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天津师范大学文博2205班的邓嘉仪同学在上了“古籍保护学”的课程后,对古籍保护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24年7月,在看到本公众号推送的《“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一文后,报名参加了该活动,并积极投身于其中。2024年10月5日,由于在该活动中表现优异,邓嘉仪同学接受了北京大学主办方的采访,采访稿于2024年11月19日由“北京大学”公众号推送的《䵡 黡 䵤,你认识吗?北大+700余所高校做了一件事》发布。同日,本公众号以《秋水学子积极参与“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活动》予以报道,引起了所在学校的注意,并由专门记者对其参与整个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采访和报道。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当然,未来的路还很长,让古籍活化,共同推进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征得学校同意,现将该报道予以全文转发,以激励更多的年轻学子,共同为古籍保护事业助力。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公众号。
古籍新声,三年级的她成了“校书官”
今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依托“识典古籍”智能平台向全社会发起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来自全国700余所高校志愿者们参与古籍整理计划。
在众多参与者中,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邓嘉仪同学表现突出,成为了该计划第一期参与者中完成任务最多的同学。
“自小就非常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乐于阅读经典著作,但更多地是对这些凝聚着古代智慧的文化资源、精神财富报以尊敬之情,会有一点距离感。”邓嘉仪说。
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学习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之后,邓嘉仪还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古籍保护学社,获得了更多近距离接触古籍的机会,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有15万余册的古籍资源,设有专门的古籍保护研究院,面向本科开设了系列特色课如古籍保护学、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中国历史文献学等,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参与古籍相关项目,以真切感受古籍的魅力,感知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而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古籍实践的经验,为邓嘉仪参与“我是校书官”古籍整理活动给予了支持与帮助。大二上学期,邓嘉仪在主持“中国近代博物馆馆办刊物调查与研究”大创项目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们通过人工识读的方式整理民国时期出版物,校对工作的繁琐和不便为项目进展带来挑战。在撰写专业选修课结课论文时,邓嘉仪也偶然接触到了识典古籍平台,这让她对“识典”感到非常亲切。而专业课老师的一则“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活动的公众号招募信息,激发了邓嘉仪浓厚的兴趣,也想要接触珍贵的古籍资源,亲身体验数字OCR校对工作。带着“试一试”和“体验体验”的心态,邓嘉仪决定报名参加,从而踏上了一场全新的古籍探索之旅。志愿者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挑选感兴趣的任务,涉及不同卷、章节的文字校对、标题分级等。邓嘉仪是其中一员,她表示:“真正开始接手做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很多任务是有门槛的。”专业课程帮助她得以快速识别出古籍的天头、地脚、版心、鱼尾等,对应好自己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更加准确地识读古籍内容,更加高效地完成整理工作。当然,主办方也相应地设置培训课程帮助志愿者们更快地步入正轨。邓嘉仪之前接触的主要是简单的简繁转换,能够识读基础的繁体字,但面对一些不常见的异形字,她常常感到棘手。幸运的是,主办方提供了检索异形字的工具网站,同时,活动交流群也成为志愿者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的平台。由此,她在活动中,也学到了很多。而这种丰富检索功能和基于知识图谱的整理方式,让邓嘉仪意识到,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古籍整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古籍的世界里,邓嘉仪以一名校对官的身份,细致而耐心地耕耘着。那段日子里,邓嘉仪白天在博物馆担任志愿者,晚上则守在电脑前,沉浸在古籍的识读与校对中。她坦言:“最初只是把它当做课堂的延伸,进行专业知识回顾和具体实践,后来则慢慢从中找到了乐趣与热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坚持。”在一字一句的校对和反复回看检查中,邓嘉仪与古籍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籍内容包罗万象,她所校对的既有《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也有记载着药方的医书……千年前的文字,在键盘的敲击下,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温度。不知不觉中,邓嘉仪在短短一个月里完成了66项任务,累计整理了3392页,共计57.69万字,1644个贡献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为像邓嘉仪这样的有志青年指明了方向。邓嘉仪从一年前的古籍资源受益者转变为现在的整理者, 她希望能够将束之高阁的古籍带到大众面前,降低大众阅读门槛,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随着第一期“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活动的圆满结束,邓嘉仪也收到了系统发来的上架通知。看着自己参与整理的古籍在平台上架,她的名字出现在了整理人名单中,一股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是这么多人一起努力把这本书展现在大众面前”,虽然彼此未曾谋面,但共同的目标让他们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古籍整理不仅仅需要专业人士,更需要大众的主动参与。”展望未来,邓嘉仪希望能够从事博物馆相关工作,继续在古文化领域深耕,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挖掘阐释文物价值,助力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化、视觉化和现场化,让展柜中的文物焕发新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采写:黎小漫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北京大学公众号
“微微笑”信箱:tnuwei@163.com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所在单位、手机号码、投稿栏目(德承经典、智海探航、体健心怡、美韵悠扬、劳作匠心、丰收画卷、书海泛舟)等信息,图文、视频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