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这样说话,孩子会停止爱自己

教育   育儿   2025-01-09 20:05   江苏  

全文2572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最近几年,PUA一词被人熟知,人们渐渐地警惕起来生活中那些情感欺骗和心理控制。


PUA不仅来源于外部,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自己“最狠毒的差评师”,擅长于“自我PUA


我们内心常有声音提醒自己:我不够好、我不够完美、我很糟糕、我不值得被人喜欢……


这些自我攻击、自我批评、自我贬低的内在声音,不仅让人自卑,还会使人产生退缩和回避行为。


人为什么会习惯性贬低自己呢?


是我们将过去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内在化”,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家人,爱人以及朋友……


很多人的自我贬低习惯往往是从童年开始的,尤其是严苛的父母带给孩子的种种打压、否定和批判。


01

如果父母过于严苛

孩子的内在也会对自己严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咨询师苍鹭先生说: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得如自己的父母。


他解释道,我们虽然不是父母的翻版,但父母的言行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比如父母总是冲孩子大发脾气,居高临下地挑剔、控诉孩子,孩子长大后也会用同样挑剔的方式对待身边人。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把矛头对向别人,有的孩子则会反过来“审判自己”。


比如蛤蟆先生处于“父母状态”时就会不停地自我批判。


蛤蟆先生有一位严苛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极大。


父亲严厉而正直,平常总能找到些什么来指责他,他会用非常不满的眼神看着他说:


“要我跟你说多少遍?不准这么做!”


只需一个眼神,蛤蟆先生就吓得发抖。


他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父亲的高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


母亲虽然安静,慈爱,但她对丈夫唯命是从。母亲从不会当着父亲的面抱他,甚至父亲在场时,还会更严厉地对待他,这种反复的态度也让他很困惑和痛苦。


大人那些严厉的批评声,慢慢变成蛤蟆先生内在的声音:大人永远都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


哪怕父亲已经离世,他也还活在那些批评声中,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也曾聊过这个话题。


上学时,她的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在大企业上班,外人眼里十分优秀的她始终觉得自己很差劲,经常怀疑自己,犯了一点错,控制不住地开始自责。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也听到了很多来自父母的充满嫌弃的声音:


你讲话声音太小了;

你的打扮太丑了;

你走路能不能挺直腰板;

你怎么上班了还不知道机灵点……


她就像一个浑身是毛病的小孩,永远做不到让父母满意。


父母对她的批评,也变成了她苛刻的自我批评。



02

孩子从不会觉得父母的话语有问题

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心理学家理查德·施瓦茨曾说:“成长中的孩子容易把感受转化为自我认知。因为父母不爱我,所以我不可爱;因为我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所以是我不好。”


孩子从周围环境的回应中学习认识自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其中,最早的自我认知主要来自父母。


如果父母的回应总是很冷漠、很挑剔,孩子也会由此推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且深信不疑。


设想下面这个场景:


孩子捧来自己画好的画,你回应了微笑和赞美,孩子因此感到被关注、被鼓励,他会觉得很安心。


如果你忽视孩子,推开孩子,或是不留情面地挑画作的毛病,孩子则会感到失落和孤独。


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羞耻感,他不会觉得父母的回应有问题,只是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


在过于严苛的父母那里,孩子感受到的是挑剔、不满,他们很难拥有积极的感受,父母对他们的“攻击”,最终也转化成了他们对自己的怀疑。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感受,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薄弱的、没有价值的,他们常常将责任和失败,全部归咎于自己“我不够好”上面。


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心充斥着大量对自己的攻击和责备,具体表现是:


经常责怪自己:都是我不好

给自己贴标签:我就是这么粗心大意

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肯定做不好这件事

无法坦诚面对称赞:没有什么了不起

甚至经常攻击自己:我自己都受不了自己
……


苍鹭先生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思维习惯一旦陷进去,孩子也很难走出来。



03

提供“抱持性的环境”

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


在教育中,很多老师经常提到一个词语叫作“严慈相济”,教育孩子可以严格,但要有恻隐之心。


大多数父母在生活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前者,有时却很难带着恻隐之心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当孩子犯错,他们不会对孩子说:“你做了一件错事,让我很生气”,而是会对孩子说:“你真的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


他们批评的态度里,很容易对眼前的孩子表达出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感觉。


这样的管教方式对孩子而言是最糟糕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


有位家长骂孩子时,孩子不会反驳,只会回答:


“没关系,我就是垃圾啊”。


看似麻木不仁的回答背后,掩饰的是孩子无助、无望的内心。


这样的孩子,生活中不断遭受大人的评判,觉得自己在大人那里已经遭受了最终的“判决”,认定了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试图通过这种自我攻击的方式,避免再次听到大人的羞辱。


每次我们聊到教养问题时,总是会有父母对我们诉苦,比起记住父母的爱,孩子最先记住的反而是那些让他们伤心的话语。


这是因为冷嘲热讽的话语孩子听得太多了,以至于掩盖了爱的声音。

很多父母的问题真的不在于对孩子是否严苛,而是忘了同孩子紧密联系,传达爱意与鼓励。


最后让孩子在“我不完美”“我不够好”“我不配”的声音中不知所措或是自暴自弃。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抱持”,意思婴儿出现失调状态时,比如恐惧、愤怒、困惑、饥饿或疲倦的时候,父母能够容忍并陪伴他们。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抱持性环境”需要扩展到情绪和心理层面,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遭遇挫败时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在“抱持性环境”里,孩子“好的”“不好的”都能被接纳。

其中,允许不好的部分存在是最重要的。


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父母懂得接纳,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又能带着善意去帮助他。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健康的自我。


哪怕未来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质疑,内心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动摇。


因为父母的抱持,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强大的内核,也就没那么容易陷入自我贬低的声音里无法自拔。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文末点个“在看”,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好好地爱自己。

END
编辑 | 不二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转载请联系授权


好书推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阅历和知识不够,读历史书很容易因为不理解而排斥,建议大家让孩子读历史漫画来启蒙,因为它不仅有知识性,还有趣味性。


这套《了不起的中国人》,是一部适合6-12岁孩子看的历史漫画书。



这套书由专业团队历时2年打造,权威历史专家审定,内容对标教材,全部来源于正史,科学、准确、严谨。


漫画Q萌,语言诙谐幽默,孩子读起来会觉得像看动画片一样有画面感,拥有一种“追剧式”的历史阅读体验。不怕孩子不爱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钱志亮工作室
回复【手指操】,跟钱老师一起锻炼手脑灵活性吧!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

钱志亮工作室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