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京城之脊》,体悟京华古韵——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教育   2024-10-26 21:34   北京  






2024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古代皇权和礼制的象征,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体现。202410月,我校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华三教授,为高一、高二师生带来了一场“《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的故事”的精彩讲座。
黄教授以《不负苍生》《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记忆冬奥》等代表作为切入点,向在场的师生科普了绘画及装裱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法,生动地展现了将现代的题材与传统的技法汇聚到一起,引发了“国潮”新风尚的具体案例,激发了在场学生对传统技法的探索欲望。

黄教授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界画的概念,揭秘了界画《京城之脊》的独特魅力及其创作过程。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黄教授带来了缩小版的《京城之脊》,并以太庙和太和殿为例,详细介绍了画中的比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表明创作过程不仅要考虑实际的大小,还要考虑政治地位等其他因素,才能将现实中中轴线的风貌神韵一一展现出来,为此,整幅画的创作过程经历了一次推翻重建,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

黄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师生带来了中轴线方面的知识,还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京城之脊》篇幅宏伟,但细节又极尽细微,许多同学在听完讲座后,对界画《京城之脊》充满了好奇,纷纷上前近距离观赏缩小版画作,向黄教授请教相关知识。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







学生提问1:为什么故宫部分是正视图而人民大会堂及周边建筑是俯视图?

黄教授回答:第一视角都是正南面的,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应要求要画一个轴侧图,要把天安门围起来,遵循中华传统的理念。同时对一些建筑按比例缩小,如社稷坛的五色土和中山,不能按照实际的比例来画。

学生提问2:可以看出这幅画的工程量很大,您的团队是如何创作出这幅画的?

黄教授回答:这幅画的方式方法,颜料,工具都是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挑选的,最精细的部分是专业的老师一笔一笔绘制上去的,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







学生感受:







高一年级

高一1班 张一辰

本次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珍贵的机会,直观接触到了国内的美术大家黄华三先生,从他本人口中了解了他的著名作品和作品的创作过程。之后,我还近距离观察了黄先生的作品《京城之脊》,白描下的中轴线比实际的卫星图片更显生动整齐,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跃然纸上,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所生所长的家乡。

高一二班 边岩

听讲座之后对目标和坚持有了新的认识在黄教授的事业生涯中没有迷茫和抉择,只有热爱与坚持。在年轻时他因热爱考到了北京,在工作后,他凭着自己的热爱创作,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因为热爱,平凡彩墨在他笔下妙笔生花;因为热爱,平凡事迹在他手中焕发了新的光彩。如果不是热爱,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些美丽,生动的作品。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迷茫时,我会询问自己的内心,凭着热爱向着目标前行;在抉择时,我会重审自己的目标,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黄教授的讲座,将成为我迷茫时的指南针,前进时的动力,在我的生命中熠熠生辉。

高一3班 孙嘉勉

参加中轴线讲座,仿佛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了解到中轴线不仅是建筑的脊梁,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从古代规划智慧到现代的传承意义,收获颇丰。黄教授的精彩讲解让那些古老建筑在脑海中鲜活起来,深感中轴线魅力无穷。它见证岁月变迁,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激励我们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高一4班 蒋泽英

“只要努力就是了。最后坚持下来的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人,而是我们这些吃苦耐劳的笨人”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幅优秀作品是黄华三先生为代表的团队花费2年多的时间制作而成。今天,我有幸听到黄华三先生来学校讲解这副杰作——《京城之脊》

我们看到了这幅画。乍一看,简约大方,只用几笔便勾勒出大体的形态。再细看,便能发现那一座座建筑上密密麻麻的笔痕。黄先生带来的是缩小版的《京城之脊》,虽小,但人能看见密密麻麻的瓦片,精准细致的楼房,简约的护城河。

以中轴线为核心,相互对称。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只画了护城河而没有画旁边的胡同,树木,飞鸽。黄先生说,曾经有专家向我提出过这种疑问,但我坚持了我的想法——以中轴线为核心相互对称成“中”字,展现中国之对称美。他又同我们说,若我们去看原画,放大图画便会发现每一瓦每一字每一个边框都能看清,精致小巧。黄先生又让我们看向天安门广场,他同我们说天安门广场的比例是9:5,寓意着九鼎五尊,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其他的建筑也类似,有着不凡的寓意。我感叹于中华文化之深奥,之精巧,之源远流传,之与时俱进。

