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医生
作者 朱军
漠漠水乡,许多年里有一些乡村医生,他们如同水乡的守护神,倾力守卫着这里的人们,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人们或许记得他们,那也是隐约的背影,悠悠的行走,可能已经把他们忘记了。他们有形无形的存在,却在码头的时空当中,即使身影先后不在,可有关他们的流年碎影,还飘散在你记忆的星空。
一
阎少全是那时码头水乡的唯一村医。记忆中,阎少全个头不高,挺壮实,很少说话,微微地笑着。在你的心中就形成了某种定势,一个人坐在你的对面,充满悲悯地看着你,笑着问诊,话语不多;但是他对你的把脉十分认真。那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是入定,也像是睡着,如同一个弥勒佛,照看着苍生大地的祸福。这样的定势,这样的造型,是你对天底下医生的标准造像。凡是符合这个造型的,你就相信他;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哪怕他再高深莫测,你也对其有些打折,不那么信任,乃至服气。这当然是一个误区,是由于你小时候看惯阎少全的坐姿之后产生的某种思维定式。你知道这不那么正确,但是没有办法,这样的看法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可能直到现在,当你想起阎少全的时候,还是如此地认为。
其实,阎少全顶多就是大河坎大队当年的普通村医,一个赤脚医生。但是说实话,在你的记忆中,这个阎少全是很注重整洁的,他几乎没有穿过白大褂,没有后来医生的标准模样,而是一个长期只穿着自己衣裳的乡村医生。夏天里,他的白色短袖很干净,深色裤子,没有见他穿过短裤,坐在那里,短发很干净,脸庞干净,皮鞋也擦的很亮,即可以说纤尘不染。胡须呢,也是刮得干净,或者几乎没有胡须。春秋两季,他都是便装,冬天是棉袄,不格外地加厚什么,也不衣衫单薄,从长长的岁月里穿过来。给人看病的时候,一双细长的眼睛平静地看着你,让你身心松弛,没有压力。他的媳妇也在诊所打针,动作轻盈,没有太多的疼痛感。
据说,阎少全看病从不急躁,他的脾气好,他媳妇的脾气也好,都令人放心,于是渐渐有了知名度,也有一定的医术,那大概是他总能把常见的病看好,让水乡码头的男女放心。那时候的医生少,那时候的诊断手段少,那时候药的品种也真的很少,可那时候要么药到病除,要么就转院,人的健康也没有太令人担忧的地方,这至今想来还是一个奇迹,有些匪夷所思。比如青霉素吧,那时候一两针下去就很管用,这被后来有的人理解成青霉素含量高,抑或病毒没有抗药性,亦或是现在的病毒太厉害,反正有些说不清。而那时候的诊断,也就是望闻问切,很少检查手段,竟然也没有在阎少全的手上耽误事情,这也让人惊叹。许多年里,水乡码头人想起来,还真的有些神奇和神秘,一路过来,就不去多想。
还是说阎少全看病吧。那年月你还没有长大,可能是遗传的缘故吧,你时不时地流鼻血,在春天,在夏天,在秋天乃至冬天里,都容易出现这种症状,说来就来,情况一旦出现,就显得十分紧张。那会儿,你自己浑身出汗,血液加快,那就更加鼻血汹涌。有时候出血量不大你仰着脖子还能对付,躺在床上,靠在家里的椅子背上,用棉花塞了鼻孔,过一会儿慢慢止住,让父母亲着急。有时候你流血不止,甚至多达小半碗,这时候父母急了,你自己也很是着急,于是就塞着鼻孔去找阎少全,也就是说去看生。当时的大河坎,当时的水乡,你流鼻血去找阎少全治疗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次,脚步匆匆,一路鼻血汹涌。
那时候,阎少全可能为你打一针止血,可能为你开一些药,首当其冲的还是赶紧弄些医药棉花给你把鼻孔堵上,让你靠在大队诊所的墙壁上,慢慢地镇静下来。许多次,你的鼻血被阎少全止住,有些头晕地回家;许多次,你仰着鼻孔,一路看着天上,要是天黑就能看见星星,要是天没有黑,你就在回家的时候看见天空翻卷的云絮,像一个跌跌撞撞的伤兵。那时候如此的情形不少,一直到你小学毕业和中学毕业,一直到你考上中专离开水乡码头,而日子也在如此的翻卷中一路而去。阎少全,水乡的医生,呵护着你,也呵护着更多的人,随着日子的波澜一路滑翔,去了远方。阎少全不仅给你止鼻血,也给劳作中的许多水乡人治疗常见的病,给大家减轻痛苦,让水乡的男女得到必要的医疗保障,把悲喜交加的日子度过去,那是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那是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季节流转,那也是许多的悲悲喜喜,就这样滑翔而去了。
