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事报》创刊于1984年10月5日,是全国第一张组织人事专业报。12月6日上午召开的《组织人事报》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组织人事报社、长宁区委组织部、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等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一起来看看~
40年砥砺奋进,40载春华秋实。《组织人事报》自1984年创立以来,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基层党建、干部工作、人才人事等组织工作开展报道,深入宣传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成就、经验,挖掘报道党员干部人才先进典型,推出了一大批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成为党的组织工作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
作为同行,我时常阅读《组织人事报》,学习借鉴《组织人事报》好的做法,感到《组织人事报》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设有基层党建、干部工作、人才人事、“部长笔谈”“观点·声音”“芳草”等版面,不仅有各地组织工作经验做法报道,也有对组织工作的研究思考,还有读书读史等陶冶性情、增长知识的内容。二是专业性强。新闻版面报道简练,版面安排紧凑,虽然开本小,但信息量并不小,还常常配发编者感言、编辑点评,十分精致。除了常规版面外,还推出人力资源、党建研究等专刊,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和探讨,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三是注重开门办报、服务基层。报纸举办了许多征文活动,还专门开设了案例版面,刊发基层工作的创新案例;开设各地连线,加强与各地互动联系。《组织人事报》一直以来只是四开,但是小而精、小而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格,受到广大组工干部喜爱,在许多地区很有影响力。
《组织人事报》作为创立最早的组织人事专业报,是组织工作宣传报道的先行者,为做好组织工作宣传报道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谨向40年来执着坚守、开拓奋进的《组织人事报》同仁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新时代新征程,组织工作宣传报道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如何主动服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推进组织工作宣传,提升组织工作宣传质效,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供有力舆论支撑,是我们和《组织人事报》共同面临的课题。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和认识:一是坚守正确办报方向,全力服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组织工作大局。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铸魂,及时宣传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确保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二是坚持做好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报道好各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成组织工作重要任务的有益探索、典型经验;宣传报道好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见贤思齐。三是创新宣传理念,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我们要深刻把握组工宣传环境、对象、范围、方式的变化,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宣传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机制创新,整合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播渠道,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果。
我们与《组织人事报》同为组织工作宣传战线战友,希望今后加强协作,合作开展一些重点采访报道,特别是合作做好上海组织工作宣传报道,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做大做强组织工作宣传报道,讲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故事,增强组工宣传报道传播力、影响力。
四秩芳华,弦歌不辍。最后,衷心祝愿《组织人事报》越办越好,为服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组织人事报》是全国第一份组织人事专业报刊,40年栉风沐雨,40年奋勇前行,在市委组织部正确领导下,《组织人事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势发展、注重求新求变,已成为长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良师益友。我们感到,《组织人事报》一方面“上接天线”,始终坚持党报姓党,全面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专业解读中央关于组织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组部、市委组织部的具体工作要求,帮助广大组工干部和各级党务工作者更好明确工作方向、找准工作路径。一方面“广接地气”,紧扣基层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广泛挖掘、摘编汇集各地区鲜活案例和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为广大组工干部和各级党务工作者搭建互相学习、开阔视野、活跃思路的交流平台。
长宁是上海城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1994年“凝聚力工程”试点初期,《组织人事报》是市委组织部唯一指定宣传“凝聚力工程”的新闻媒体,选派记者深入华阳路街道等地一线蹲点调研,与街道干部和群众深入交流,刊发了一批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报道,推动“凝聚力工程”走出上海、走向全国。作为“凝聚力工程”的见证者、记录者,30余年来,《组织人事报》始终关心关注着“凝聚力工程”的创新实践,深度跟踪、持续报道。近年来,聚焦党建、干部、人才等主题,相继推出了《将“服务对象”凝聚成“治理力量”——长宁区扎实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人社服务直通楼宇“神经末梢”——长宁提升党建引领优化营商环境能级》《把“选强、管好、用实”援外干部贯穿始终》《长宁首建“宁聚里”涉外社工站——一站式服务中心助海外人才更快融入上海》等一批反映长宁组织工作最新探索实践的高质量宣传报道。借此机会,向《组织人事报》表达最诚挚的感谢,长宁也将继续努力,为《组织人事报》贡献更多鲜活的实践案例。