我们惊叹于画作的美丽和精致,感叹于作画时间之长,作画要求之艰,赞叹于作画者们坚持到底的决心和耐心。黄先生同我们讲,当时交上去作品时已经有无法申遗成功的准备了,但最后成功了,每一个人都很激动和高兴。

我问黄先生,你们创作的时候难道没有瓶颈期吗?瓶颈期时您又是怎么度过的呢?黄先生哈哈一笑。他说,有,当然有啊,每一个人都会有瓶颈期。瓶颈期的时候怎么度过呢?坚持,努力去干,坚持你的梦想去做你愿意去做的事,你会成功的,只要你持续努力。他同我们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别人都走光了,也就他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画。他说他很幸运,很幸运,在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幸运,在那个时候遇到了对的人,一帆风顺。他说,天才有很多,但最后坚持下来的不是天才,而是那一个又一个笨拙的,只会努力的人。现在迷茫不可怕,因为人生还长着呢,有的事情你就算是规划好了,也会出乎你的意外。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有些事情早就已经被写好了,你只管努力去做就足够了。

我的内心被触动,脑子里只剩下了他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喜欢什么就去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也有可能是为你开辟前方道路的一把锐利的刀刃。”是啊,喜欢什么那就去做吧,勇敢的面对它,接受他。不再被约束,不再被束缚。

我再次看一下那幅中轴画,又有了新的感悟。那个规矩的“中”字上方有一条河,他不仅没有打破画面产生违和感,反而赋予了这幅画灵魂,像是规矩的京城流露出的洒脱与自由,不再是死板的中,而是多元的,富有灵气的中。

我忽然想起有人曾说过,来到北京,不用看你的身世地位,因为他会给每一个人发展的舞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

高一5班 魏泽筠

下午的讲座,黄华三教授展示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医护人员的画像,展现了医护人员,认真敬业,不畏艰险,与病魔较量的形象,用曼妙的线条与绚丽的色彩刻画了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接着,教授带我们走进了历史的大门,用画作中一笔笔细腻的描绘让我们重新回看中轴线,感受古人建造建筑的震撼。

高一6班 赵梓博

这次讲座学校为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黄华三教授,他给我们带来了他与高毅创作的《京城之脊》,这是一幅界画,它通过突出中轴线上遗存的建筑,展现了中轴线的精神和布局,同时融合了传统的界画特点和当代的宏观鸟瞰视角,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和哲学思想。

高一7班 郭乙汝

下午,我与高一年级的同学们一起收听了黄华三教授的讲座。教授以一副他在疫情时期画的钟南山画像作为导语,带领我们进入了美术的世界。

画作上的人物神情坚定,迈出脚步,正走向前方,好似一位战士,正勇敢的走向新冠病毒的战场。一副画作我便想起了三年前疫情正盛的时期,正是这样一群逆行者,为我们遮风挡雨,保佑我们平安无事。

接下来便进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北京中轴线。中轴线作为京城之脊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担任了联通北京城的重要作用。中轴线上的建筑历史悠久,想要描绘出他们的古韵自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黄教授为了呈现一幅完美的作品召开多次审稿会,反复论证、精密推演,作品要做到既完整呈现中轴线全貌,又起到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主视觉形象”的作用,最终确定了《京城之脊》。

这次的讲座让我看见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于作品的追求,以及对一件作品的上心。正是有他们才有这么多完美的优秀的作品出现在世人眼前。在中轴线的画作出来时,我感受到了古今艺术家在灵魂上的共鸣与共振,感受到了古今气息的交流。以及中国人在美的方面的守护与传承。真正的体现了我国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久不息的传统文化。

高二年级

高二1班 张峪

黄教授的中轴线讲座给我的感触是极深的,《京城之脊》这幅作品既展现了个体建筑的神韵,又体现了建筑之间的“围合关系”,中轴线作为北京城的代表景观,它的秩序井然和气势恢宏会给每个看到它的人极大的震撼,会让每一位中国人不由得产生骄傲和自信之情。当然给我带来感触的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其中所包含的追求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民族精神,黄教授展示的另一副作品《不负苍生》,正是描绘了那些疫情时挺身而出的身影,“苟利国家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他们最好的写实,这一脉相传的为国为民的精神永远让我热泪盈眶,中国人民就是依靠它一步一步从低谷走向复兴之路。中轴线不仅是“京城之脊”,还是“中华民族之脊”!

