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不该是童年的底色。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陪伴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陪伴让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了爱,让孩子拥有了爱人的能力。
被陪伴的人感觉有了依靠,有了安全感,体会到了温暖和舒适,陪伴才有意义——
人在心也在,陪伴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两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而是指思想上的交流沟通,心灵上的互相安慰与寄托以及物质上的互助。
很遗憾,忙碌的现代生活使得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
有时陪伴并不是把家长捆在身边,而是孩子一旦出现了任何的困难,家人都会立马出现在身边,积极回应。
父母的积极回应,孩子不仅看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也感受到父母的爱。
陪伴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父母的陪伴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和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是他们早期获得自信的来源和基础,会起到安抚孩子心灵的作用,安全感是孩子对抗人生挫折的利器。
陪伴孩子是父母给到孩子最好的爱,也是最好的成长礼物,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高质量陪伴,用心爱出来的——
不仅能投入时间,更投入心力和情感。
父母高质量陪伴孩子,孩子内心不仅有深深的安全感、价值感,孩子也更独立、自信,亲子陪伴时的投入程度大小比亲子陪伴时的投入时间多少更为关键。
陪伴可以是陪孩子一起做游戏、绘画、看绘本、背唐诗、学英语、科学小实验,也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务(虽然大部分时间孩子在捣乱)、和孩子一起运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一起听儿歌等等。
陪着只是形式,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核心是交流与尊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和孩子相处一点点用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在悉心陪伴中,家长总是会与孩子积极互动,天长日久,对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甚至逆商、财商的培养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陪伴孩子的过程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在双向的陪伴当中,孩子可以学习到新鲜的东西帮助自己成长,家长也可以在陪伴当中总结经验。
在高质量的陪伴当中,让自己从中学习,有更多的思考,从中获得知识,不仅对教育孩子有利,有时对家长的工作也会带去些许帮助。
假装陪伴比不陪伴更加伤害孩子,因为假装陪伴孩子,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是不重要的,我不值得父母陪伴。
所以家长在陪伴孩子时要做到心无旁骛,切忌“身在曹营心在汉”。
老人关掉电视、父母放下手机,不敷衍更没有不耐烦,否则家长会被各种各样并不重要的信息所干扰。
陪着孩子时总有三心二意的表现,陪伴效果肯定差,宁可要半小时的悉心陪伴,也不要一小时的消极敷衍。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辈看管,只能周六、周日陪孩子,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陪伴孩子。
孩子兴致刚起,家长就要忙其他事情,留给孩子的只有失望和沮丧。
可以“规定”自己每天留至少半小时全身心陪伴孩子,尤其爸爸,必须参与孩子成长中来,带着孩子“冒险”探索或者做些危险动作,让孩子感受爸爸的价值,以此锻炼孩子胆量和勇气。
当然也要防止一直跟在孩子后面的“窒息”式陪伴,孩子会失去探索研究和自得其乐的能力,必要时需要留出时间让孩子自己独立玩,学会耐心等待,不断暗示自己:
先别着急说话,先别着急过去,先别着急给他想法、给他建议。停一停,看看孩子需不需要我的帮助,看看孩子希望我怎样帮助他。
尊重孩子的选择,毕竟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手,让孩子学会技能,慢慢自己独立。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爱我你就抱抱我》,该曲由彭野创作,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
在2006年,有一次彭野问他女儿需要什么奖励,女儿回答说:“多陪我玩一天。”
这让彭野深受触动,他从中感悟到,比起物质,孩子更需要的是亲情。他以此为灵感,再把这种爱意人性化、具象化,迅速地创作出了《爱我你就抱抱我》:
爸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如果真的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亲亲我、夸夸我、抱抱我。
歌词质朴、亲切,简单、直接地表达了孩子在成长中渴望家长陪伴的情感需求,鲜明地反映了“陪伴是最好的爱”这个主题。
点个【在看】,给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让孩子拥有充满爱的童年。
好书推荐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