那之后,你离开水乡上三年中专,就参加工作,东跑西颠,渐渐地过去许多年。大约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医疗系统开始正规化,乡村的医生要考资格证,码头医生阎少全也去考,可由于年龄和学历的原因,他老是考不过,也就是说拿不到资格证书,而他的行医生涯也就进入倒计时。那时候,他的徒弟已经出师,通过医生资格考试,自己在外面行医,他的女儿长大,有了男朋友,后来成了他的女婿。之后他的女儿和女婿,天然地成了他又一茬徒弟,一路陪伴,一路追随,在码头之地继续行医,有了云淡风轻,也有了浪急风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短促的,于是码头医生阎少全就日益远去,成为一个背影。
时日漫漫。后来听说阎少全突发脑溢血去世。那时候他还在诊所里看病,忽然就走了,仅仅活了六十三岁,身材更胖,眼袋有些浮肿。他的诊所留给他的女儿和女婿,他的孙子被他的老妻带着,渐渐地满地跑,成了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二
胡长安是阎少全的徒弟,是阎大夫一手带出来的医者。
许多年里,胡长安都是徒弟。他在师父的背后成长,也在师父的阴影里一天天长大。早些年,胡长安很聪慧,眉清目秀,属于码头人说的有灵性的人。作为兄长,他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也有乡村里老大的职责。父亲在外公干,母亲在家里陪着他们,得到丝丝缕缕的爱,还有关切。自从成了阎少全的徒弟,长安就没有二心,一心一意地跟着师父,见证着水乡的风雨阳光。作为徒弟,一个是忠诚,另一个就是机灵,这两点在长安身上都比较明显。他常常一言不发,看着师傅看病,望闻问切,从头学习;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琢磨的呢,就不好说了。
作为一个徒弟,长安从药理开始学习,先是懵懵懂懂的,之后才渐渐开窍,有了感悟和积累。他背诵《烫头歌》,背诵医学宝典,都很上心,之后呢,长安就在药房里长时间待着,忙着当药剂员,给人配药,给人抓药,在患者的眼里很重要,可在从医者的眼里则是最基础的起步,还有出力流汗的劳作者,这没有办法,也很光荣。长安常常在想,要是没有师父阎少全,他如今还不知道在干什么;要是没有师父阎少全收留,在这个茫茫的人世上,他这个微粒般的长安,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呢,那么对师父忠实、对师父言听计从,就是最基本的了。
跟师父阎少全一样,长安看病很认真,也很谨慎,这从他跟着师傅从业好多年可以看出,从他用药和开处方的风格与路数也可以看出,用药不那么重,都留有余地,做人也一样。师父的真传,就是诚恳做人,好好行医。西医他在看,中医他也在看,那么中西医的结合,也就是这一代乡村医生的基本技能了。许多年里,有一个看病的大夫给你说过,那些大医院的医生,都仰仗仪器,仪器抽血,仪器化验检查,要是离开这些,他们能不能看病,就很难说呢!这样的抱怨话,你从来没有从阎少全与徒弟胡长安的嘴里听见过,他们可能什么都明白,就是不说出来;可能什么都知道,也同样憋住不说,这憋住不说的本领也是他们多年在码头行医的基本原则,甚至是一个诀窍。
那年国地税合并前夕,为一个什么话题你和另一个市局的副局长要说什么,省厅的某领导在场,含而不露地望你们一眼,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忍住不说,这才是功夫!”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心中一凛,不再造次。那么,这种本领,许多年前的水乡医生阎少全和他的徒弟胡长安就做到了,他们师徒两个,就应该是民间的高人。
过了些年头,胡长安离开阎少全的诊所自己开诊所,距离不远不近,渐渐地生意不错,也有了名声。有人在阎少全跟前说,先生不发一言,微微一笑,而此时,胡长安对师父阎少全,也从不妄加议论,各干各的,都在行医,都在救死扶伤,都有一份对于水乡人的呵护之责。这时候的长安,个头不低,身板厚实,医术也日益精良。他的板寸头发漆黑,骑着自行车来去,后来改成摩托车,回环在水乡的长堤上,在码头的十字路口摇曳着来去,之后就一整天地在他的诊所忙碌。他似乎面无表情,可熟悉他的人说他外冷内热,对患者很好;这一点很可能来自于他的师父阎少全,也来自于一个行医者的医者仁心。
一年年的,他在码头水乡忙碌,不知道治好过多少的男女老幼,也不知道让多少男女转危为安,得到人们口头乃至内心的褒奖。不知道哪一年,他结了婚,有了一个爱他的媳妇,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还有属于这片土地的人间硕果,也有小小的财富积累。那么时日漫漫,水乡医生胡长安,就一路穿行,忙碌并且快乐着,成为一个来来去去的行医者,也是一个随着日子渐渐滑翔进入中年的汉子。这个时候,长安医生的媳妇也跟着他学习抓药和核算,也忙着在一个个白天与黑夜和她的老公长安医生一块儿比翼双飞,在码头之地耕耘着他们的诊所。
