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这几种方法简单又管用

教育   育儿   2025-01-03 20:07   江苏  

全文3026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家长们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自觉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一到学习就开始磨蹭、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有点时间就想着玩,不会主动学习……

 

这些表现,总结起来就是因为缺乏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内部驱动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强的孩子,不管有没有外在奖励,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遇到困难和挫败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放弃。

 

而那些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则表现得十分被动,抗拒学习,持续性差,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自暴自弃。

 

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曾在演讲中说:

 

“令人忧虑的是今天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外在压力和奖励。结果是他们既不会有宏伟的目标,也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的未来我都不愿意去想象。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和道理,而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走上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道路。


具体来说,家长要做好这四件事:

 

01

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是前提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只有那些低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人,才容易走上自我实现之路。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由此可见,满足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孩子才会到达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思考自我价值,追求自身的完善。

 

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或是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氛围紧张纷乱,他就会把许多精力放在寻找爱和安全感上,不能全身心地探索世界、发展自我。

 

有些孩子在父母、老师、同学那里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损,他们就没有心思考虑好好学习的事,而是首先想着通过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常表现出叛逆、不听话。

 

因此,想要孩子专注于自我成长,家长首先要给他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爱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和支持孩子,让他在家庭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此外,也要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同伴关系,遇到问题及时陪他一起解决,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班级、同伴中。

 


02
警惕过度的“外驱力”
 

为了督促孩子学习,许多家长会使用各种“外驱力”,常见的有:

 

给孩子很大压力,逼着孩子学:常跟孩子灌输“我和你爸爸这么辛苦,你考这么差,对得起我们吗?”“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

 

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严格督促,紧盯着孩子,不允许孩子偷一点懒。

 

奖励与惩罚:背一首诗就可以吃零食;两门课都考到95以上,每个周末可以玩一会儿手机;不好好写作业,就不去游乐园……

 

使用这些外部动力,刚开始可能效果明显,但时间长了,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实验结论表明:

 

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

 

一到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当外力过强时,孩子体会不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在一段时间里可以被推着前进,然而一旦外力减弱或消失,就会立马被打回原形。

 

不管是我在求学时代,还是成为教师后,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其中都不乏一些学生,初高中被老师、家长管得很严,到了大学的宽松环境里,就一下子失去了学习动力,自制力很差,没有目标、荒废学业,整个大学生活浑浑噩噩。

 

因此,在孩子刚升入小学时,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多上点心,通过制定规矩、陪孩子写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应该尽量减少使用外部动力,重点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03

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就一门心思扑在孩子的学习上,干涉、管控很多,以为盯得紧、管得严,孩子成绩就会提高。

 

这些家长忽视了自主感的重要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自主感,就是孩子感觉到能自己决定一些事情,这是激发内驱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没有发展好,就会否定自我价值,从而自我怀疑。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感,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机会做一些决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主权”。


 

如果家长平时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决定孩子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孩子没有自主权,就会导致两种结果:

 

第一,孩子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抗拒学习;

 

第二,当孩子多次尝试后发现自己的话语没有分量,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认为自己控制不了事情的走向和结果,内心失去活力,对学习缺乏热情。

 

没有自由,自控就无从谈起。

 

只有家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并自发地调整行为,懂得对自己负责。

 

拥有自主权的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做起事来更加积极主动。

 
04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
 

在多项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埃隆·马斯克曾说:

 

“对我来说,我要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尽我的所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想做的事情。
 
我想改变世界,希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创立一个新世界,使人们享受生活,这是我想做的事情。为此,我不介意冒险。”

 

正是在这种强烈目标感的引领下,他总是内驱力十足,比常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也从不怕失败。

 

许多高考成绩优异,进入211、985大学的学生,当高考、成绩、排名等外界因素消失的时候,开始找不到内心的动力了,他们自称“废物”,没有学习的劲头,什么也不想干。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其实就是一种目标缺失的表现。

 

诗人叶芝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曾看过一则视频,记录了一位爸爸和女儿的对话。

 

女儿对爸爸说,自己将来想当清洁工。换成有些家长,可能立马开始评价,甚至是嘲讽孩子的这一“理想”。

 

但这位爸爸没有这样做,而是温和地询问孩子原因。

 

女孩回答:“因为清洁工可以扫地,这样做我们的地球会变得更加干净”。

 

爸爸听完问道:“那你想当清洁工的话,你现在就要做到什么呢?”

 

女孩认真地回答:“自己先做到爱干净,才能做到扫地。”

 

爸爸最后耐心地引导孩子:

 

“做清洁工要很勤劳,所以你现在就要养成勤劳的习惯。除了要勤劳以外,还要有很大的力气,所以现在吃饭要积极一点。
 
做清洁工还要起得很早,所以现在你是不是起床的时候要自己起床很早啊。
 
无论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都要了解想成为那样的人,你需要什么样的特长,你就要去锻炼自己那一方面的特长”。

 

我看完很受感动,也十分欣赏这位爸爸的教育智慧。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正是应该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循循善诱,鼓励孩子通过学习、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此外,树立目标也离不开丰富的经历和体验,家长要允许孩子尝试、犯错,通过切身的实践、经历提高认知,锻炼能力。

 

最后,家长还应当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通过广泛的阅读,孩子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成熟,善于思考自我和世界,探寻人生价值。


文末点个【在看】,与您共勉。

END
编辑 | 八月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转载请联系授权

好书推荐


寒假正是孩子们做科学启蒙的好时机,华大集团CEO尹烨专为小学生编写了这套《生物江湖》。


他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生物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

《生物江湖》全套6册书,涵盖生物学六大主题。

紧密贴合新课标,囊括了初中教材80%以上的生物学科知识,包含140多个初中教材基础知识,以及20余个高中进阶科普内容。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钱志亮工作室
回复【手指操】,跟钱老师一起锻炼手脑灵活性吧!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







钱志亮工作室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