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半生归来还看戏
今年元宵过后,很突然的,就爱上了莆仙戏,而且是拗着一股劲儿在欣赏、在追寻、在沉迷、在思考。这种突如其来的爱,不知缘起,像是戏台上才子佳人于峰回路转处的不期而遇,也像多年老友在异乡久别重逢的惊喜,或许就是流行词语所说的:藏在骨子里的血脉觉醒了。
犹记得那个晚上,正月十六的明月悄然升起,朗照人间。瑞云祖庙的飞檐下,彩灯万千如霓虹闪耀,和高楼里的璀璨灯光交相辉映。
路过祖庙戏台,台下人头攒动,瞥见台上有个旦角正在轻扬水袖,我依然没有多看一眼。蓦然,一个清亮的女声从耳际传来--义兄呀,汝听我述来--呀。声音婉转迂回,清脆悦耳,如大珠小珠,叮叮咚咚,穿越迷离的夜色,就落在我心上。回首,还是那个一身蓝白素净装扮的美旦子在唱着,悠远的声音飘出舞台,缭绕着祖庙飞起的檐角,再飞向晴朗的夜空。心一动,我折回来,坐在祖庙的屋檐下,认认真真地看了两个小时的戏,直到曲终人散。
那个晚上,我回到了小时候看戏的日子,还是那亲切的韵味,从耳边直抵到内心,无比温馨和满足。后台,紧锣密鼓,铿锵有力,或是唢呐悠扬,清越嘹亮;台上,边关烽烟四起,将军雄姿英发,战士步伐矫健,或是原野风光旖旎,士子春风得意,佳人碟步翩跹;台下,观众安安静静,都沉浸在视听的愉悦中。一会儿,一场帷幕落下,隔壁的红衣服大婶挺了挺腰身,小声地和她的朋友讨论下一场怎么救落难的公子;后面戴眼镜的大爷轻声地自言自语,这个旦仔唱得实实好听啊。喝着奶茶的时髦小姑娘驻足看了一场戏,也不愿离去……
圆月渐渐升高,瑞云祖庙里的香火气氤氲,随着春风飘飘渺渺。莆仙戏曲子熟悉的旋律,演员们优美的声音,也在我心中萦绕不去。骨子里,潜藏的莆仙戏基因和血脉,终于被唤醒了。
自从小学毕业后,一别看戏的时光近四十年了。岁月悠悠,兜兜转转,年近半百的我,又回来了。
二 年少不懂莆仙戏
对于大多数70后的莆仙人而言,小时候在戏台前看戏,肯定是一种温情的回忆。
那时候,是“最喜小儿无赖”的天真儿童,是“不识愁滋味”的懵懂少年,看戏也只看小姐长得美不美,我们可不管那台上历史春秋演义,人间悲欢离合,也任凭那娇小姐唱得咿咿呀呀,俊武生打得轰轰烈烈。小心思呀,早已越过黑压压的人群,一直牵挂那个香气扑鼻的扁食担子、那几个热气腾腾的菜头饼摊子,还有那个会讲笑话的卖山楂大爷,他的山楂甜中微酸,特别好吃。隔一会儿,我们就纠缠阿公阿嬷,让沉迷在戏里的他们掏出五分或几毛钱,非常不耐烦地来打发孙子孙女们。零钱攥在手里,我们迫不及待地冲到美食摊前,尝遍各种美味小吃,心里无比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也对神秘的后台充满了兴趣,也经常去探头探脑。那个长得最可爱的小丫头,好像也比我大不了几岁,正把梳得齐整的头发稍稍弄乱,耳朵边夹了一朵大红花,真的很丑。这还没完呢,她轻轻地往脸上点了几个小黑点,还把中间大门牙贴了个黑布,瞬间成了个缺牙又长满雀斑的老姑娘。我忍不住哈哈哈地笑出声来,可是后台都忙忙碌碌的,没有人来理会一个好奇的小姑娘。我急忙去找堂妹,和她分享我的最新发现,我们决定看有趣的下一场。果然,上一场不说话的小丫头忽然就变成了蛮横粗俗的“野小姐”,生动诙谐的表演,让我们的肚子都笑疼了。下一场,“野小姐”又装扮得规规矩矩,归位到了丫头队伍,一言不发。我出神地望着她,心中又充满念想,不知台下的她,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这样熟练地切换角色,穿梭于戏里戏外。
戏团圆了,走在回家的路上,阿嬷还没有走出戏里的喜怒哀乐,依然愤愤不平地骂“凶姑”和“野公子”。有时候,她也会突然想起被几个孙儿孙女“骗”走了很多零钱,又开始把我们教育一番,说不能像《状元与乞丐》里的文凤那样只顾贪吃贪玩不肯学习不求上进,要像文龙那样做人有志气,刻苦读书追求光明,还要报恩父母和老师。我们听着,也懂事地点点头。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虽然不懂看戏,但是长辈们从戏中得来的人生信条和道德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也濡染了我们,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我们的内心,并由此生根萌芽。
