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期间,上党区的大街小巷总会响起一阵激昂的锣鼓声,那是干板秧歌的表演又拉开了帷幕。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上党区春节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承载着上党人深厚的情感与记忆,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干板秧歌是上党区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有人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人认为其源头可追溯到更为久远的炎帝时期。不管起源于何时,都足以证明它历史的悠久。
最初,干板秧歌诞生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在上党区西火、荫城、八义一带,矿产资源丰富,铁业生产十分兴盛,村村都有好几座打铁炉。据传,干板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从这些打铁人的炉房里产生的。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配合着人们劳作时的哼唱,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旋律,后来便慢慢流传开来。因为诞生于火红的炉火旁,它又被称为“红板秧歌”,带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
干板秧歌没有弦乐,只有铜器伴奏,“干打干唱”,所以也被当地人叫作“地圪圈”秧歌。它的曲调简单好学,唱词通俗易懂,内容也都是老百姓生活里的家长里短,十分贴近群众。以前,不管是挑担的、赶脚的,还是挑货郎,人人都能随口唱上几段。鼎盛时期,也就是清道光至民国初年,上党区的职业和半职业班社多达130多个,而且还繁衍到外地90多个,在壶关县、平顺县等大半个太行山区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它的歌声,那热闹景象,足见其魅力之大。
在春节期间,干板秧歌的表演更是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表演活力四射。随着锣鼓声响起,演员们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一招一式都充满了感染力。台下的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舞台上的表演,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李大爷已是古稀之年,回忆起小时候,眼里满是光亮:“我十来岁就跟着村里的大人学干板秧歌,那时候一到地里活忙完了,大家就聚在一块儿排练。过年时,走街串巷去表演,可热闹了。”
如今,虽然时代在变迁,文化娱乐形式日益丰富,但干板秧歌在春节期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舞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干板秧歌会继续在春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上党区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
视频来源:区文化馆
记 者:李玲
编 辑:思敏
校 对:晶晶 亚亭
图片审核:李俊祥
责任编辑:崔晋慧
值班总编辑:王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