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探春远嫁背后的利益搏弈。

文摘   2024-11-15 11:21   河南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中,三小姐探春的结局相较于其他女子,不少人认为好像还不错。其实同其他女子一样,笔者认为也是个悲剧。




在《红楼梦》续书中
探春是嫁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一个镇海藩王贵族家庭。这也是依据前八十回脉络续写的,尽管情节不是原意,大致结局还是应该肯定的。

在古代,“好女不远嫁”,远嫁大都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和亲更是统治阶层无能为力以牺牲女人为代价换取“和平”的无奈之举。汉代的昭君出塞,是当时统治者无力抵挡匈奴的入侵,只好以牺牲女人来祈求和平,以图边疆无战事,求得暂时的平安苟且。而对其本人而言,孤苦伶仃,远离家乡,骨肉分离,一生再难与亲人团聚,何尝不是悲剧?

贾府三小姐探春远嫁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各方利益搏弈的结果。其父贾政牵涉到一个官司里,这个官司是混世魔头呆霸王薛潘杀人引起的。当时有人参了贾政一本,贾政的上司节度使便把贾政叫去要质问他。贾政知道事情不妙,吓出一身冷汗。可是上司见到他并没有跟他说有人告发他的事情,反而要跟贾政的女儿探春说一门亲事,说给他的一个亲戚家一一镇海总制周家。节度使也是应该领到了皇家旨意的,早在南安太妃在贾家相中探春时就埋下了伏笔。
贾政感激不治其罪的恩情,满口答应下来。
很明显,贾政之所以同意探春这门亲事,是把探春的婚姻作代价来保全自己。
贾母得到这个消息,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一来嫌太远,二来自己上了年纪,有生之年恐怕很难再见孙女一面,加上探春深得她的喜爱,她是舍不得探春远嫁的。
这时候王夫人出场了,她说,远嫁也没什么不好,探春这孩子有心计,不会受人欺负的。你看,二小姐迎春虽然没有远嫁,可三天两头受婆家人的气,受欺负,给娘家添堵,我们在跟前不也是没把她照看好啊,况且这个女婿是老爷看见过的,知根知底。


在探春远嫁和保全夫君官位之间,王夫人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为什么呢?一来她要全力保全自己的靠山丈夫贾政的官位。二来因为探春是赵姨娘生的,尽管是归属于她这个嫡母名下养着,但毕竟不是她亲生的。三来对探春有所忌惮防备。探春是贾府最有能力、最有大局观的姑娘,她有才干,有头脑,她对贾府的处境和前途看得最清楚。探春有志向,有文才,有个性,处事果断,心底坦荡,敢做敢当,正大光明,是带刺的玫瑰花,连管家奶奶王熙凤都不敢惹她,总是让她三分,不敢与之抗衡,这在抄检大观园那一回的表现尤为突出。王夫人看的非常明白,虽然是把探春养在自己名下,却也暗中谨防着这位志向不凡的小姐,凤姐因病休养时,她让探春代理管家,却又让宝钗这个“外人”去协助,实则有去监视的作用,因为宝钗是王夫的“心腹”。因此说,有探春在,今后就有可能削弱王夫人的势力,而她一向厌恶的探春的生母赵姨娘就有翻盘的机会。一向吃斋念佛的王夫人,看似不管不问,放权放手,实则暗藏心机,该出手时就出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芳官被撵、彩霞外放等等,就最能说明问题,怎耐作者曹雪芹“偏向”贾宝玉,王夫人又是宝玉的生母,不便明写她的是非,“保留”她的贤妻良母形象,本文不再赘述。
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母也不好强行做主了。
在那个儿女婚姻完全由父母作主的时代,探春就像一个很有才干的朝中大臣,正在发挥其能力的时候,却被流放到边疆去了,也正像她判词后那副图画中的风筝那样,随风飘逝。

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描绘了探春的才华和志向,以及她生于末世所面临的命运。这个命运充满了人情的冷酷,亲情的淡漠,充满了悲剧色彩。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最终与家人分离,远嫁他乡的三姑娘,站在海边大船上,望着故乡,掩面泣涕,却又无可奈何!如同飘渺的梦境,在东风中随着那条离岸的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里。

(网图,侵删)

关注+赞赏是您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精彩链接:

*红楼梦||袭人与黛玉不是“一路人”,为何安排两人同一天生日?

*红楼梦||历经百般折磨,却依然热爱生活。苦难中的香菱,永远不曾从心的亮光中醒来。

*红楼梦ll 陈晓旭演“黛玉葬花”时的一个失误,让导演大发脾气。

*红楼梦||贾珍夫妇在两场葬礼上的表现,为何如此迥异?

*刀郎《罗刹海市》这么火,歌词到底在说什么?你所不知的深意都在这里。涨知识了。


济乐聊斋
赏红楼,品三国,说水浒,话西游。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