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眼睛:从鉴定到艺术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文摘   2024-09-25 21:16   北京  

“宋人的眼睛:从鉴定到艺术史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5月3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联合主办,召集人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晋唐宋元书画的价值阐释与保护传承研究”(2023年立项)子课题二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吴雪杉教授。会议围绕“图像与知识”“墓葬、信仰与艺术”“从风格到图式”以及“艺术史里的物质文化”四个议题展开,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及清华大学的十四名参会代表就议题展开论述。


研讨会由吴雪杉主持开幕,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黄小峰作开幕致辞。黄小峰提出本次会议关注了“宋代绘画”这一当下美术史与视觉艺术研究的关键点。以“宋人的眼睛”为主标题即是希望今人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观看古代艺术,通过“眼睛”为研究架起一座桥梁。他期待每位参会学者带来生动、新鲜、前沿、发人深省的演讲,并预祝会议顺利举行。研讨正式开始前,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作了《刍议宋画的思想核心——彰显与表达人性》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宋画中的人性与人文关系、两宋朝廷与世俗社会、北宋社会的冷暖人情、山水花鸟画中的人本思想等角度切入,结合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陈宗训《婴戏图》等具体作品的分析来说明宋画里折射出的人文意识和人性光辉,这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用艺术的手法再次彰显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显露端倪的人本思想,这是宋画经久不散的艺术魅力。

黄小峰教授开幕致辞

余辉先生主旨发言


会议第一场

会议第一场的主题为“图像与知识”,由中央美术学院杜娟教授主持。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报告的题目是《宋人的“眼睛“:疾病、知识与图像》,他从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眼药酸》图页中的“眼睛”图像出发,结合宋至明代流行的符号化的眼睛图像,与宋元明医书中流传的“五轮图”相互比较,指出其中结构上的相似性,认为宋代眼科的发展建立起一套眼睛知识,出现一种展示“五轮”学说的符号化的眼睛图像,对宋代以后的肖像画产生重要影响。邵彦(中央美术学院)在题为《<清明上河图>画的究竟是哪里?》的发言中,梳理了学界对“虹桥至城楼”段所绘何处的争议,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认为宋本《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河的东水门一带。喻理(故宫博物院)的发言题目是《宋代“谱录式”图像的再现性以及文化语境——以故宫本<百花图>卷为例》,他通过比对吉林省博物馆藏《百花图》卷以及同时代花卉画,认为故宫博物院藏《百花图》卷是花鸟画中较早采用“百花图”样式的作品,其主题体现了南宋时期流行的“谱录学”知识系统,并通过画卷中动植物的分布讨论了画家的活动范围与身份等。


会议第二场

会议第二场的主题为“墓葬、信仰与艺术”,由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汪亓主持。张鹏(中央美术学院)在其报告《形塑与远播——辽金墓葬中的越窑青瓷》中通过探讨辽金墓葬以及海丝沉船等考古发现的大量越窑青瓷,梳理了越窑青瓷流行的时间,入辽方式、路径以及功能、内涵的转变等问题,进而探讨了越窑青瓷如何通过国际视野的互动,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塑。万笑石(中央美术学院)的发言题目是《西京行旅:北宋墓葬中的“范宽”山水》,通过对洛阳关林庙宋墓出土的砖雕屏风山水图像的构图与笔法进行剖析,论证其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相似之处,认为这种屏风上的“溪山行旅图”为范宽山水的尺幅及其观看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觉范例。结合出土地点与画史记载,提出范宽在北宋的活动范围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西至关陕,东至开封,其山水画的追随者、仿效者到北宋末年仍为数众多。蒋彤(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搜山图>的图式、时代与信仰》通过梳理与二郎神信仰相关的神话传说、杂剧,指出故宫藏《搜山图》图式与元代杂剧中出现的二郎神“降妖”神通以及众将士携鹰犬、弹弓等情节吻合,再结合该画的山石风格,认为故宫本《搜山图》创作于元代,该画主题则与宋元以来的元帅神信仰有关。


会议第三场

会议第三场的主题为“从风格到图式”,由吴雪杉主持。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宋本“萧翼赚兰亭”的图式嬗变与鉴藏流传》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萧翼赚兰亭图》及该图的摹本、临本、异本的内容与图式分析,结合相关鉴定与递藏脉络,认为“萧翼赚兰亭”主题自宋代以来表现出的图式变迁是不同时代画家对这一主题作出的不同诠释与建构;历代对该主题的传播与鉴藏,意义已远超故实本身。王中旭(故宫博物院)的发言题目是《金、元双胞本<维摩演教(不二)图>风格、图式差异及其时代特征》通过对故宫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两本《维摩》的风格、图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图之间风格、图式上的相似与差异,结合历史文献,最终证明故宫本《维摩》应为马云卿所作,大都会本则是王振鹏真迹,二图是原本和临本的关系。杜娟(中央美术学院)的发言题目是《鉴定与阐释:以(传)马远<春游赋诗图>卷为例》,她从《春游赋诗图》的构图、技法、风格样式的分析入手,通过与马远名下其他作品进行细致比对,认为该画风格受到马远、马麟父子的影响,画作时间为南宋理宗朝后期左右,为两位以上画家合力而作。


会议第四场

会议第四场的主题为“艺术史里的物质文化”,由朱万章主持。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的发言题目是《<货郎图>“三百件”新探》,对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李嵩《货郎图》中描绘的几件物品图像作出非常细致的解读:用于播种的农具“瓠种”,用于收纳针线的“女工”,作为药材的“蜂房”以及用于玩赏、祈福等的“彩花钱”,并对《货郎图》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陈彦姝(清华大学)《装裱刻丝和官告绫——宋代织物的两则思考》通过对比南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与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书画褾轴》两则书画装裱文献,指出前者真实性及准确性更高,联系现存实物,指认出“楼台”和“百花攒龙”两种宋代包首刻丝,且宋代官告用“文思院制敕绫”在乾道五年前即已存在,并长期与杂花、凤绫混用。鲁颖(故宫博物院)《寻找刘松年<卢仝煮茶图>》通过图像分析、卷后题跋的考证,认为故宫博物院藏传刘松年《卢仝煮茶图》应为南宋画院画家所绘,该图式创作或早于刘松年而存在,后世表现文士归隐山林的图式很多都衍生于此。郁文韬(故宫博物院)《苏轼<楚颂帖>的流传与摹刻》结合著录与刻帖,对苏轼《楚颂帖》墨迹的流传情况及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刻本之间的关系加以讨论,并对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重要相关文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闭幕式

闭幕式上,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王中旭就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讲述了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在古书画鉴定、研究上合作的优良传统及本次研讨会的缘起,认为本次研讨会在宋辽金书画真伪、时代鉴定、图像细读以及墓葬壁画与卷轴画对读等方面均有所推动,并希望今后故宫博物院能继续与中央美术学院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最后,本次研讨会召集人吴雪杉发言,期待参会学者在下一次会议中继续分享新的研究成果。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

会场互动

会场互动

蒋彤/撰文

欢迎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博学笃行 VITA CONTEMPLATIVA VITA ACTIV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