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升【悠悠天汉】秦巴大爱 情暖人间——汉中艾产业的拓荒者王德道记事

文摘   文化   2024-11-07 07:04   陕西  

秦巴大爱   情暖人间

——汉中艾产业的拓荒者王德道记事


作者  李文升


在陕甘大地的壮丽画卷中,有一位名叫王德道的青年,他谦逊、质朴、善良且充满爱心,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这位 2002 年从汉中农校毕业的山村中专生,从甘肃陇南康县备受赞誉的慈善大使,到略阳汉中秦巴大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王德道用他的执着与坚持,书写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励志篇章。


(2024年10月25日,汉中市农业局专家张建平、王胜宝莅临公司考察指导)


求学之路:梦想的萌芽


1982 年,王德道出生于宁强县庙坝乡(现属大安镇)双白果村的一个普通山村家庭。生活的简朴与艰辛,让他早早懂得了努力的意义。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求学上进是山村孩子走出大山、驰骋人生、实现梦想的基石。1994 年上六年级时,他写的作文《可爱的大林河》荣获全县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并被结集出版。


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踏入了汉中农校的大门。在农校的日子里,他不因自己来自山区而自卑,反而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中专的课程并不轻松,但王德道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农业的浓厚兴趣,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他常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反复实践,只为更深入地了解农业领域的奥秘。他明白,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未来人生道路上才能有更多选择和机会。


除学习专业知识,王德道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因为出众的写作才能,他被推举为学校校报《校园文学》的主编。在校期间,他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散见于《汉中日报》等报刊。毕业后,他还创办过地方性小报《汉源》,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还发表于《诗刊》《安康文学》《衮雪》等杂志。


(担任校报《校园文学》的主编)


在学校图书室,他读到了中国慈善达人陈光标的光辉事迹,深感折服和敬佩。他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去帮助周边及老家的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在汉中农校四年的求学,他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关爱他人的心。这些经历如星星之火,在他心中逐渐燃起梦想:他希望有一天能像陈光标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人带来帮助和改变。


慈善之旅:爱心恒久远,情洒陕甘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毕业后的 2002 年 7 月至 2020 年 9 月,王德道怀揣梦想踏上征程。先后在汉中世纪阳光商厦担任行政秘书;在西安、陇南、广元等地做销售;在深圳某电子厂担任品管;回到家乡双白果村创办种植、养殖场;在康县建东工具经销公司担任经理。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汉语中“慈善”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从慈善这个词的原点看,儒家的慈善观里,一开始就关注修养个人德行与其社会效应的关系。他先后成为宁强和康县两县爱心义工协会的发起人及首任会长或副会长,他个人也是陕甘川三省20余家爱心义工(或慈善)协会的注册会员。


早在 2008 年 12 月,他和年迈的父亲肩扛爱心人士捐赠的豆奶粉,步行几十公里山路,慰问 4 个山村的 50 位空巢老人。这次行动,成为他笃志一生投入慈善事业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他关爱身患股骨头坏死症的在校女孩邹X容长达 4 年,以协会名义致函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领导,为小姑娘争取到数十万元的免费治疗名额;他深夜冒雨走访特困学生沈X强,驾驶突遇山溪暴涨,差点被洪水冲走;他为略阳县重病患者吴X红募捐 7 万多元;他多次义务帮助群众讨要欠薪及工伤赔款合计 10 万元。


后来,他来到甘肃康县创业,接触到许多生活困难的人,王德道的内心被他们的困境深深触动。他在自己经营的店铺门前,对过往的山区群众贴出公告:免费打电话、提供茶水、寄存物品、运送物品。他自费带领康县民间艺人瞿兴修到北京参加 “2015 年度全国爱故乡大会”;他收到岷县一幼儿园老师的求助信息,毫不犹豫地掏钱为 4 名素未谋面的特困幼儿快递了棉皮鞋。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爱,是唯一的良药。”


他情系校园,联系爱心企业,为康县白杨小学贫困学生捐赠价值 7000 余元的学习用品;他积极推广传统文化,在汉中、陇南两市部分县区发放国学经典《弟子规》及光碟 10000 余册(片)。


2018 年 2 月,他先后策划了“康县特困儿童暖冬行动”、“康县环卫工人送温暖活动”。


(策划并参与“康县特困儿童暖冬行动”,入户为特困儿童送衣物)


2019 年 5 月,他发起“情系凉山,温暖一百”活动,为四川省美姑县100个多子女(4 个或 4 个以上)特困家庭奉献爱心。


起初,王德道的慈善之路并不平坦。他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但他有一颗坚定的心和无尽的热情。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贫困儿童、抗战老兵和残疾人。他会定期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房间、购买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解闷;他会给贫困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书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他还会帮助残疾人寻找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重拾生活的信心。他坚信:一只萤火虫只能在黑暗里孤独地飞,假如有千百只萤火虫一起飞,就能照亮一条夜路!


