每晚19:20咱们不见不散

扫描二维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趣冷知识
好玩、有趣、涨姿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