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银【文艺天地】不竭的红色资源  ——昔阳县大寨红游随记

文摘   2024-11-10 07:00   陕西  


不竭的红色资源
——昔阳县大寨红游随记



     甲辰初冬,群山披彩。我们四位书画朋友怀着对过往历史的追忆留恋,对英雄偶像的崇敬莫拜,相约相伴开启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红色自驾游。


( 一)

   

     十五日早上八点,我们四人如约从勉县驾车出发,直奔仰慕已久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我们上西汉高速,避西安闹市,过黄河大桥,走山西国道,入晋北昔阳。一路冬日高照,一路风情万种,一路谈笑风生。历经十二小时的奔波,于晚上十点到达此次红游的首站大寨村。

     十月的晋北大地气温始降,寒风轻袭。此时大寨的村民忙碌一天的活计巳经休息,家家息灯,户户闭门。整个村庄一片宁静黑坳,只有村头道边的夜灯放射出伞状的微光。村头门楼上“大寨”两个霓虹灯字在夜空中格外醒目耀眼。

     停下车后,我们打开手机,借着微弱的灯光逐户寻找门牌和店主电话。半小时后,一家铁姑娘饭庄的歺饮食堂窗亮门开,一位中年妇女披着棉衣带我们去了她家别墅入住。


 村容村貌整洁


      大寨村是归属昔阳县大寨镇的城郊村。村子周围峁峁岭岭,土色障目。越冬草木衰败无绿,细枝枯叶在寒风的轻拂下无力摇曵;村间道路蜿蜒曲折,坡坎起伏。

       村民房宅都是随地势的高低和地面的大小成排而建的二层小院别墅。当年村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散落的旧窑洞人去房空,依稀可见。

       上午十时,村子中央大院开始文艺表演。二十多位村民身着晋北特色花衣,头裹彩色毛巾载歌载舞。木制耕牛四蹄安装滑轮在场地行走,村民扶犁耕地;村民男女肩挑玉米、高梁、南瓜等农作物绕场表演,以示丰收。   

      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表演,还原着他们当年战天斗地,喜获丰收的历史场景;尽情抒发着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获得新生的喜悦与豪情;着力展示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意气风发,奔向未来的豪迈风采。

     欢快的乐曲舞步,张扬自我的壮观场面,时时引来各地游客入群入列,随拍跟唱,蹁蹁起舞。

        

   资料感人肺腑


    中午,我们融入其他游客团队参观了大寨纪念馆和陈永贵旧居。

     纪念馆座落在虎头山下,由四合院平房构成,中央矗立着大约十米高,由花岗岩石材雕作的陈永贵同志石像。

      雕像设计精巧大气,人物神情奔放豪迈。把主人公忠诚、憨厚、勤劳、正派、慈善、担当的人格魅力刻划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四周展厅分别陈列着当年大寨大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战天斗地的历史物件和照片组图;展示有为大寨创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班子成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群体事迹;有国际友人前来大寨参观考察留存的珍贵照片;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共和国的元帅将军们来大寨的题词手迹;有大寨大队获得的各级各类证书奖牌、荣誉物件;有社会各界对大寨人和大寨精神的由衷首肯和高度誉赞。

     游目展厅挂牌,驻足展厅柜案,令人心潮泉涌,思绪万千。大寨精神所产生的时代是毛泽东主席亲手擘划的辉煌时代;是奋发图强英雄辈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纯净无瑕,追求真理,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

          

    拜谒农民总理


     走出展厅向左登上草木绿掩的百米石阶,便是当年大寨创始人,农民副总理陈永贵的墓地。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拾阶而上到陈老墓塚前三鞠躬,随即折下山花敬献墓前。

      墓地依山而建,坟头向西向村。占地不多,但四周环山,全是松柏茂林绿掩,十分肃穆安静。从堪舆学和风水上看这是一块高洁君子应享的安息之地!

      根据指示牌标识,从左向南行走数十米,便是下山返回的山道。路旁松林密植,路阶陡窄。

         

                     参观狼窝掌


    走下虎头山后,不知是体力过胜,天气晴朗,还是崇拜心切的原因。我们精力充沛,毫无倦意。折身南行绕狼窝掌参观大寨田。

     这里位于村后三公里,两山夹裹形成近200多百亩的坡坎地。当年陈永贵带领党员群众奋战三年三战狼窝掌,把荒芜脊薄、杂草丛生、荆棘环绕的漏沙地改造成平整肥沃,高产稳产的大寨田。

      时值秋末初冬,田里大片玉米尚未收割,成片的高梁穗红籽饱,向日葵弯腰低头花谢露仁。我们饶有兴趣的步入田间用手丈量玉米捧的长短粗细;用力割折向日葵如碗如碟的盘头;翻看山西农学院农作物试验标本。

       深切的体会到大寨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难,改造自然,创造奇迹的可贵精神。

               

                     无尽的思考


     我们不远千里对大寨进行了两天的参观考察,引发我们对大寨今昔历史变化的深度思考。

     大寨的变化是自力更生实干苦干出来的。过去经济结构以农为主,生产粮食贡献给国家,以至成为全国农业的红旗和典。

      大寨精神是大寨人用汗水浇灌培育出来的。他们因地制宜、不等不靠、改造环境、改造自然,实现自我解放,自我发展。

      大寨的经验具有久远的长效性。过去困难时期他们整治土壤,扩大耕地,向荒山要粮,这种实干巧干的经验在当前经济发达的形势下,仍然是珍贵的、适合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新,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保鲜,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要义充实新的内涵。

      大寨的经验和精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虽然发生在山西农村,反映的是农业战线。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困难,战天斗地,改造环境的精神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放四海而皆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全国各行各业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张泽银,勉县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汉中市作协会员。曾出版个人诗歌散文集《足迹》《随思》《随语》,现任汉中陕南画派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勉县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勉县作家协会理事。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牛庆友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尤全生  何长生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 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胡丽岚 罗茹 陈照国

审核:田也,责编:天辉,序号:3444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赤土岭文协
传播汉文化精髓,弘扬三线文化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汉中经济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发展;肩负汉中地方资源的宣传、推介和文化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