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为邻,回忆峥嵘岁月
北外非洲学院斯瓦希里语
”
中国与非洲大陆相隔万里,因同命运、共发展而结缘,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疗等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从上世纪的坦赞铁路,到新时代的蒙内铁路,中非合作硕果累累。历经数十载风雨愈发坚实的中非友好离不开熟练掌握非洲本土语言、通晓对象国国情的一代又一代外语人的付出,活跃在中非外交舞台上的非通用语人才,用非洲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着中非友好的故事,传播着中国声音,并为我们留下了那段光辉而温暖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已逾耳顺之年的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回顾那段中非人民民心相通的故事,展望中非友好的美好未来。
白手起家,披荆斩棘
北外斯语诞生于建国初期,为适应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北京外国语学院决定筹建亚非语种专业,斯瓦希里语因其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影响力而受到重视,成为1961年创立的亚非语系第一个非洲语种专业。
斯语专业早期的师资队伍来自于1960年北外组建的斯瓦希里语专修班以及1961年开始培养的斯瓦希里语本科专业,沈志英、惠杏英、章培智、唐新元、曹勤、刘郧生等老师边学边教,在缺乏本土资源、缺乏系统教学资料中摸索中国斯语教学的路径,从编撰教材、设计课程、制定教学材料开始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并产出大量教学和学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斯语人才,为中国斯语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年斯语专修班、1961级斯语本科生班师生合影
除了承担斯语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北外斯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重大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承担了大量翻译和接待任务,业务能力得到了中外领导人的一致认可,北外斯语人的名片在国际舞台上闪闪发光。
1965年7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卡鲁姆总统夫人率领的坦桑尼亚妇女代表团,沈志英老师任翻译(右二)
2023年4月,王毅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总书记琼格罗率领的全国执委研修班,赵磊老师任翻译(右二)
除了参与外事活动,斯语教研室的老师们还积极承担社会服务工作。无论是外文局毛选翻译室、海军翻译队,还是我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桑给巴尔木材厂、糖厂和肯尼亚公路建设项目,北外斯语人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无私奉献、服务国家。可以说,斯语教研室的老师们不仅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为东非国家的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国防军队建设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兢兢业业、勤学苦练,不断精进业务能力,为外语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作出了表率。在一代又一代斯语人的辛勤付出下,北外斯语的名片在国际外交舞台和中非友好的各领域持续闪耀着,也鼓舞着后浪们向前辈们学习,在中非友好交往的历史潮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沧海桑田,茁壮成长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校斯瓦希里语专业自创校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十余载的时光,迄今为国家培养了逾200名斯语人才。专业现有2名中国教师和1名外教,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2022年6月,我校斯瓦希里语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前专业每四年招收一届本科生,学制四年。其中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开设语音、语法、精读、口语、视听说等课程;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开设新闻、笔译、口译、写作、文学、文化等课程。三年级时有机会前往对象国留学6-12个月。目前我校已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桑给巴尔国立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肯雅塔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此外,我专业常年面向全国招收亚非语言文学专业非洲语言文学方向(斯瓦希里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2016级斯语本科生前往坦桑尼亚进行交换的合照,深入当地生活的访非经历丰富了他们对非洲的认识(2017年)
在校期间,学生还可自主辅修英语、外交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位课程,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学生英语专八通过率超过70%。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外交部等国家部委;中央直属企业、知名外企;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赴国内外一流高校留学深造等,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和国内外院校的广泛认可。
中国与非洲远隔万里,但中非友好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中国愈发重视同非洲国家的交往,北外斯语诞生于机遇与挑战之中,一代代北外斯语人在峥嵘岁月中迎头而上、披荆斩棘,书写了中非友好交流的佳话。现在的北外斯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了前辈老师们刻苦奋斗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
本文文稿经由斯瓦希里语教研室教师赵磊、魏媛媛审核;
本文图片部分由斯瓦希里语师生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审核|李洪峰、王婷
撰稿|曾振鹏
推送|林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