高二2班 刘浩轩

一笔一墨,勾勒瑰丽画卷;一砖一瓦,筑起京城脊梁。听完这次“京城之脊——讲述中轴线的故事”的讲座,我感受颇丰。在讲座上,黄教授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画作,并向大家介绍了作画的历程与技巧。画中呈现出的建筑精密结构与高超的绘画技艺,让我在感受到画家匠人之精神的同时,又从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独到之美,将北京中轴线规模之宏大、格局之均衡、景观之自然展现得恰到好处。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市形象的象征,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我们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守护这一份独属于北京的文化瑰宝,共同捍卫北京的文化脊梁。

高二3班-赵祥之

今天讲座最重点的便是他的巨作《京城之脊》,这幅画中根据建筑特征,画出准确的平行线.之所以精确、精准、同部和细节经得起用放大镜观察,是因为其使用了直尺作图,且该过种十分耗时。中轴线的建筑有其严格的规格,画右边有古代人们供奉的仙人,左边则是先德,人民大会堂画在中轴线的左侧也是构图的小细节.

在这次的讲座中,让我领悟了中国画之精细和中国画之美。在讲座结束后我积极向专家提问,知道了太庙是中轴线最宽的建筑、太和殿是其最高建筑的重要知识。由于我们研学小组的课题任务是中轴线周边环境治理,故这次的讲座对我们十分的有帮助。我认为中轴线的建筑整齐划一,在治理周边环境时,植被应沿建筑生长和修剪。这节课我由衷感谢黄华三老师。

高二3班-孟子乔

《京城之脊》这幅画最注重的是细节描绘。画作的创作是几位老师共同的心血,教授提到:“就一座天坛,几位老师就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去描绘。”,图片上,几位老师穿着朴素的衣服趴在桌子上,背部弯曲着伸出手用细细的毛笔描绘着,画中不仅屋梁上的屋脊兽栩栩如生,甚至连台阶的距离都差不多。我由此想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问题,也应该注重每一个小步骤,每一个小环节,只有做好每一个小事情,大事情才能顺利完成。比如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任务,然后一个个攻破。

高二4班 杨欣玥

本次讲座让我了解了《京城之脊》画作的创作历程。这副画作以界尺引笔细细刻画而成,以工笔重彩还原中轴线古建筑之美,其精细程度令人感叹创作团队匠心独运。艺术家黄华三其他画作中传统绘画技术和现代题材的结合也十分有趣,中国水墨画与国潮元素的碰撞尽显时代活力。

高二5班 周皓宇

黄华三老先生虽然不是医护人员,但依旧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抗疫。医护人员的脸,终于在他的画中透过一层层面罩露出笑容。

在中轴线的作品中饱含了老先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而他作为传统水墨画家做到了常画常新,将国画的绘画范围拓展,与时俱进。

总之,黄华三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与启迪者。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更是对生活深刻洞察后的真诚表达。

高二6班 郑惠予

我们聆听了黄三华教授的美术讲座,令我受益匪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富有想象的创造艺术、神奇惊艳的色彩调配······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出色的视觉享受。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地是《京城之脊 一脉绵延: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创作作品集》。这幅在作品深入挖掘中轴线文化内涵,让我们看到中国画的古典之美,了解了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提高我们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并不断探索中华艺术文化的魅力。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幅画作、每一件工艺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距离观赏缩小版《京城之脊》,现场聆听黄教授讲授创作过程,不仅能让师生深入了解传统技法、界画、中轴线方面的知识,增加艺术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了解画作艰辛的创作过程及创作者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界画《京城之脊》展现出来的中轴线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浩然正气与典雅气象,让同学们在感受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韵味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黄教授的讲座虽然结束了,却开启了同学们对艺术、文化的不断追求。

人大附中二分校将继续以“打好生命底色,实施潜能教育,奠基终身发展”为育人目标,从学生成长需求、终身发展出发,努力为孩子们搭建更加丰富的艺术成长、传统文化浸润的平台,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渊博学识、方正品德、实践创新的“博雅新青年”。











撰稿:高二(1)班 李思诺

指导教师:陈琛

审核:王慧 康丽娜 田原

美工:谢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的公众账号,发布学校各种动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