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淋巴瘤,PET/CT怎么看?

文摘   健康   2024-10-08 11:00   北京  

大部分核医学医生对成人PET/CT的阅片非常熟悉,但是对儿童和青少年PET/CT的分析和解读,可能就略显陌生了。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发起的「辐射未来」线上巡讲的第5期就关注到了儿童青少年PET/CT阅片的问题,这期巡讲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陈素芸教授带来的儿童青少年淋巴瘤PET/CT读片的“瞎猜猜”经验。经过本期回顾陈素芸教授巡讲的精华,虽然不敢保证百发百中,但相信也会对大家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1 儿童FDG PET常见的生理性摄取

首先来了解一下儿童FDG PET常见的生理性摄取:脊髓圆锥的生理性摄取通常比成人更明显;使用奶嘴或吸管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口腔和舌的生理性摄取;儿童哭闹可能会导致呼吸肌的生理性摄取;疫苗注射点可能会出现局灶性的代谢增高灶,引流区域也可能会出现代谢增高的淋巴结。

 



> 儿童FDG PET常见的生理性摄取(左滑查看更多)

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是韦氏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腺样体在6-8岁时增生显著,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成人时基本消失。腺样体在FDG PET图显像上的生理性摄取一般呈现“梯形”或“三角形”,且双侧对称。对于儿童淋巴瘤来讲,韦氏环的累及在NHL中相对常见,而在HL中较少见。

在发育过程中,两侧胸腺自下颌角区沿颈部边下降边融合,最后定位于前纵隔,青春期后胸腺逐渐萎缩。严重烧伤、外科手术、肺结核或激素治疗、化疗、甲亢、COVID-19感染等因素都可引起胸腺增生。需要注意的是,大约72%的儿童会存在胸腺不同程度地向颈部延伸的情况,以左侧颈根部多见,与纵隔胸腺组织可相连、可不相连。当出现不相连的情况时,需要仔细判读(与纵隔胸腺组织的密度和代谢进行对比),避免误判为锁骨上或颈根部代谢增高的肿大淋巴结。

对于纵隔淋巴瘤的患儿,当化疗后随访PET出现纵隔代谢增高灶时,该如何鉴别胸腺增生和疾病复发呢?文献研究表明,局灶性的FDG摄取增高灶往往是淋巴瘤复发病灶,而胸腺增生常表现为FDG摄取弥漫轻度增高。还有文献发现,胸腺增生最显著的时间是结疗后的3个月至1年之内。


#2 霍奇金淋巴瘤(HL)

儿童HL的发病率因年龄而异,在婴幼儿中非常罕见,而在15-19岁年龄组,HL是最常见的儿童期肿瘤。HL包括4种经典HL亚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淋巴细胞丰富型)和1种独特的类别(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经典HL的特征是克隆性Reed-Sternberg细胞,但其在受累淋巴结细胞中的占比通常<1%,其余为各种各样的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大多数HL患儿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80-85%的HL患儿仅有淋巴结和/或脾受累。经典HL的累及顺序通常为:膈上淋巴结→扩散至相邻淋巴结→脾脏→骨髓、骨骼、肺和肝脏等结外器官。与NHL相比,儿童HL很少累及韦氏环。另外,儿童HL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非常罕见。

 



> 霍奇金淋巴瘤(HL)case(左滑查看更多)

就HL不同亚型间FDG的摄取程度来说,常见于儿童青少年的结节硬化型(NS)和混合细胞型(ML)是明显高于其他亚型的。


#3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与成人NHL亚型分布有所不同,儿童好发的NHL亚型相对较少,最常见的依次为Burkitt淋巴瘤(BL)、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这也极大地缩小了我们“猜一猜”的范围

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是儿童NHL中最常见的类型,中位发病年龄为8岁,以男童为主。Burkitt淋巴瘤可累及多种部位,包括胃肠道(尤其回盲部)、肠系膜、腹膜、腹膜后、头颈部、胸膜、肾脏及性腺,20-25%的病例可累及骨髓和/或中枢神经系统。



> Burkitt淋巴瘤(BL)case(左滑查看更多)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

T-LBL常发生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男女比例为2:1。最常见的表现是前纵隔肿块(70-75%),可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综合征和气管阻塞等。肾脏受累也不少见,表现为肾脏弥漫性肿大或皮质低密度肿块。其他脏器累及包括肝、脾、肺、CNS、骨髓和睾丸,其中约60%的患者会发生骨髓浸润,随后进入白血病期。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case(左滑查看更多)

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

B-LBL以儿童患病为主,3/4的病例发生于6岁以下儿童。淋巴结及其他结外组织受累常见(皮肤、皮下组织累及或骨病灶),43%的患者可有骨髓受累,6%的患者可有CNS受累。

 



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BL)case(左滑查看更多)

T-LBL和B-LBL的特点如下,值得注意的是,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FDG摄取是偏低的。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

ALCL占儿童NHL的10-15%,是最常见的儿童外周T细胞淋巴瘤,平均年龄约10岁,男性更常见。90%患者表现为外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纵隔和/或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结外累及病变为皮肤、软组织、骨和肺,而CNS或骨髓累及少见。

 



> 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case(左滑查看更多)

不同类型儿童青少年NHL的FDG摄取

ALCL的摄取程度最高,DLBCL次之,BL的摄取程度接近DLBCL,而LBL的摄取程度最低(通常SUVmax小于10)。


#4 基于PET的儿童淋巴瘤骨髓受累的判断

儿童NHL PET上骨髓FDG摄取的表现判断是否有淋巴瘤骨髓受累?首先复习一下红-黄骨髓的转化规律,随年龄增长,骨髓中的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取代,而在各种应激状态下,这种取代过程可发生逆转。

根据PET图像上骨髓FDG摄取的范围和程度,骨髓FDG的摄取类型可分为BMP0-4五型(Eur Radiol. 2018 Jul;28(7):2942-2950),而其中对于BMP1和BMP2的判断是最让人纠结的。

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骨髓摄取局限于四肢长骨近端时,一般是单纯红骨髓增生的表现;而骨髓摄取达远端时,淋巴瘤骨髓累及的可能性较大。

 



> BMP1型PET表现及case(左滑查看更多)

需要注意的是,以目前的经验来看,BMP1型假阴性的情况均见于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更多关于“PET/CT评估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内容,请看下文


儿童青少年淋巴瘤的PET/CT读片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表面上似乎扑朔迷离,实则蕴含规律。本次交流分享的“瞎猜猜”经验,虽说是“猜”,但背后却是基于大量临床积累与影像解读技巧的深思熟虑,绝非真正的凭空揣测。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仔细去分辨、去理解,去伪存真,方能看清真相。

作       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陈素芸
文字整理:dapingzi、feibeing
图文编辑:feibeing

推 荐 阅 读

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