这时候,他们的父母渐渐老去,六十岁,七十岁,乃是八十岁,到父亲进入八十五岁之后,母亲也快八十岁,成为水乡的长寿者。他们健在,长安和他的弟弟们就心里有底,他的媳妇也和他一样,一手要忙于诊所的事情,一手要照料老人;可老人很要强,基本上不让他们多费心,老父亲在八十五岁前后还在自留地里劳动,种一些蔬菜,都很嫩绿,够一家人吃。而母亲,还在养鸡,常常有新鲜的鸡蛋让儿子和孙子们吃,一家人其乐融融,有寻常的和睦与幸福。
几十年的岁月就这样过去,眼看着长安医生即将进入六十岁,他的媳妇也五十开外,他的儿女渐渐长大,上了大学,有了各自的工作,那么一个年深月久的藤蔓上,又一次发出枝丫,牵牵连连地,很是繁茂。大约是十来年之后,长安在码头东面的一个角落买下一块地,盖起一排平房,弄了奇石点缀起来,有水流款款,有前院和后院,还有一条狼狗。这样的布局,市场和的媳妇很向往的,用他的话说,起码算是一个有产者了。老父亲说这样不好,有没有钱另当别论,可千万不能张扬,这在过去叫地主,属于剥削阶级,而在现在,可能没有什么危险,但毕竟不好,因为乡亲们都不富裕。老父亲说自己年龄大了,管不了许多,但还是操心孩子们的平安,而看遍前前后后,平安才是福气。对此,儿媳妇不说什么,但还是坚持着,买了修了,就无法更改。小一些的孩子对此不好说什么,老二更远,管不了许多。老三在县上的一个部门,也五十开外。
这当中,长安不太出诊了。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年龄也越来越大,出诊不那么方便。但是长安买了一辆小汽车,他的妹妹和妹夫也有车,家里就很方便。长安的汽车是自己开着来去上班,有时候也开着车出去赴宴,那都是一些朋友,难以推脱;媳妇让他不要去,主要是怕他喝酒误事,尤其是喝了酒开车,违犯交规,一查酒驾还十分危险。但是长安说自己年龄大了,开车到底方便一些。即使如此,长安还是出了几次诊。一次是一个女老师病了,家人来找他,他不好推脱,就去了;开着自己的车,上门看病,给开了药,让老人好转。还有一次也是这个老师,八十多了,家人又一次前来,媳妇不让去,说是有病应该送医院,其实是刚从医院出来,忽然又病重,就来请他。他叹息一声又去,没有想到却是永别。不久,这个老师去世,沉睡在南山的青山绿水之中,和她的老伴长眠在一起。
一场全球性的新冠疫情袭来。第一年艰难挺过去,第二年长安的父亲走了,轮到他自己,五月里有些不适,就去上海、北京和武汉治病,对外说自己去旅游,对内却难以隐瞒。就在父亲病重之后,长安也病重。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不行了,就不再住院,回到家里,静静地等着什么。弥留之际,他一边喊着父亲的名字,一边喊着师父阎少全的名字,尽全力地吼叫,可是没有人能够听见。母亲老了,不能让她知道,儿女回来,在自己跟前,用一种临终的关怀守着他。之后的一个清晨,长安走了,走得有些凄切,也有些悲凉。那之后,这个世界,这一片码头之地,就没有乡村医生长安,也没有一个叫做长安的儿郎,他在哪里呢?没有谁知道,可能流水与浪花知道吧?也未可知。这个时候,言语是无力的,只有“树犹如此,情何以堪”了。
三
说起来,唐文荣在码头有些神秘,他不是水乡本土人,而是南山碑坝出来的。他当过兵,可他的行医本领很大程度上是从部队上学来的,早年也和当村医的父亲学过几年,可以说他的医术一半来自江湖传承,一半来自军队的熔炉,而他的性格,也有着乡村和军队的双重影响。
说起他的父亲老唐医生,还有几分神秘。他能看病,也能看风水,尤其是对去世的人,他有一种天然的灵性,堪舆选坟,很有一套。唐老先生行医,常常剑走偏锋,而且在喝酒的时候放出话来:“骨头断了你会接吗?”对方发懵;他马上顿悟般地说:“那你还不跟我学?”之后哈哈大笑。对方这才领会,他在某个路口等着你的就范,可谓请君入瓮。看风水的时候,唐老先生也往往有惊人之举,他拿着罗盘,这儿看看,那儿转转,之后嘴里叽里咕噜一番,就不言不语。谜底他通常不说,那也要等着主人家请他吃饱喝足之后才揭开,而这往往是夜深人静,神灵附体了。
那么,在碑坝,在朱家河,在高家岭,都有唐老先生选定的风水如意之地,令主人家十分满意。这时候,他可能为主人省钱,也可能不考虑这些,而是有着更深的思量,比如后辈儿孙的发达,比如消灾避祸的预设,都是主家能够接受的。这些本领,在唐文荣身上也有所体现,但按照哲学上说的,是有克服、有保留,属于某种扬弃。比如他看病,能尽量替患者考虑,花较少的钱,解决较大的问题;抑或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路径,不张扬,还有些低调。这在父亲唐老先生看来有些太柔和了,不够阳刚;可在他自己看来,则觉得符合现代医学走势,体现了人性化,还有某种心理的认可。