最后,衷心期盼《组织人事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行业领域权威性、工作理念创新性、实践报道全面性、政策信息及时性等方面始终独树一帜,也坚信在市委组织部的坚强领导下,《组织人事报》一定会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组织人事报》创刊于1984年。当时,是上海报界最兴旺时期,新报刊像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上海经济报》《上海商报》《人才市场报》《上海消费报》《上海译报》……经过40年风风雨雨,这些报刊,有的关门了,有的调整了,有的合并了,有的面临发行上不去、经济下滑的困境,而我们《组织人事报》,在市委的关心下和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下,阔步前进,依然屹立在上海报界之中:报纸发行量稳定,影响力上升,经营管理改善,采编队伍业务能力水平上升;《组织人事报》不仅是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交流的平台、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器,也是广大组织人事工作者和党员干部的好朋友,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厚爱。这对于曾被赋予“上海十大优秀报刊”称号的《组织人事报》,完全称得上“名副其实”。
改革永远在路上。《组织人事报》在改革大潮中诞生,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壮大,在改革中前进。
想当初,组织部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时,心潮起伏、激情澎湃。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对照这一指示,同志们深感差距大、责任重,必须要在宣传党的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在选拔使用人才方法方面有所改进。同时,大家认识到,党的组织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不仅组织人事干部要掌握,还应扩大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单靠组织人事干部宣传还不够,应该通过专业媒体进行传播。为此,有人提出:组织部可以办报纸,通过报纸宣传,更直接、更有效果。这一建议,获得部领导的认可,并打报告给市委,市委经研究后同意。于是,《组织人事报》就在1984年10月诞生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组织人事报》的出现,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组织人事干部拍手称快,纷纷来信来稿,提建议、送材料,为办好《组织人事报》添砖加瓦。广大党员也纷纷来信称:能与党的政策直接“见面”,开心;能在报纸上看到党员心声,高兴。有的支部把阅读《组织人事报》,作为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组织人事报》的出版,也惊动了上海新闻界。当时的《解放日报》总编王维和《文汇报》总编马达,认为这是新闻界的创新,是新闻改革的突破。王维打电话给《组织人事报》总编予以鼓励;马达安排资深记者专门到组织部采访,写下了一篇五千多字的长篇通讯,发表在《文汇报》上。他们把《组织人事报》看作组织人事制度改革中一朵不谢的鲜花。
展望未来,《组织人事报》应继续为组织人事制度改革而歌唱,全心全意为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服务,让《组织人事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而昂首前进。
特拟七律诗一首,祝贺《组织人事报》创刊40周年——
不惑之年映彩虹,
奋发有为展雄风。
共建未来齐发力,
再创辉煌立大功。
我与《组织人事报》的情谊超过20年,和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曾经的同行、积极的作者、忠实的读者。“曾经的同行”,是因为我曾在解放日报集团《人才市场报》担任过记者、编辑,与《组织人事报》的很多老师一道跑过组织人事条线,曾经共同战斗在人才新闻报道的一线;“积极的作者”,是因为从事人事人才、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后,经常向报纸投稿,也有“被逼”写作业的经历,借报纸的小天地分享自己观点、求教于各方;“忠实的读者”,每周二、周四等着报纸新鲜出炉,迫不及待翻阅报纸传递的重要信息,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学习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曾经的同行,我亲身感受的是,《组织人事报》的风格很正、很专、很钻。很正,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突出党报姓党,及时、权威传递中央、市委关于组织工作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很专,聚焦党的组织路线、组织建设、组织工作,宣传重大理论、解读重大课题、弘扬重大典型,让组织人事干部、让读者听到权威的声音、专业的解读;很钻,《组织人事报》的记者、编辑善于钻入组织人事发展改革实践的细节、细部去深挖、细究,同时,记者、编辑有一股强烈的“钻劲”,大年三十记者还在中组部大楼里进行采访,在弄堂街区、田间地头调查,记者编辑一点没有违和感,从报纸的同行身上,直接能够感受到,好的作品不是等通稿等出来、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跑出来、钻出来、磨出来的。
作为积极的作者,我真切体验的是,《组织人事报》很新、很准、很深。很新,《组织人事报》的选题很新,注重新知识、新领域、新视野,要求作者书写也要反映组织建设中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新观点、新案例、新经验;很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抓住组织建设的关键,准确解读重点工作、重大政策的要义;很深,报纸具有深度特色,突出深度报道,深入挖掘和分析,提供有深度、有价值、有思考、更全面的信息,为工作实践、研究探索提供启发。
作为忠实的读者,我一直以为的是,《组织人事报》很全、很实、很活。很全,涉及组织体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强国战略方方面面,既有党中央、中组部的声音,也有上海的创新突破,还有各地的探索实践;很实,报纸站位很高,但落地很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服务性、操作性;很活,报纸在内容报道上很新鲜、呈现方式上很灵活,注重时、度、效的把握,展现各地、基层的经验很丰富、故事很生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让组织人事系统的读者产生共鸣。
所以,在我看来,《组织人事报》是一份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很有影响力、深受组织人事干部和研究者信赖的报纸。这是与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悉心指导密切相关的,与编辑团队深耕专业、保持定力、不断开拓密切相关的,与记者群体不断磨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密切相关的。
前瞻未来,真心希望《组织人事报》深入贯彻、宣传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记录组织条线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推动组织建设、干部队伍、人才战略新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组织人事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