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PICC因其维护方便、创伤小、感染发生率低、在治疗过程中更加安全有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留置期间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文献报道发生率在5%~31% )而引起非计划性拔管则可影响治疗,容易加重患者的经济及精神心理负担,医患纠纷可能随之产生。
因此,需要加强PICC置管的护理管理以预防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
PICC导管脱出的定义及评价标准
PICC导管脱出的定义及临床表现:指导管的一部分甚至整个导管完全滑出所置血管以外。临床上多表现为导管滑出穿刺点以外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偶尔可见敷贴下盘曲或伴有穿刺点少量渗血。317护护士助手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PICC导管脱出的评价标准:
导管轻度脱出:导管脱出长度<5 cm,而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内;
导管中度脱出:导管脱出长度为5~10 cm,而其末端在锁骨下静脉;
导管重度脱出:导管脱出长度为10~20 cm,而其末端位于外周静脉内。
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分析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操作不当
护士对PICC的护理知识及方法认识不足,未能按操作规范操作。
317护护士助手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例:穿刺部位消毒不当;碘酒消毒后未用酒精脱碘;消毒后未待干便贴敷贴,导致容易松脱;敷料松脱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PICC导管脱出;换药时手法不熟,顺导管拔出方向撕下敷贴,误将导管拔出。
2、置管位置选择不妥
医护人员没有将常规操作与患者自身特点等结合来选择置管位置。
例:穿刺点不应选择靠近肘关节处,因为手臂屈伸动作时,会使敷贴松动引起导管固定不牢而发生PICC导管的脱出。
3、导管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
PICC导管脱出的主要原因为导管固定不妥和外力牵拉。
导管固定不牢固,在患者肢体过度活动,或大量出汗时敷贴易松脱,失去了粘敷导管的作用,若未能及时更换敷贴易致导管脱出;患者穿脱衣服时误将导管拔出;部分患者因熟睡或神志不清醒误将导管拔出。
4、患者及家属因素依从性差、缺乏保护意识
患者或家属没有充分理解PICC置管的重要性,导致相关依从性不足。
例如:患者或家属对护士所交代的注意事项不以为然,没有遵照执行;治疗间歇期居家带管期间,敷贴松脱,未及时到医院更换,而是在家用普通胶布固定,导致导管脱出。
PICC导管脱出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穿刺前,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B超引导下PICC置管部位首选上臂,其次选择肘窝部位,使用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和肱动脉,其中贵要静脉最佳。
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75%酒精和0.2%安尔碘消毒皮肤,顺序为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各消毒2次;穿刺点范围为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壁缘。消毒待干2 min以上,方可贴敷贴,同时注意防止皮肤潮湿致敷贴粘贴不牢,引发导管脱出。
3、妥善固定导管
将白色固定翼扣在距离穿刺点0.5 cm处的导管上,逆血管方向摆放“S”状弯曲固定连接器翼形部分并扣上思乐扣,以透明敷贴覆盖。
透明敷贴粘贴时,避开关节及凹陷处,以穿刺点为中心,垂放贴膜,避免张力性粘贴,注意塑型,抚平敷贴边缘,以达到无菌透明敷贴平整牢固的效果。
4、加强PICC相关知识的宣教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其对PICC导管的认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对置管侧肢体活动的宣教,做到“三可五禁止”: 可以适当活动、 可以淋浴、可以适当干家务;禁止盆浴、禁止负重5kg以上、禁止打球剧烈运动、禁止 ( 耐高压 PICC 除外) 测血压、 禁止衣袖过紧。
另外,要加强监督,仔细观察患者的置管情况,一旦发现PICC导管出现部分脱出现象,需要及时地告知医务人员,并且积极地配合其救治。
5、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严格执行PICC置管资质准入制度和PICC导管维护的管理制度,加强PICC风险控制及安全管理办法。317护护士助手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提升导管维护人员的资质,细化导管固定的考核标准,加强对护士导管维护的考核,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
参考文献:
[1]孔梦娜.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04):196-198.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20.04.196.
[2]魏晓梅.PICC导管部分脱出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1(05):376-377.
[3]张娟,穆少丽.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6):155-156.
317护护士助手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今天的干货分享就到这里,关于PICC大家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可以在文末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