三 听懂已是曲中人
渐渐地,戏越看越多,越来越为我们的莆仙戏感到自豪和骄傲。写意和程式的完美结合,是戏曲特有的魅力所在。无需多余道具,既定的程式表演,却可以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一个手势上下左右轻盈穿梭,便是开门关门;不用三军压阵,四个军士四面旗帜高声吆喝就是千军万马,让人体会到兵临城下的紧张;没有骏马奔驰,只一杆马鞭轻轻挥动,就能让人感受到那跋山涉水的奔劳……而我们的莆仙戏更是保留了以“傀儡介”为核心的表演艺术和以宋元曲牌音乐为依存的音乐艺术,具有独树一帜的美。碾步轻盈流畅,带动角色从容转身;蹀步精致细密,平稳克制,要表现的是焦急赶路,却袅娜缓行,形象地传达出女性的坚忍含蓄之美;肩部动作显得拙朴可爱又细腻柔美,和音乐的高低起伏配合得天衣无缝,尽显“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独特魅力。1983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走逐》这段短短的视频,我看了又看,陶醉又感动,就像方晓老师说的“我每回看,都有要流泪的冲动,因为这些表演就是莆仙戏所独有的‘符号标志’”。可是,每每想起,在今天的舞台上,这些传统而独特的艺术形态正在不知不觉地偏离,我心中总是隐隐作痛。
莆仙戏和其他戏曲一样,承载的不仅仅是令人陶醉的视听艺术,更有莆仙人千年来对人间世情、对民族忠义的关怀和评判。是高文举米糷思妻,信守承诺对爱情忠贞不渝;是春草不畏权贵,机智勇敢巧救见义勇为者;是杨四郎探母,把孝道融入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是陈文龙慷慨陈词,赤胆忠心永远记载史册上……一通锣鼓或疾或徐,一曲唢呐管笛行云流水,演员早已把自己化身戏中人,情感酝酿已深,是彦明嫂出路“弓鞋步窄,脚酸共手软”的辛酸悲苦,是丁文龙母亲柳氏训子“马欲脱缰情非浅,驯服务须狠着鞭”的悲怒交集,是王十朋哭妻“伤心不敢江边走,唯恐忽见你波中影”的凄伤哀痛……一声声发自肺腑真情,唱得肝肠寸断泪涟涟。台下看戏的,明知是戏,却早已入戏,忠烈昭昭,孝传千秋,儿女情长,心潮在暗流涌动,眼角已经无声湿润,偷偷掬一把眼泪,与台上演员同悲同喜,和戏里人生同甘共苦。
“何日饥餐胡虏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还我河山,还我河山……”戏台上,新编历史剧《陈文龙》的最后一场《庙诀》,陈文龙(国家一级演员吴清华扮演)独立在岳王庙,哀恸悲绝地诉说家国之恨。慷慨激昂的曲词,悲壮激越的唱腔,一字字,一声声,敲打在我的心上,也瞬间让我心海决堤,潮水四溢,化成热泪盈眶。我和全场的观众一起,沉浸在荡气回肠的场景里,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的庸常日子,需要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有诗和远方的浪漫期待,也更需要荡涤人心的山河阔远。
春风里,偶遇一场莆仙戏,我却不知不觉地沉醉了。
这古朴古韵、古香古色的千年莆仙戏啊,从幽远的岁月深处走来,悠悠走过千山万水,就栖在我心上,如玉温润,如花馨香,丰盈着我的每一个平凡日子。
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朴佐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