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 (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虽名梆子,实为昆 (昆曲)、梆 (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 (皮簧) 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长子县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其中影响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戏班是“三义班”。“三义班”始创于清道光年间,演出剧目以“岳家戏”为主。长子县上霍村村民贾引则在汉口做贩牲畜生意,赚钱后在村里办起了戏班,起名“三义班”。贾引则去世后,其侄儿贾匡则当了戏班的东家。因用人不善,“三义班”负债累累,无奈之下,贾匡则将戏班和外债一起推给了戏班的掌班南鲍村人牛小圪捻。牛小圪捻笼络艺人,聘请名角。时间不长,“三义班”就成了上党梆子中响当当的班社。1946年,荫城镇王坊村成立上党梆子剧团,后更名为“红专剧团”,其演唱风格就继承了长子县“三义班”的特点。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艺术,王坊村建立了戏剧博物馆,自此,这座博物馆成为承载上党梆子厚重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地标。 ![]()
走进王坊村戏剧博物馆,浓厚的戏曲氛围扑面而来。馆内依据时间脉络,精心划分多个展区,全方位展示上党梆子的发展轨迹。在早期发展展区,泛黄的古籍残页记载着乾隆中后期上党梆子的演出盛况,为后人研究其起源与初步发展提供了珍贵线索。而专门的“三义班”与“红专剧团”展区,更是将二者的发展历程深度呈现。这里不仅有“三义班”当年毛笔书写的节目单复制品,还陈列着“红专剧团”继承“三义班”风格后不同时期演出的珍贵照片,照片中的演员们一招一式,尽显对戏曲的热爱与执着,成为上党梆子传承路上的生动写照。上党梆子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名人助力。1963年5月,山东枣梆剧团与河北西调剧团一同来长治演出,俗称“探亲”“回娘家”。7月,上党梆子的老戏迷,人民作家赵树理从北京回晋东南深入生活,赶到长治钢铁厂,在长钢俱乐部观看了枣梆剧团的演出。9月,在上党戏剧院看望了两家剧团的演员。10月,为西调剧团题词:“从革命实践中脱胎换骨,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人民作家赵树理一生酷爱上党梆子,创作有现代戏《万象楼》《十里店》,改编有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三关排宴》等。经他联系和推荐,由晋东南梆子剧团演出的《三关排宴》于1962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进一步扩大了上党梆子的影响力,让这一地方戏曲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王坊村戏剧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与资料的收藏地,更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博物馆积极与当地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戏曲表演、知识讲座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上党梆子,为古老剧种培养潜在观众与传承者。上党梆子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发展。王坊村戏剧博物馆的建立,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上党梆子这颗戏曲明珠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让古老的戏曲音韵在新时代持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