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释放人性的光芒、走上美好之路》的分享,很有感触,特别是其中有句话让我沉默了:
目前胖东来的状态,
如果 满分 100 分,健康线是 50 分,我对胖东来的打分目前是 10 分。
众所周知,胖东来已经是国内零售业的天花板了,但于东来还不满意,他认为胖东来还没有到达健康线,距离满分就更远了。
但要是跟国内那些同行比较呢?10分又比那些0分以下的强过太多了,“那对于更多零售业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0分以下,因为不喜欢,只是想挣钱,只当是个工作。”
这可以视为于东来对行业的看法和评价。
从零售行业企业的几个标准说起。
钱最实在,还是先从钱谈起。于东来提到了一个表,从员工收入、工作时长和流失率等来看企业的水平高低。
1、员工月薪低于3000元的,净利率不到一个点,这样的企业只能往下走。
2、4000元左右(员工的最低收入不含管理层的,拿到手里面交完所有费用 )这个企业生存是没问题的,流失率 20% 以内,说的过去,有人走有人来,净利率在三个点左右。在于东来看来,这种还是很一般的。
3、什么样的零售企业能够做到求职的大于离职的呢?4500—5000元的工资标准就可以 。
4、员工(哪怕是保洁)月薪在5000元以上,这样的企业称得上健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人了,员工流失率也可以控制在10%以内。
5、员工的平均月薪在5500元,乃至到了7000元的档次后,招人就可以非常主动了,比如胖东来的中央厨房招聘,研究生报了3000多个招200个人,一本以上报名的就有3万多个。
还得是胖东来,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没有物质利益的基础,文化就是空虚的口号,毫无意义。
胖东来的两个“小目标”,泪目!
于东来说了两个胖东来现在的目标,第一就是让超市员工收入应该在10000以上,第二是让员工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休假,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允许超过40个小时(含吃饭的时间)。
看到这两个目标,让那些“996、007”的职场打工人情何以堪?泪目了啊。
一年将近150-180天左右的休假,如果国内的企业有80%达到这种水平,还愁什么员工满意度、幸福指数和消费不振呢。
底薪+分红过万,要知道这是胖东来超市部门的普通员工收入,其他部门还有更高的,至于管理层就更高了。
不光是零售业,任何行业的企业只要是把利益问题弄好了,事情也就好办多了。我们看于东来让团队去帮扶同行,除了货品等方面的改动外,主要就是通过调整员工的收入结构来解决问题。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但很多老板就是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点,他们宁愿花钱请外面的管理学专家来讲课,妄图以此解决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客户满意度的问题。事实上,如果员工心情不好,又怎么可能有客户的满意度呢?如果客户不满意,你又怎么能多赚钱呢?很简单的道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于东来初中都没毕业,但他的觉悟和行为比很多老板都高,我们看他对员工的5点要求:要尊重;要信任;要认可;要鼓励;要帮助。
这其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道理,古代的圣贤就是这么教导人们的,要把自己当人看,也要把别人当人看,大家都要做人,只有彼此尊重,互相成全,才能有生活的美好。
但很多生意人的思维模式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用自私、利己、冷酷的眼光看世界,以消耗、利用和牺牲他人的代价、方式来来利益自己,喜欢看别人的过错,见不得人好,在别人困难和痛苦的时候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所以企业界或社会的问题主要是思想的改变,如果思想境界不提升,很多问题的根源就一直存在。
比如说很多老板以为公司是自己的,赚钱多少都是自己的本事,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样的想法就错了。你看看古今中外,哪个富翁在离世的时候能够带走一分钱?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钱这个东西是流动的,只是暂存在某个人手里,谁也没有所有权,土地、权力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对待自己、对待事业和对待人的时候,包括我们制定政策的时候,都要有一杆秤,要有成人之美的心,因为只有成人之美的心,我们才能把自己活得更加美丽。”于东来这个话非常有内涵,值得我们深思。
开心、快乐是最重要的。
能够做出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应该说是于东来的性格使然,“不是我们要挣多少钱,在一起了大家挺高兴,所以开心、快乐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怎样去对待人的态度和认识上,于东来就跟其他老板不一样,而这也是胖东来的核心所在。毕竟一个企业的灵魂是由其创始人注入的。
“挣得多了多发,挣得少了少发,不挣赔钱了就关门。”以这样的心态做企业,动机就是善,有好的结果也是理所当然。
人其实都是困在了自己的小我和私心里了,所以格局打不开,这是什么聪明和方法都克服不了的问题。希望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如果价值观和理念不转变,事业的成功就无从谈起。要记住,损人利己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如果实体店都能学胖东来,又何必担心电商的冲击?如于东来所说,“不是电商抢了我们的生意,是我们不作为,不懂得这个行业的价值,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造成的。”
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大规模,赚大钱,结果反而未必好。企业应该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美好,而不能是成败皆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