为了筹集更多善款和物资,王德道四处奔波。他联系当地的企业和商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赞助;他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呼吁更多人加入慈善队伍。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纷纷伸出援手。王德道的慈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他先后20多次被评为“康县好人”或“慈善大使”,成为康县人民心目中的爱心使者。


然而,王德道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慈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于是,他开始组织各种培训和讲座,为贫困地区的人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他渴盼借由这些途径,助力他们习得一技之长,从而从根源上挣脱贫困的枷锁。他的不懈努力终得回报,众多接受过培训的人顺利觅得工作,开启了更为美好的生活篇章。他们对王德道满怀感激,而王德道则认为,这一切皆是他义不容辞之事。他曾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目睹他们的生活因我的付出而有所改观,才是我最为欣喜之事。”


创业基石:梦想的翱翔


在甘肃康县的慈善事业收获一定成果后,王德道并未驻足不前。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愿景,那便是通过创业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更多的人谋求就业契机与帮扶。伴随社会阅历的日益丰富,融合自身的专业学识、自然资源以及市场调研,他决意涉足与生命、生活紧密相连的大健康产业,艾,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中的“艾”即现今的艾草,因其独特的芬芳与药用价值,艾草早在《诗经》中便有记载。据专家考证,艾草用于治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巴无闲草。在国家公布的 365 种中药材名录中,其中 280 种于汉中均有产出,占全部药材种类的 77%。中国药典收录的 580 个重要中药材品种中,汉中就有 316 种。故而,汉中素有“天然药库”与“生物基因库”的美誉。


(公司艾产品生产、包装车间)


“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可见古人早已运用艾草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障健康,契合现代中医倡导的用艾保健、未病先防的养生保健理念。然而,我们整个汉中市,却尚无一家艾加工企业,且“汉艾”这一品牌已被外地厂家抢先注册,所以,我决意成为一名开拓者,力求为 100 名山区贫困群众解决就业难题,进而带动 100 个家庭脱贫致富。”王德道满怀热忱、笃定之中带着一丝遗憾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临近的略阳县拥有丰富的艾草资源,但因缺乏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一直被外地客商以低价收购,经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王德道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他坚信艾草加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创业的浪潮之中。经过深思熟虑,他在略阳县最大的回民聚集区——何家岩创办了汉中秦巴大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元、陇南及汉中客商实地考察艾系列产品)


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王德道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资金短缺。为了筹集启动资金,他四处向亲朋好友借款,同时也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筹得一笔启动资金。


他租用生产厂房 900 余平方米,办公、产品展示及产品体验用房 500 多平方米。招聘员工 10 余人(其中4人为回族),年生产能力达 50 多吨,年产值数百万元。注册“紫竹山”、“秦巴大艾”和“略有艾意”等多个品牌。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王德道遭遇了诸多技术难题。艾草的加工工艺复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经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请教专家与同行。他不断尝试与改进,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艾草产品,如颈椎枕、中药助眠枕、中药泡脚包、儿童艾浴包、秦巴大艾雷火灸、12 味中药香包、艾护膝、艾绒养生坐垫等 4 大系列 30 多种产品。


(艾产品成品之一)


产品研发成功后,如何开拓市场又成为了摆在王德道面前的一道难关。他深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想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独特的销售策略与优质的服务。于是,他北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南至云南腾冲,西到新疆喀什,东抵浙江杭州,在国内四处奔波,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宣传自己的产品;他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与投诉;他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拓展了销售渠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王德道的不懈努力下,企业的订单逐渐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全国各地客商慕名到公司实地考察、订购系列艾制品)


目前,虽然他的艾加工企业员工数量与他的宏愿有很大差距,但是也为当地回汉群众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艾草种植户的增收致富。他的成功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也为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24年10月26日于汉中·秀峰寺)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李文升,笔名有汉樵、汉山樵哥等,男,生于1970年5月,汉中市南郑区人。业余喜欢书法、新闻、写作。曾担任某县级大型国有企业广播站总编,有400余篇新闻、文学等作品公开发表,散见于省市县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等。现供职于宁强县教体系统。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尤全生 何长生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罗茹 胡丽岚 陈照国

审核:田也,责编:国文,序号:3441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
公众号 

赤土岭文协
传播汉文化精髓,弘扬三线文化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汉中经济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发展;肩负汉中地方资源的宣传、推介和文化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