果然,唐文荣的路数得到许多患者的认同,尤其是在他搬到山下行医之后,就体现出和老父亲截然不同的方向,得到更大范围的认知。大约三年之后,他忽然在汉江边一个叫渔营的村落扎站下来,也就是立住脚跟。他的行医范围也越来越大,下至本村的村民认可他,治疗头疼脑热花钱不多,治疗疑难杂症也很有效果;对外呢,他在一些职场的领导身上也有了一定的认可度,比如很久没有痊愈的病症在他的手上悠然解决,比如沉疴般的病症也得到了缓解。那么这之后,他在短时间内盖起平房,又修了楼房,一个小楼,一个场院,一些鸡鸭,还有一片蔬菜,他都逐渐地有了。他的儿子在码头小学上学,老师正是他的患者。
一个周末,某县的常务副县长慕名而来,找他看失眠之症;一个黄昏,某老板也寻他看病,还提了不小的礼品。因为之前,他看好了某人的杂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唐文荣这里渐渐地有了小车的轮子,有了大医院难以治好的病例。那是本领,也是一个属于医生的技术和运气,也说不定。还有一段时间,忽然传说唐文荣和古城的一个小车司机来往频繁,他们频繁聊天,互相认了亲戚,还在一个深夜喝过某种特别的水,一些竹签子被斩断,化进水里;他和朋友嘴里呢喃着,一口一口喝下去,竟然没有什么意外的事端发生。
与前面的乡村医生不同,唐文荣一直很低调,不张扬,有节制。喝小酒的时候,他和朋友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骑摩托车的时候,他早早地戴了头盔,没有违反交通规则。他的儿子学习不错,最后考上大学,成为唐氏家门又一次人生的转机。他的女人也很安静,被一个写家捕捉,写成了《村姑》的散文。和其他乡村医生一样,他在后来的行医资格考试中,也同样屡试不第,找人质问,还拿出当年部队的行医证书;这些都有,但都不顶用。管理部门说,这时候凭的是考试成绩,不是别的;他怒吼起来,说那你让他们去看几个病人试试?对方冷笑一声,哼哼着,说是两码事。
总之,你和他们讲道理,他们和你讲规定,你和他们讲政策,他们和你讲法治;你和他们讲法治,他们就可能和你耍流氓,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而已,而已!更要命的还在后头,过了八年不到,医生唐文荣所在的村落被开发商看重,别人都是本地户口,赔偿不多也不少,他呢,由于是从山里搬下来的,由于前任的支书村长下台,新规实行,那么他的赔偿就很低很低。可到底是多少呢?也只有天知地知,而人却不知了。
那么之后,唐文荣就渐渐地没有消息,像许多挣扎着的村民一样;何况他还是一个外来户,处境就更加不堪了。
四
除过这三个医生之外,码头水乡还有三个医生和一家兽医。医生当中,一个是居住在汉江河边的史鹤龄,另一个是老街的李家老四,那个叫李吉堂的小伙子。还有军干所的操着河北口音的程医生。史鹤龄是河南人,在老街行医许多年,更远的踪迹可以追索到民国的军医生涯,之后跌宕坎坷,他从苦难中跋涉过来,又恢复行医,许多年后在一片葡萄树的绿荫下渐渐老去,后来老街拆迁,史鹤龄借居别处,在他即将年满九十岁的时候西游,离开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那个李吉堂则在公社行医,很爱整洁,早早搬出老街,而今起码有七十来岁,不知晚境可好?军干所的程医生因故离开部队,终老水乡老街。至于那一家看牛看马看猪的兽医,父亲叫陈聋子,儿子叫陈明生,在码头水乡很有名,你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兽医世家》,用两万字的规模书写他们几代人的起起落落,此文十年前收进小说集《水乡事》中,据说有人收藏着;诸君若是有兴趣可以找来翻一翻,若没有兴趣,就略过去,不必在意。
(2024,11,5,写讫于天音阁,次日改定)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朱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居汉中。已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诗集等文学专集57部,共1350余万字。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牛庆友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罗茹 胡丽岚 陈照国
审核:田也,责编:国文,序号:3442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